民國百大人物票選活動風波,最後以國史館長林滿紅辭職劃上句點。馬英九未有太多遲疑,迅速准辭,為政治止血。以情勢論,這是不得不然的處置;以事理言,此事亦是荒唐不可思議,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此事最大的悖謬,其實不在毛澤東、鄧小平等人列於名單,而是這類人物的選拔,應該是史家的專業,卻搬到網路上讓各方網民在嘻笑怒罵間胡亂投票,這是治史與娛樂的錯位、莊嚴跟詼諧的迷亂,結果當然是史既不史、娛亦無可娛。其結局豈止荒謬,根本是一齣政治鬧劇。
跳回百人誌的選擇本身,仍有幾個層次有待釐清。
首先,如林滿紅所辯白,此乃「民國百人」而非「建國百人」,這是核心問題,也就是百大人物選擇的本質問題。林滿紅意在劃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圓圈,讓毛、鄧得以被包攝在內,而不預設絕對的是非對錯判準。
然而,「民國」基本上就是一個政治價值,是共和與專制的區辨;就算不談毛、鄧顛覆「中華民國」之作為,以其在大陸兩代主政的操作,亦屬共和的逆反、專制的復辟。亦即,毛、鄧若要入列,這條線或應劃在「近代中國百人」,而非「民國百人」。
其次,選入的百大人物,是硬生生以40:60的比例選取大陸年代與台灣時期的民國人物,這雖與兩段歷史的長短吻合,卻未必是正確的歷史剪裁。
前38年時間雖短,卻有
辛亥革命、
稱帝復辟、
二次革命、
新文化與五四運動、
北伐,
全面抗日的衛國戰爭、
收復台澎、
及制憲行憲等眾多大事,
不應硬塞入40人的裁紙格局。
其三,分類與取捨都頗見粗糙,共黨人物要入列軍事類,至少應選林彪而非鄧小平,張學良是不抵抗將軍,又何能列軍事名人?而藝文類將文學、戲曲與流行音樂合流,魯迅有知,必徒呼負負。
這件事件是讓「民國」夾在「中國」、「台灣」的認同之間,徒然顯得難堪,卻未能增益「民國」之光華,但這不只是國史館的職責,而恐是民國的國民亦應有所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