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03019
 每年都要學一種新外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同位語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台灣人缺乏密閉空間的危機意識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要知漢人長相看秦俑
作者: 每年都要學一種新外語 日期: 2014.05.25  天氣:  心情:



滿人長什麼樣子,我們知道;漢人長什麼樣,我們不知道,矛盾地一大堆人卻很有自信地自稱漢人(正確名稱應是漢化的人),那就來看看秦俑吧,他們是最接近漢人長相的,他們是漢人的阿公和阿祖。 




夠格稱自己為漢人的只有兩種人:漢朝治下的人叫漢人,漢水附近的人叫漢人。一以國名稱人,二以地名稱人,兩種稱法沿用到今,如今漢朝消失了,只剩漢水地方的人有資格稱漢人。



漢朝的人是哪裡來的?漢朝接收秦朝的六國人馬而人來的!從這裡就可看出六國人馬是個大拼盤(不是熔爐),一拚拼成了漢人。說自己是漢族而不提六國之名的實則等於甚麼都沒說。



漢人到底長甚麼樣子?宮廷畫師的美化圖不可盡信,我們還是看一下雕塑家的立體作品才實在,請見兵馬俑。漢朝人該長得像這樣吧,雕塑師總不能憑空想像,他是按照真人面孔去塑造的,炎皇子孫若真的要祭拜漢人祖先,應該拜這些雕像才對,他們才是正宗漢人,正到每一尊都可迎到宗祠裡祭祀。



外國人稱使用漢字的人為「秦人」(Chinese),中式英語則稱為Chinglish。不知Chin這名是誰先叫出來的,可見外國人只承認秦,卻把漢視做秦的延續。和文字相對應的普通話,外國人管它叫「滿州話」(Mandarin),意思是滿人使用的語言。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正是「漢字滿語」,我個人並不覺得有啥不好(好學又好記),但總要曉得它的來源,不必帶甚麼滿漢意識加以排斥,所謂的漢文化未必都是好的。





到底是我們的稱法對,還是外國人的稱法對,我想外國人比較客觀,不含政治宣傳的成分,也不含抬高或貶低哪個種族的偏見,他們的稱法恐怕還是比較能說明史實。



沒有秦也就沒有漢,秦是第一個出現的統一東亞帝國,這是沒錯的,使用中文的人就稱為秦人。如果我們想知道秦人的長相,可以參考秦始皇兵馬俑,那些俑都是仿照真人的面貌塑造的,逼真又栩栩如生。 



歷史上的大唐盛世,李朝一家全是鮮卑人,並沒有半點所謂的漢人血統(見以下影片)。李淵之所以能統一中原,最主要是靠了突厥的力量。



李世民的姓氏應該是獨孤,而非李,華人亂搞姓氏,使得我們產生許多錯覺,甚至以為李氏和韓國有關了,其實八竿子打不到邊。



可憐的李承乾不過想要過著屬於自己的鮮卑生活,就被廢被殺,罪名是:中原文化適應不良症!如果他能改姓氏叫獨孤承乾,或許就不會得到太多的苛責了,罪不至死。 



為何中國擁有過這麼多的種族,卻仍固執地自稱漢人國家,最奇特的是這些種族不約而同背棄了自己的血源,也宣稱自己是漢人,這其中能說沒有政治陰謀嗎?還不是為了大一統!



  





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權的特點可以用"關隴"二字來闡述,關­隴是一個政治集團,源自鮮卑宇文泰的八柱國(類似清朝的八旗)。

以隋、唐為例,隋文帝­楊堅本身便是關隴集團的一員。

至於唐朝,李世民的父親是李淵,李淵的父親是李炳,李炳­的父親是李虎,李虎就是西魏北周時期的八柱國之一。而且李唐也自稱出自隴西李氏,以西­涼李暠的嫡裔自居,因此唐太宗修《氏族志》時,將皇族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

  到南宋鄭樵編《元和姓纂》"言李者稱隴西"。關隴集團這群人姓名改了又改,從姓名上很難區分其民族,但只要是貴族就幾乎都是鮮卑種。

  唐高祖李淵父系的七世祖李暠,就是晉末張掖地區(月氏故地)西涼國的涼武昭王,是典型的禿髮(拓拔)鮮卑,後為南匈奴單于沮渠蒙遜吞併。

  《魏書列傳》記載,西涼滅後李暠的後裔李翻投奔了阿爾泰山的柔然,曰:"翻,字士舉(休屠),小字武疆(無者),奔伊吾(阿爾泰山),臣於蠕蠕(柔然汗國)。李翻的兒子後來投奔了拓跋北魏,為「鎮西大將軍」。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是代北武川(今內蒙古)人,是西魏鮮卑八柱國之一,另有"唐國公"稱號。

鮮卑和匈奴一樣,是蒙古種族、蒙古語族。

李世民的母系同樣是鮮卑人,從李虎娶妻獨孤氏(西魏鮮卑皇族)。李淵皇后即李世民生母也來自鮮卑,史稱"竇皇后"。李世民也娶妻鮮卑,稱"長孫氏;,唐朝皇室難覓一絲漢民族血緣成份。

《隋唐嘉話》記載,單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為「胡兒」,李元吉小字亦叫「三胡」。

《舊唐書》記載,一直到李淵的曾孫滕王李涉都是「狀貌類胡」,也就是長相體形都是胡人,和漢人完全不同。

李世民有廢太子名叫「承乾」,史載他椎髻,說胡語,吃胡食,愛慕突厥狼頭纛,甚至不願過宮廷生活,喜歡去草原遊牧,結果被廢黜。

同樣的事情北魏也發生,魏孝文帝太子元恂留戀草原竟不願南下,被迫南下後又擅自北上,孝文帝大怒,把他廢為庶人。兩個太子的行為已清楚地反映出他們的民族背景。

李淵當初起兵也並非一人,他是與突厥國始畢可汗聯手幹的。當時始畢可汗與李淵是君臣關系,他們可能還有血緣關係。史載李淵與始畢可汗有約,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皆可汗有之"。他們聯手內侵,遵循著匈奴以來結盟南下的傳­統(***清朝的滿蒙聯盟)。由於有突厥可汗的武力撐腰,李淵順利取得關中重地,突厥則滿載而歸。我們看到唐初的"刺史"(地方軍政首領)為清一色的突厥人,並且都是世襲,那是遊牧民族固有的氏族軍事組織的影子,與遼金時代的探馬赤軍"蒙元時代的"達魯花赤"相同。

李世民會說突厥語是明白無誤的。史書記載唐高祖李淵時突厥國頡利可汗率軍攻入渭水便橋,秦王李世民迎戰。在橋邊李世民摒退左右,單獨一人"與頡利可汗隔津而語,責以負約"。"太宗獨與頡利臨水交言,麾諸軍卻而陣焉"(《舊唐書》)。其時李世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還有誘之以利,於是突厥人抽身引退,並相約幾天後便橋再會。其後他們如約而至,"刑白馬,與頡利同盟於便橋之上"。
史載突厥薛舉可汗及部下常與李世民共同圍獵,"太宗與之遊獵馳射,無所間然",於是突厥部眾"鹹願效死"。如果李世民平時說漢語就不可能出現無所間然"的情況。李世民頻頻狩獵,"狩與堯山","狩與岐山","狩與驪山",不絕于史,這顯然是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

鮮卑人學漢語認同漢文化,無非是對統治下的漢人搞的一種統戰政治手段。就如同元、清,以及後來日本統治的滿洲國也認同中國文化,漢語也是滿洲國的常用語言之一,滿洲國發行的貨幣上都印孔子頭像,說穿了就是一種統戰洗腦的手段,把這種廉價的"認同感"視為榮耀,實在可悲。
標籤:
瀏覽次數:2047    人氣指數:4047    累積鼓勵:10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同位語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台灣人缺乏密閉空間的危機意識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