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
反正福到財至,福消財散。
所以有福之時,更需及時再造福田,
不要等到「有時間時」才想做,這是靠不住的。
今天,我們能居住在平安富足的土地上,
應慶幸大家有共同的福業,才能共生福地。
既然是共同的福報,這福報的來源,
應該感謝彼此過去生中所播種的善因,常生布施的歡喜心。
貧病眾生的苦難,不外是饑、寒、病痛等幾種因素,
要真正發揮長情大愛,必須對眾生起憐憫心,
身體力行慈、悲、喜、捨來護一切;
饑餓者給米飯,受寒者給衣物,病痛者送醫療,使他們歡喜滿足。
富有的眾生也有缺乏之苦,那就是精神上的空虛。
富有者容易患有驕傲、瞋怒、貪婪的毛病。
因為有錢,生活講究享受,在紙醉金迷的人生中,
抽不出時間靜思自省,既沒有佛法的甘露滴入他們乾燥的心田,
又怎麼獲得滋潤,長出智慧之芽呢?
更有些為富不仁的人,只會把財產點滴不漏地存放著,
就像把稻縠囤積在倉庫中不用一樣,無法真正發揮功能。
錢財是身外之物,既然是身外之物,也就有聚散的時候;
因此,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
反正福到財至,福消財也散,
一切都要看個人曾經播下多少善種子而定。
所以我們應珍惜這分福報,好好地利用它,
隨分隨力發揮大愛的精神,造福人群。
壞念頭不能存在心上,
每一粒惡的種子,
都會令人起煩惱心。
人在有生之年,一切的生活、動作、事業……等,
所有的造作,都會變成一種結果,這個結果有時很快就展現出來;
有時會延後到來生,這就是隔世之果。
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無法理解,
因為不能夠理解,而覺得佛法很深奧。
比如有人說:
「我平時為人也不錯,為什麼一切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我身上?
而那個人平時待人刻薄,
所做的都是危害社會人心的事,為什麼他還如此風光?」
這就是隔世之因,隔世之果。今生為惡的人,不一定馬上受到惡報,
是因為他過去所做的福業帶到今生,餘福還未享盡,
而他種下的這個惡因,果報尚未成熟。
有的人原本就帶了一些惡業來,雖然已覺悟要走正途;
不過,由於餘業未盡,才剛開始開拓正道,
路尚未暢通,所以不免坎坷難行。
佛陀教育弟子:
「心好像一畦田,自己撒什麼種子,就得什麼樣的果。」
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行動;
起心造業,將來一定會受果報,一點點都跑不掉。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應該受的就要歡喜接受;
應該做的事,即使做起來困難重重,也必須去做。
動一念善就是福,若有一念怨、恨、貪、瞋、癡,這粒粒種子,
都是將來的障礙業報。所以,任何壞念頭都不能存在心上,
因為每一粒惡的種子,都會令人起煩惱心。
與人相處應多結一些好緣,多一些歡喜心、感恩心、滿足的心,
這些都是將來造福得果的因緣。
不要以為目前很富有,
財產很多,福已經足夠了,
不必急著再造福。
生活在人間,若能保有一分清明的智慧,
自然就不會被癡迷的感情所束縛。
感情的癡迷,會使人心地黑暗;
我們如能把感情擴大,就不會有癡迷。
所以必須以智慧點亮心靈的光明,去除種種癡暗。
世間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永久不壞,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等到下個月才發心造福人群,
或是等到明年、等到退休、等到……這都會來不及的,
到時候想做可能因緣已不允許了。
不要以為目前很富有,財產很多,福已經足夠了,
不必急著再造福,要造福也須等到自己沒有責任負擔的時候。
豈知有許多人過去曾顯赫過、富足過,
但曾幾何時,卻淪為被救濟的對象。
所以有福之時,更需及時再造福田,
不要等到「有時間時 」才想做,這是靠不住的。
今天能做的就趕快去做,
做了馬上得到歡喜的這分善念最可靠,也是最現成的福。
【靜思小語】
在助人、度眾的過程,有時也會遭受磨難;
這是磨練耐心、愛心、智慧心的「增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