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鬧了吧!尤其是論文門的支持者。你們也是高級知識份子,理應有能力分辨批評美國大選和干預美國大選是兩回事,別把兩者攪混在一起。看看下面這張圖:明天(12月19日)大紀元時報將在台北信義廣場舉行「挺川滅共站出來」遊行集會。據悉,這場遊行集會要傳達的英文訊息竟然是“Taiwan, Fight for Trump”及“Stop the Steal"。光看這兩個英文標題,已經涉及到公然侮辱罪。而且侮辱的對象還是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直接羞辱他的總統職位是偷來的。即使是一般民眾,都很難容忍這種羞辱,難保不去法院按鈴控告,更何況是全世界最有權勢的總統。法輪功經營的大紀元時報,企圖把戰場從美國移師到台灣;他們已經很過份而成功地把台灣的川粉們洗腦/訓練到迷失心智的地步了!你們所受的高等教育竟然是如此的脆弱,輕易地被違背宗教初衷專搞政治的法輪功牽著鼻子走,實在令人扼腕!
我的博士論文有一章就是專門探討「白人至上主義」(White Supremacism)對1990年代好萊塢電影的影響,章名就叫做“Men’s Rights Movement, or New American Nazism”(「男性權利運動」,或稱之為「新美國納粹主義」)。
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白人至上主義」興起於二十世紀初(1900’s-1910’s)。當時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三K黨。美國電影之父大衛.格里菲斯(David Griffith)拍了兩部經典名著來回應「白人至上主義」,一部叫《國家的誕生》(Birth of a Nation, 1915),另一部叫《忍無可忍》(Intolerance, 1916)。
1990年代屬於反思和整合的年代,既有充滿「神話詩意男性運動」特質的經典名片,如《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1990,男主角將自己同化成印地安人,講印地安語)、以及情節相當神似的《大地英豪》、乃至《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充滿奇蹟的一生,一個弱智平凡的偉人阿甘,和每一種弱勢社群都能結為好友,贏得所有人的信賴)。90年代同時也出現許多反映「擁女主義男性運動」的影片如《冒牌老爸》(Big Daddy, 1998),延續《三個奶爸一個娃》(Three Men and a Baby)和《家庭主夫》(Mr. Mom)等顧家新好男人系列的電影。
相對較少,但同樣反映了另一群男性對90年代美國社會一波不公平的現象,充滿不滿和怨恨,也集結成一種新的男性運動,他們自稱是「男性權利運動」,社會上俗稱「白人至上主義」。他們的訴求是,美國憲法在「後反文化運動」時期所通過的社會福利政策,過度保護弱勢團體(女性、黑人、同志、中南美移民等),使得原本居於主流社會的男性(白人、中產階級、異性戀),反而成了真正被剝削、歧視的弱勢。最能反映這種價質觀的電影是《城市英雄》(Falling Down, 1993),敘述一個已離婚和失業的前國防工程師(麥克.道格拉斯飾),穿著「白色襯衫、打著領帶、拎著公事包」標準上班族模樣,一開始只是心急如焚地拿著一元鈔票想在一家便利商店兌換零錢打公用電話,結果操弄著不太熟練英語的韓裔店東告訴他,想換錢就必須買樣東西。他最後失控用一根球棒搗毀了整個韓裔便利商店。(當初這部電影曾因此一情節引起所有亞裔團體集體上街抵制該片)。隨著劇情的發展,男主角的武器也沿路從球棒、蝴蝶刀、一袋槍枝升級到火箭筒。整個社會似乎都與他為敵,迫使他瀕臨崩潰點的「以暴制暴」。在另一部反社會的電影《閃靈殺手》(Natural Born Killers, 1994)裡,布萊特.彼德的光頭造型更是反映了90年代「新美國納粹主義」的光頭黨形象。他們和德國的「新納粹主義」彼此互通聲氣,遙相呼應。
其他名氣不大的同類型電影尚有:Set It Off (1996), Mad City (1997), In the Company of Men (1997), The Negotiator (1998), Very Bad Things (1998), American Beauty (1999), Being John Malkovich (1尚999), Office Space (1999), and Fight Club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