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70935
 Prinz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法理與邏輯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The Girl From..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風起》,唯有努力抗辯?
作者: Prinz 日期: 2013.09.26  天氣:  心情:
 
看完宮崎駿的《風起》,不舒服的感覺一直延續不消散。
1988年的《螢火蟲之墓》,當年曾被人批評是為軍國主義辯護的作品,那時的我並不覺得如此。也許作者有意強調日本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但《螢火蟲之墓》的視角只是一對可憐兄妹在悲慘絕境中掙扎,受害者是平民。那麼凶手是誰?《螢火蟲之墓》沒有給答案,右派會說是美軍的B52轟炸機,左派也可以說是日本帝國主義自食惡果,無論怎麼解讀是觀眾的自由,宮崎駿並沒有明說。
然而,到了《風起》───據說是宮崎駿的引退之作───他終於忍不住把心裡話說開了。
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軍國主義電影,毫無疑問。
首先它的片名就有問題。為何取名《風起》?表面上講的似乎是飛機的故事。飛機乘風而飛,主角懷著隨風而起的夢想立志成為飛機設計師,片名很妥當嘛!其實不然。
所謂的「風起」,顯然意指上世紀前半葉,日本迎向滔滔劇變、風起雲湧的世局;面對經濟蕭條、戰爭的挫敗,如同一位勇者不屈不撓朝向迎面襲來的狂風前進。從這角度來看《風起》,才能聽見平淡無味的劇情背後的大聲疾呼。
那疾呼───從「尊王攘夷」到「脫亞入歐」到「三月亡華」到「大東亞共榮圈」,都是同一個基調───唯有努力生存!
在風起雲湧的世局中,唯有自強不息才能生存,積弱不振者唯有滅亡。是這樣的吶喊啊!你聽見了嗎?
這部電影不是拍給外國人看的,而是用來凝聚日本人的團結心,尤其在經濟不景氣的年代。外國人看來,《風起》是浪漫的、駕著夢想高飛的、壯闊而光明;但看在日本人眼中,那些年颳起的狂風,那些年在狂風中倒下又掙扎崛起的日本,年輕人就算了,老一輩(宮崎駿那一輩)看這片或許會當場大飆淚。
從而可知,這部電影的主角根本就不是甚麼飛機設計師,而是「國家」。
本片的關鍵詞:「風立ちぬ いざ 生きめやも」(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意思是「風起,唯有努力生存!」那句「唯有努力生存」甚至讓我以為是電影海報上的副標題。
如果這部電影的主角不是「大日本帝國」,而是表面上那位懷抱夢想的飛機設計師,那麼,它說的應當是男主角「唯有努力生存」的故事才對。
不是「努力生存」而已唷!一般人努力生存的同時往往還必須兼顧一些「其他問題」,比方努力求生存的上班族還得講義氣,不能隨便出賣同事,更不能隨便出賣肉體。但加上「唯有」二字就不同了。
只因「唯有努力生存」,於是其他事情都顧不上了;這些、那些、這一切,都別怨我,我也是不得已的,我「唯有努力生存」一途。
百般不願,只為了求生存………聽起來很無奈吧?那麼,這部電影到底演了一個多麼無奈的人生?
主角堀越二郎由於從小近視眼,注定不能當飛行員,但不減對飛機的熱情,夢想有一天自己設計的飛機可以翱翔天際。
雖然經歷過關東大地震和經濟大蕭條,但男主角並不是悲慘的受災戶,甚至不像當時大多數普通人那樣,過著終日奔波顛沛流離只為求一口飯的苦日子────《螢火蟲之墓》描寫的苦日子。他絕不是路有餓莩中其中一莩。
東京帝大畢業後順利進入航空公司,成為航空業的菁英,並且在赴德國考察時與當年一見鍾情的對象重逢,在浪漫悠閒的大飯店玩紙飛機、浪漫悠閒地談戀愛、求婚。
順帶一提,男主角娶的這位姑娘是個大資產家的乖乖女,平常的娛樂不是背娃娃跪著擦地板、搖著扇子滿臉炭灰煮地瓜飯,而是在美麗的法國郊外擺破死寫生。同一時期,他們國內的同胞們已經窮得沒褲子穿了。
這一對璧人本應過著幸福的一生,可惜上天總不讓事情太完美,準堀越太太罹患嚴重的結核病。經過一段十分珍惜且十分短暫的相處,姑娘死了。
未婚妻死掉後堀越二郎更加奮發努力,最後終於實現夢想,發明了號稱二戰時期最經典最完美的「零式艦上戰鬥機」,讓日本軍國主義的雙手加倍染血,讓亞洲鄰國的哭泣聲更加響亮………好樣的!
而整部電影沒有一句道歉。
任你怎麼看,都很難看出這位中產階級菁英的男主角,究竟是哪門子「唯有努力生存」?說他「努力追求夢想」還比較像話些。顯然,男主角只是個象徵物,真正唯有努力生存的是他背後的「大日本帝國」。
那麼本片的「假主角」是怎樣象徵「真主角」呢?
首先是主角愛作夢,在夢境中有位契友卡普羅尼(カプローニ)先生給了他莫大鼓勵,促使他堅持走完夢想的道路。這位卡普羅尼先生是義大利人。
主角為了設計出更好的飛機,前往德國觀摩,驚嘆於德國航空工業的先進。一方面表現德國人嚴謹專注的性格,一方面表現日本人對於強者的崇拜,欣羨與自省齊發,溢於言表。
有了德國,有了義大利,再加上日本………還不夠明顯嗎?
美國呢?美國在哪兒?
從大正時期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一直是日本最親密的友邦,貿易額最大,外匯存底最多,被美國文化滲透得也最深最廣。當時的社會只要稍微時髦點的人都得用美國貨,有錢人家裡的電器不是日立東芝,是美國西屋;開的車不是TOYOTA,是福特。
雖然二戰時德義日共組軸心國,但純粹是戰略考量,實際交往絕不如美日關係來得深遠。然而電影裡有德有義,卻始終略過一切美國元素。這樣一部寫實電影,忠實地描繪時代風情,有可能漏掉當時舉足輕重的美國文化嗎?主角哼兩句美國爵士樂也好吧?但主角寧願在飯店大廳高唱德國民謠。
這顯然是刻意的忽略。
刻意忽略美國,強調德國義大利,作者唯恐別人看不清立場啊!本片的立場完全是戰爭立場,德義是友、老美是敵!
更重要的象徵物,是男主角堀越二郎。
日本是個博大精深的國家,有太多東西可說。TOYOTA是日本,宮本武藏是日本、多拉A夢是日本,AV女優也是日本。宮崎駿筆下的真主角「日本」,是哪一個日本呢?看他安排的象徵物就明白了。
堀越二郎生於1903年卒於1982年,很好命的活了79歲,因擔任「零式戰鬥機」的設計者聞名於世,曾先後任職於三菱重工業、東京大學宇宙航空研究所講師、防衛大學校教授、日本大學生産工學部教授。著有《零戰——其誕生和輝煌的記錄》(零戦――その誕生と栄光の記録)一書。
「輝煌的紀錄」哪!這位堀越先生反戰嗎?只是一位單純的夢想家,夢想著製造完美飛機,對於軍部將自己設計的作品用於戰爭,用作殺人工具,他打從內心痛苦、糾結、掙扎、無奈………是這樣一個人嗎?零戰的優越性能是啥?零戰的輝煌紀錄是啥?不就是殺人嗎?寫書大讚殺人的輝煌紀錄,這人一點也不糾結。
電影裡,主角玩笑似的說出如果不載炸彈,我這架飛機還能減輕重量,飛得更快。大概有人抓住這句話,說宮崎駿其實是反戰的吧?
這句真的是笑話啊!
設計飛機不像設計腳踏車那麼簡單,每一種飛機按照它的用途都有截然不同的工學結構與力學思考,不是在戰鬥機上掛幾枚炸彈就變成轟炸機,轟炸機改一改機艙就變成運輸機,沒這麼簡單。設計師必須十分瞭解用途,要設計戰鬥機甚至必須非常瞭解空戰纏鬥技術,才能針對實戰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加以改良。
所以一個戰鬥機設計師絕不會說:我只是造飛機,是軍方把它拿來當作武器。No No No,他設計的作品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武器,不但要用設計武器的方法,更要有設計武器的思維。尤其「零戰」這樣完美的空中殺手,絕不是「好飛機 + 機關槍」而已。就好比造槍的人說:「我沒製造武器,我只是造一支『子彈發射器』罷了,是別人往裡頭塞子彈它才變成殺人工具。」這像話嗎?
一個隨時帶著武器思維的設計家,偶爾也會感嘆自己雙手染血吧?就像一個行屍走肉的毒蟲,偶爾看到鏡子也會驚訝於自己的墮落。但這真的沒甚麼,誰都有「忽然感歎一下」的時候,關鍵是你絕大多數的生活總是意識到邪惡、創造著邪惡、深深參與邪惡,而你──堀越二郎──並不為此感到痛苦糾結,沒有懺悔,淡定的堅持著所謂夢想,對死在你作品下千千萬萬條亡魂無動於衷。
那麼,我們可以這樣看嗎?宮崎駿藉著堀越二郎所要象徵的「日本」,是個毫無良知、對邪惡無感、對於罪孽毫無懺悔心羞恥心的怪物?當然不是,如果他的動機是打算突顯這樣的日本,那他就是個極端的反省主義者、反戰者、左派。
不,本片要突顯的不是無恥的日本,而是在風起時屹立不搖的日本,一切只為了求生存的日本。片中再三強調的是男主角的夢想,那樣單純、那樣純淨、那樣專注。一個好匠人應該專注於作品,屏除一切雜念,不需要考慮作品被人如何運用───怎麼用,不是匠人的責任。就像有人持刀殺人,不能判賣刀者有罪。
這就是宮崎駿抗辯之邏輯之精髓。二戰中千千萬萬亡魂,其罪責不該由日本承擔,日本只是專注於它份內的工作,完成它當負的使命。由於它太專注了,以至於無法顧及其他問題,也不該要求它去顧及。
日本的使命是啥?從西方列強手中解放亞洲各殖民地;將帝國主義趕出亞洲;與亞洲各國共存共榮;促進世界和平與進步。更重要的是,日本必須求生存。
不侵占東北,怎麼解決國內大量失業不景氣問題?怎麼解決工業原料缺乏問題?不打南京,怎能與中國政府好好合作?進而取得我大日本生存所需的重要資源?不偷襲珍珠港,怎麼解決石油危機與突破太平洋戰略布局?
總之一句話,不是我大日本喜歡侵略、喜歡殺人,我是無可奈何呀!我心裡始終是熱愛和平的,一切都只因───「唯有努力生存」。你們中國人要生存,我們日本人也要生存,成王敗寇各憑本事,沒有誰是邪惡的或罪孽的。也因此,罪魁禍首的裕仁天皇,居然好意思講出自己始終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混帳話,其內在邏輯就是「求生存」,一切都是不得已的。
「美國人亂丟原子彈,不也殺人如麻?要說有罪大家都有罪!」右派最喜歡把責任普及化,普及到一個程度就形同大家都沒責任。
這就是本片為何從頭到尾都瀰漫著「淡定」的調調。片尾,淡定哥看著滿地殘破的飛機,沒有流淚,沒有羞愧,也沒有激昂悔恨,他那副淡定相彷彿悟道的老僧,勘破一切世間法,超越了千千萬萬無辜枉死的生命與受難者無盡的淚水。他超越的是別人的苦難,而自己的心情呢?倒是充滿了作品意識,懷抱著「將來設計出更完美飛機」的夢想繼續勇往直前。
眼前那堆染遍鮮血的飛機殘骸算啥呢?過去的就留給過去吧!這覺悟真他媽高啊!
藝術家的手法千變萬化,尤其好的藝術家更不會讓作品流於浮面,往往迂迴、含蓄、暗示隱喻象徵,藉以表達出更深更強烈的意念。宮崎駿就是個好藝術家,他不需要在額頭上綁布條或揮舞軍旗攻占釣魚台,更不必描寫男主角熱血澎湃切腹殉國;他用一個淡定哥當主角,講了一個讓人打瞌睡的故事,然後傳達了軍國主義右派份子最激昂的辯護之聲。
不過撇開不良意識,單純就電影論電影,這還是一部好電影,有宮崎駿一貫的溫柔筆觸,清新浪漫的節奏與溫暖人心的韻味。但本片也有特別之處,最顯然就是它的「全寫實」,與以往宮崎駿電影不同,本片沒有魔法、沒有怪獸、沒有會走路的城堡,也沒有如史詩般的英雄謳歌。所有超現實景象在片中的設定都只是主角的夢境,而故事本身沒有一處細節不追求寫實,甚至用真實人物當主角。
用一部全寫實的作品作為引退封筆的句號,宮崎駿暗示了甚麼?不就是突顯「真實性」嗎?不但是歷史的真實,也是作者個人的真實,換言之,他忍不住終於說出真心話。
也有人說宮崎駿引退只是說說而已,大概是為了給電影造勢,而未來是不是還有新作品很難講。若果真如此,那麼這部充滿不良意識的作品就不是宮崎駿給自己立下的墓碑,而是追隨當前潮流的低劣媚俗之作了。
從安倍執政後,一股右傾風氣就逐漸瀰漫在各種流行文化。領土爭議、自衛隊問題、美軍駐地、金融改革、外交路線、國家正常化、乃至修憲議題,日本人愈來愈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危機,悲觀的未來不斷刺激日本民眾的愛國心,藝術家也樂於隨波逐流聞雞起舞。
趁著這股潮流,從來不曾死透的軍國主義亡魂很容易順勢死灰復燃,如果日本人繼續忽略良知的聲音,繼續忽略知恥自省的傳統美德。
宮崎駿的《風起》,是不是象徵一個偉大動畫家的晚節不保?日本的墮落是不是又邁入一個新的階段?目前看上去似乎是這樣。
 
 
 
 
標籤:
瀏覽次數:372    人氣指數:2112    累積鼓勵:87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法理與邏輯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The Girl From..
 
住戶回應
 
時間:2013-10-03 21:48
她, 37歲,台北市,金融保險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3-09-26 19:37
她, 42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