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0840
 嗲嗲小魔女靜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責任制=你被唬??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2個人之間的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情緒的四放
作者: 嗲嗲小魔女靜靚 日期: 2013.01.19  天氣:  心情:


【 情緒的四放 】
每一個人難免都有情緒。正面的情緒是積極、樂觀;負面的情緒是沮喪、悲觀、消極、挫折感。 

《情緒管理有四種方法,一、放鬆,二、放下,三、放開,四、放空,我們姑且稱之為「四放」。》 

※ 《現代人最需要身、心放鬆。》

站在台北車站前面完全無法停下腳步,總是被後面的人推擠得不由自主的往前衝,人海茫茫,不知前往何處,衝進地獄也不自知。 所以現在的人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我引用一個故事:佛住世時,阿難尊者一直跟在佛的身邊,從佛那裡聽到不少法門。 在慕道者眾多,導師不能分身兼顧時,阿難也教學生。 有一個彈印度古琴的在家人,名叫「億耳」,他的音感很好,很會彈琴。 阿難尊者教億耳用數息的方法襌修。

億耳因為怕數息數錯,開始非常緊張,到最後心煩氣躁, 於是告訴阿難尊者:「你教我數息,卻讓我很緊張,心更亂。」 

阿難聽了很驚訝,但他無法教億耳去掉心煩氣躁的毛病。 億耳於是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你很會彈琴,一定知道弦太鬆會如何?太緊又會如何?」 億耳回答:「弦太緊會斷,弦太鬆會彈不出好音樂。」 

佛說:「襌修的道理也是鬆而緊,緊而鬆。該緊則緊,該鬆則鬆,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懂得身心放鬆,就懂得修行的道理。可是太放鬆,就要緊一點。 

※ 《第二個方法是「放下」。》

有句成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先「捨」才能「得」,不捨就不得。我們不肯放下,是因為我們都是「貪得無厭」,怕手中的東西一放下,就會被別人拿走,於是抓得越緊,就越不能得到新的東西。

各位朋友,如果你一時失掉地位或事業,不必傷心,如果你現在是經理,不肯放下經理這個職位,就可能會得不到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的位子。你一定要放掉一樣東西,才能得到另一樣東西。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兼得的。

※ 《第三個方法是「放開」。》

我們為何怕東西丟掉呢?因為我們怕放開了這個東西,就不再是我們的了。

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你放開的東西,是不會喪失的。比如你放開心胸,可以接納更多的人、事、物,可以得到新的成長。

再比如說,因為成見,你越討厭的人、事、物,你就越無法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他們的經驗、長處,也無法接觸新事物。

即使你是一個佛教徒,也要開放心胸去接納不同的宗教,這樣當你接觸到別的宗教時,就可以學到別的宗教的方法、教義。你也可以從天主教、基督教朋友那裡學到佛教徒所沒有的東西,多開放就可以多吸收新的東西。

※ 《最後是「放空」。》

完全放空就可以擁有一切,放得越空,便擁有越多;放得越少,就越苦悶。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就會感覺不自由,因為觸目所及都是牆壁,就束縛了自己。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森林、天空,讓我們感覺很開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

我們可以利用外境來放空自己,到高山,到西藏喜馬拉雅山上,放眼望去,一片湛藍的天空,毫無邊際的蒼穹,就把自己給放空了。 

佛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學問很好的教授,有一天,他想向寺裡的老和尚請教問題,他到和尚的方丈室坐下,滔滔不絕談他對佛教的看法。

他說:「我今天是來向您請教的。」

老和尚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拿著茶壺,往杯子一直倒茶水,杯子都裝滿了,他還是不斷地倒水,水不斷流到杯外。教授看了,疑惑地問:「老和尚,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為什麼水滿了,還是一直倒水?」

老和尚笑著對他說:「這就對啦,你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你卻一直在講話,你的心是滿的,怎麼能容得下我給你的新東西?」

所以,要學東西,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空,這樣才能學到新的東西。若不能放空,就還有「相」在。

是啊!《放鬆、放下、放開、放空,四放可管理好情緒,對人生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 情緒的四放 】  文:鄭振煌 (心靈哲學、佛學學者)   網路文章分享<br />
每一個人難免都有情緒。正面的情緒是積極、樂觀;負面的情緒是沮喪、悲觀、消極、挫折感。<br />
《情緒管理有四種方法,一、放鬆,二、放下,三、放開,四、放空,我們姑且稱之為「四放」。》<br />
※   《現代人最需要身、心放鬆。》<br />
站在台北車站前面完全無法停下腳步,總是被後面的人推擠得不由自主的往前衝,人海茫茫,不知前往何處,衝進地獄也不自知。 所以現在的人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br />
我引用一個故事:佛住世時,阿難尊者一直跟在佛的身邊,從佛那裡聽到不少法門。 在慕道者眾多,導師不能分身兼顧時,阿難也教學生。 有一個彈印度古琴的在家人,名叫「億耳」,他的音感很好,很會彈琴。 阿難尊者教億耳用數息的方法襌修。<br />
億耳因為怕數息數錯,開始非常緊張,到最後心煩氣躁, 於是告訴阿難尊者:「你教我數息,卻讓我很緊張,心更亂。」<br />
阿難聽了很驚訝,但他無法教億耳去掉心煩氣躁的毛病。 億耳於是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你很會彈琴,一定知道弦太鬆會如何?太緊又會如何?」 億耳回答:「弦太緊會斷,弦太鬆會彈不出好音樂。」<br />
佛說:「襌修的道理也是鬆而緊,緊而鬆。該緊則緊,該鬆則鬆,最重要的是身心放鬆。」 懂得身心放鬆,就懂得修行的道理。可是太放鬆,就要緊一點。<br />
※   《第二個方法是「放下」。》<br />
有句成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先「捨」才能「得」,不捨就不得。我們不肯放下,是因為我們都是「貪得無厭」,怕手中的東西一放下,就會被別人拿走,於是抓得越緊,就越不能得到新的東西。<br />
各位朋友,如果你一時失掉地位或事業,不必傷心,如果你現在是經理,不肯放下經理這個職位,就可能會得不到副總經理,甚至是總經理的位子。你一定要放掉一樣東西,才能得到另一樣東西。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兼得的。<br />
※   《第三個方法是「放開」。》<br />
我們為何怕東西丟掉呢?因為我們怕放開了這個東西,就不再是我們的了。<br />
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思考,你放開的東西,是不會喪失的。比如你放開心胸,可以接納更多的人、事、物,可以得到新的成長。<br />
再比如說,因為成見,你越討厭的人、事、物,你就越無法從他們那裡學習到他們的經驗、長處,也無法接觸新事物。<br />
即使你是一個佛教徒,也要開放心胸去接納不同的宗教,這樣當你接觸到別的宗教時,就可以學到別的宗教的方法、教義。你也可以從天主教、基督教朋友那裡學到佛教徒所沒有的東西,多開放就可以多吸收新的東西。<br />
※   《最後是「放空」。》<br />
完全放空就可以擁有一切,放得越空,便擁有越多;放得越少,就越苦悶。我們在一間小小的屋子裡,就會感覺不自由,因為觸目所及都是牆壁,就束縛了自己。如果是在大自然中,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森林、天空,讓我們感覺很開放,好像和大自然合而為一。<br />
我們可以利用外境來放空自己,到高山,到西藏喜馬拉雅山上,放眼望去,一片湛藍的天空,毫無邊際的蒼穹,就把自己給放空了。<br />
佛教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學問很好的教授,有一天,他想向寺裡的老和尚請教問題,他到和尚的方丈室坐下,滔滔不絕談他對佛教的看法。<br />
他說:「我今天是來向您請教的。」<br />
老和尚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拿著茶壺,往杯子一直倒茶水,杯子都裝滿了,他還是不斷地倒水,水不斷流到杯外。教授看了,疑惑地問:「老和尚,你是不是頭腦有問題?為什麼水滿了,還是一直倒水?」<br />
老和尚笑著對他說:「這就對啦,你說你來向我請教問題,你卻一直在講話,你的心是滿的,怎麼能容得下我給你的新東西?」<br />
所以,要學東西,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空,這樣才能學到新的東西。若不能放空,就還有「相」在。<br />
是啊!《放鬆、放下、放開、放空,四放可以管理好情緒,對人生和事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感恩合十】

標籤:
瀏覽次數:126    人氣指數:1926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責任制=你被唬??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2個人之間的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