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53725
 ☆玥晴☆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台灣光華雜誌~1997年6月上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台灣光華雜誌~1997年6月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台灣光華雜誌~1997年6月中
作者: ☆玥晴☆ 日期: 2010.02.24  天氣:  心情:
現代醫學的反動

營養免疫學的道理其實並不難懂,強調的就是「預防重於治療」。陳昭妃解釋說,人體內的衡定狀態與免疫系統息息相關,而影響免疫能力的關鍵就在於營養。不均衡的營養會使免疫細胞產生失調,使身體容易受到細菌或病毒侵犯,也容易導致慢性疾病。

這個看似常識的學說,卻是緣於對現代醫學的反動。在過去一百多年來,現代醫學一直追求更快更好的藥物去抑制細菌與病毒,例如在一九二八年發明的抗生素,常是醫師與病人眼中的特效藥。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抗生素可以消滅百分之九十九的細菌,卻有百分之一的細菌會被「操練」成超強細菌,到最後沒有藥品可以對付它。

陳昭妃舉例,本來只寄生在老鼠身上的漢他病毒現在已經轉移到人身上,四十八小時就讓人發病身亡。而本來以為絕跡的肺結核,也已捲土重來,不少醫界人士擔心,甚至連疫苗都無法治療。

至於讓人談之色變的癌症,由細胞本身病變引起,據統計在台灣已經連續十五年高居十大死因榜首。科學家研究得病的原因,發現除了基因遺傳,最主要是人自身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無法有效抵擋外敵。而引起世界恐慌的愛滋病,由HIV病毒引起病人後天的免疫系統不全,至今科學家還在埋首苦找治療的方法。

種種僵局使醫學界開始反思,不能再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該找出整體病因對症下藥;他們也開始把注意力放到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

從治療到預防

儘管這二十年來免疫學逐漸熱門,尤其是近十年因為愛滋病的猖獗,更受人重視,但在醫學上還算是一門新興學科。在六○年代研究初期免疫學主要用在疫苗的研究,也就是把處理過的病菌或病毒注射到人體裡,刺激免疫系統產生相應的抗體,「認出敵人的面目」。之後科學家慢慢擴及基礎研究,認識人體的免疫系統除了抵抗外來病因,清除體內廢物,也可以修補體內組織。「免疫系統如果運作正常,強過任何藥物,」陳昭妃說。在全民健保蔚為趨勢的現代國家,預防醫學可以減低一個國家的醫療費用,這也是它日益受重視的原因。

那麼營養免疫學這觀念又是怎麼產生的?雖然它聽起來像老生常談,陳昭妃也相信一定有人想過兩者的關連,只是她首先加以條理化而已。

陳昭妃念的本來就是免疫學,她在十六歲那年就進了猶他州的楊百翰大學,然後一路保送念研究所,碩士念免疫學,二十六歲那年就拿到微生物學博士。

她在博士階段從事癌症藥物的研究,「做了十年卻很失望,」她說。因為化學療法的成效有限,藥物在摧毀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把健康的細胞一併破壞。她看到太多癌症患者接受化療的痛苦,對當時自己的研究方向起了懷疑,而轉向探討病人的病情。

而她再往前一步,從治療推回預防,「如果讓營養滋養免疫系統,使身體能預防疾病侵擾,應該比身體出毛病再去找醫生更重要。」陳昭妃發現癌症的成因與飲食習慣很有關係,肉類如果吃太多,動物的蛋白質和膽固醇在人體裡會產生一種荷爾蒙,降低免疫系統的功能。

因此她的營養免疫學專門以植物為研究對象。「植物中含有很多營養素,也含有許多『細胞化學物質』(phytochemicals),可以強化免疫功能,也可以抑制腫瘤及癌細胞的擴散。」黃豆就是很好的例子。

古老的中國藥方

以本草為研究重點,不免令人好奇,這與她身為中國人有沒有關連?陳昭妃說身為中國人,對中藥多少有點接觸,不過就研究方向來說,她覺得《本草綱目》等典籍記載的多半是藥用植物,她要找的則是食用植物,「傳統智慧只做為參考」。而且中國的藥方記載往往點到為止,比較籠統,要將植物作為營養配方,必須靠實驗精確的數據。

在實驗室裡,第一步要先檢查植物有沒有毒性,然後研究它含有哪些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份量又有多少。例如柑橘可以提煉出一百多種營養素,而沙漠的常客仙人掌竟有數以千計的營養素。採收的時機也是關鍵之一,「靈芝其實越嫩越好,千年靈芝只是武俠小說創造出來的神話,」陳昭妃笑說。使用的部位也很重要,家常的絲瓜很有營養,但其實最精華的部位是藤蔓流出的絲瓜汁。

雖然陳昭妃並不是完全由中國傳統知識出發,然而營養免疫學能得到肯定,又讓她頻獲獎項,其實與近年西方醫學所遇到的瓶頸,以及中國傳統醫學重新受重視有關。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

台大主治醫師,免疫學博士孫安迪說,西方醫學近年來已經走到一個瓶頸,為了求突破,回頭來向中國傳統醫學看齊。在這種趨勢下,陳昭妃以西方免疫學為基礎,結合中國的本草知識,他認為是「有眼光」。

孫安迪也指出,古人雖然沒有「免疫」這個字眼﹐但是「扶正祛邪」的觀念中,「扶正」就是增加免疫力,「祛邪」則是排除體內毒素,除去會使人發病的自由基。「如果能做到這兩點,百分之八十的疾並就不會沾身了,」他說。

德育護專校長楊乃彥則從營養學的角度出發,得到類似的結論。「食療養生」、「藥食同源」,本來就是中國固有觀念。由於西醫的特效藥對慢性病的療效有限,轉而求助於傳統的預防醫學概念,不用化學藥物而用本草植物來調理身體。

「以前人們認為食物能提供營養素和滿足食欲,最近研究則開始重視食物中特殊成份的保健功能,」楊乃彥說,中國食養文化中的草本食品正是特殊保健成份的重要來源。

其實在這個理念上,東西方並無衝突。早在兩千五百年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斯就曾說過,「你的食物就是你最好的醫藥」。而西諺不是也說「每天一粒蘋果,遠離醫生」嗎?
標籤:
瀏覽次數:29    人氣指數:2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台灣光華雜誌~1997年6月上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台灣光華雜誌~1997年6月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