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嬰兒一出生就帶著沉重的殺業和復仇的願望而來,鄭捷的父母和弟弟不可能完全不知情,他們從小看他到大,一定覺察出「很多」地方不對勁,尤其鄭捷一心沉迷殺人格鬥遊戲和撰寫恐怖小說,鄭家人有可能認為這些都是「正常嗜好」嗎?
學生中若有人寫恐怖小說,我都勸他打消主意,以免滿腦恐怖情節,妨礙心靈成長。甚至我的朋友中喜看恐怖電影的,我也會勸他不要看。那麼鄭捷的家人老師和同學網友,聽到他滿口不斷唸著殺人殺人的字眼這麼多年,從來不曾起過懷疑嗎?
鄭捷的同學和打遊戲的網友都覺察了,朝夕相處的家人怎可能沒發現丁點異狀?除非全家和鄭捷一樣不正常!出事後,鄭家一再表示不知情,無疑是推託之詞,難道他們能說我早知道他很不對勁,如此一來豈不讓社會大眾更憤怒。看樣子,似乎鄭捷的同學和網友了解他比鄭家人更甚。只是為什麼沒有人能發揮友直友諒友多聞的功能,扮演忠告善導的角色,可見這一代年輕人太缺乏正義感。只要看看屠殺之後許多年輕人的反應就知道這一代幾乎是是非不分了!鄭捷的悲劇,當然不只是他的家人和他個人的,而是這整個社會的共業,但是這份共業的承擔卻大都落在無辜的捷運乘客身上,這樣是否公平?
鄭家沒有宗教信仰,不曾積極尋求宗教或精神專家的協助,也不深入地和鄭捷討論如何解開心結,否則就算一時無法解開,也可以設法讓他先延緩計畫,然後慢慢尋求解套之道。鄭家的父母在鄭捷出事後,一心選擇逃避,不敢出來面對社會大眾,可以想見,面對鄭捷的精神問題,也同樣從頭到尾採取逃避或視而不見的做法。鄭媽在接到警方的通知電話時,第一反應是:詐騙集團打來的。同理,出事前,倘若有人告知鄭家鄭捷的動向或精神問題,恐怕鄭家的反應如出一轍:一定是別人在亂亂講!總得承認自己有病才能治病吧,鄭家既然不承認鄭捷有病,又怎麼想得到帶他去治病?
鄭捷讀國防大學只讀到大一就被二一退學,如果不是精神出了問題,怎會讀不下去?況且讀軍校又是他的志願,他的被退學是一個精神分裂的高度預警,但鄭家人沒有重視,純粹當他是愛玩不讀書或志趣不合。一個精神異常的人是連很簡單的課業都無法面對的。
鄭捷想殺人的願望可以透過參加國外傭兵團達成,或者乾脆藉觀光名義去北韓跳機投誠。這世界仍然戰禍頻仍,很多軍隊需要抱著殺人願望的人去參與。殺對人變成大英雄,殺錯人變成大魔頭。鄭捷一心想殺人,卻沒有去多想想殺戮的對象問題,也許是他身邊缺乏討論心事的對象,導致視野不夠大,只能參考線上遊戲,玩起在密閉車廂殺陌生人的遊戲。
古代為甚麼有連坐法,就是逼你關心或注意身旁之人的想法,大約發明這個方法的人早看到自掃門前雪的大眾心理。 台灣現況就是上一代忙著炒祖上留下來的房地產,下一代忙殺人電玩忙不完,中間一代做牛做馬做不停,沒空生小孩,就算生了也沒空關心。
在電動朝夕陪伴衣食無缺之下長大的小孩卻說他們壓力很大,看不見前途,沒有出路,所以選擇到密閉空間的公共場合屠殺陌生人???這是不是搞錯對象了,不去「除暴安良」卻挑軟的柿子吃。由這點可以看出鄭捷缺乏思考能力,造成他沒有出路的並非捷運上的平凡乘客,而是住在高級社區且配有警衛的那些人。冤有頭債有主,鄭捷為何找不相干的人報復?
殺人電玩害人不淺,該跟槍枝一樣受管制,想取得的人須有執照,或者也得跟汽車一樣,考過執照的人才能開車上路路。除了殺人電玩外,殺人武俠小說也有催化劑效果。
我們的眼耳是個接受器,手會跟著影像和聲音不加思索地執行指令,所以有智慧的古人曾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言,可見古人很了解看甚麼就會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