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3315
 趴趴GO-海洋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又過了一年...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車禍為何總是靠近我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尾牙的由來 <轉>
作者: 趴趴GO-海洋 日期: 2009.01.07  天氣:  心情:
轉PO   ---->    部落格    <----點進看看



尾牙的由來

「尾牙」就是一年中最後一個「作牙」的意思。過了這個「牙」後,馬上就要過年了,許多公司、行號也都利用這個機會,準備豐盛的菜肴請所有的員工聚餐。從前,如果老闆想要解雇不適用的員工,就趁著請吃尾牙的時候,在筵席上把雞頭對準那個人,暗示他過完年後不用再來上班了。俗語說:「吃頭牙燃嘴鬚,吃尾牙而憂憂」,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種解雇員工的方法,現在已經不流行了。由於近年來工商業發達,請吃尾牙的風氣愈來愈盛,因此,在尾牙前後的一個星期裡,從鄉村到都市,處處都有人忙著請尾牙或者請吃尾牙。

至於一般的住戶人家,也在這天吃團圓飯,稱為「食尾牙」,當天晚上並且吃一種特製的「潤餅」和「割包」。「潤餅」類似春捲,但比春捲大一倍,不用油炸,其形狀跟用紙張把銅錢包成圓筒形一樣,表示發財富潤家庭之意。「潤餅」是以潤餅皮(麵粉製的)捲包煮熟的豆芽、紅蘿蔔、絲筍絲、豆乾絲、蒜末、肉絲、蛋皮等食料製成。「割包」是以麵粉發酵製成,與饅頭相同,惟形狀稍有不同。將其撥開放入滷肉片、鹹酸菜、花生粉、糖、香菜等為餡,形狀如錢包,也是象徵發財的意思。
習俗上是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時吃。亦稱為割包、虎咬豬。
 
一年一度的「尾牙」又要到了!除了所有的員工最害怕的雞頭外,傳統上「刈包」與「潤餅」也是不可少的應節食品,屬於台灣人的漢堡─「刈包」,是難以忘懷的輕鬆小點。 尾牙的菜餚,除了豐盛的雞鴨魚肉之外,「刈包」和「潤餅」也是不可或缺的。「刈包」俗名「虎咬豬」,因其形狀有如張口的老虎,咬住一塊香軟的五花肉而得名。從外表看來,其形狀和錢包極為相似,故有象徵發財之意,自然也就成為尾牙上的主角之一。
前些日子,在國父紀念館欣賞一齣舞台劇,由蔡振南先生所飾演的父親,一向節儉成性,捨不得吃西式速食的漢堡,每逢女兒生日時才花錢買,每每別人問起為什麼不吃,他總笑著說:「都是兩塊麵包,夾上一塊肉,刈包吃起來比較有台灣味!」就是這一種濃濃的鄉土情懷,讓我們始終忘不了那古早味。
源自福州小吃
「刈包」不同於其他的台灣小吃,特定發源於某個地區,而是福州小吃改良而來,因早期台灣移民多來自福州,所以引進沿襲至今。
傳統的福州刈包,吃法可說是以「湯包」的方式呈現,和現今的乾刈包不同,是將刈包、肉都切成一片片後,置入大碗內,加上各項配料,最後再淋上湯汁即完成。由於這樣的吃法,十分不方便,而被台灣人改良成以「乾刈包」的方式販售,成功地擄獲台灣人的胃。
傳統的福州刈包,其內餡的口味是為紅糟餡,選擇品質良好的豬五花肉,滷製三個鐘頭以上,再加紅糟、當歸、八角等十二味中藥燉滷一個鐘頭,特殊的香味,讓人口頰留香。
經過台灣人的改良,現今的刈包僅以醬油加上中藥材或糖燉滷,顏色上只有醬油的咖啡色,而這樣單純且濃郁的醬油味,卻是足以代表台灣的鄉土味。
=================
至於    刈 唸 一 四聲   不唸 掛     這是以訛傳訛的結果嗎
應該還是都唸 "割包" (台語發音), 似乎沒有人唸  "ㄧˋ" 喔!

尾牙:十二月十六日,福德正神(土地公)千秋(生日)。尾牙又稱做牙、打牙祭。商家需設晚宴請員工。
尾牙是屬於勞資共聚的民俗節令。
  牙,原指市集交易的經紀人。古代期約易物稱為「互市」,唐代因書「互」似「牙」,故轉書為牙。自唐宋稱交易仲介者為牙人、牙檜、牙郎或牙保;以經營貿易為業之商行稱為牙行;營業執照是為「牙帖」;營利所得稅稱為「牙稅」;佣金則謂「牙錢」;而每月初二、十六日供員工肉食即為「牙祭」。

  台灣工商業者每逢初二、十六日輒以牲醴、金紙祭祀土地公,祈求財利俗稱「做牙」。其中農曆正月初二首度做牙謂之「頭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最後一次則稱為「尾牙」。這種「做牙」習俗顯然是由古代朔望互市、翌日牙祭之俗演化而來。

  台灣的做牙祭是工商界專有的習俗,其他行業並不舉行。做牙儀式多在商店門口擺設香案祭拜土地公,其規模較一般祭典簡略,是屬於個別祭祀。做牙之後的祭品通常用來分享同仁犒賞員工,因此做牙並不僅是商人求財祈福的宗教祭儀,也是僱傭之間交流聚會的聯誼活動。做牙餐敘在傳統社會中成為勞資溝通、協調最基本方式,其中叉以年終尾牙最為盛大隆重。

  往昔僱主決定員工來年去留,都選訂在尾牙餐會揭曉。台灣俗諺:「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撚嘴鬚」,意謂尾牙宴事關工作去留,因此員工赴宴時總是提心吊膽,面帶憂容?頭牙宴代表職位已獲得慰留,故能歡喜從容。可見尾牙卻實令「吃頭路人」感到不安,特別是在勞工權益未受重視的傳統社會。

  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斬雞,僱主將要解聘任何員工,則以雞頭相向,假如被免職的不只一人則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被「辭頭路」者。凡是尾牙雞頭所指員工,即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這種暗喻方式勞資雙方心照不宣,毋須口頭辭退也不必書面通知,這是台灣民間傳統的免職風俗。


一、
【尾牙】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俗稱。相對於農曆二月初二的「頭牙」。見「尾迓」條。

【尾迓】
迓,迎接。祭祀土地公稱為「做迓」。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迓,故稱為「尾迓」。此日家家戶戶都以三牲祭拜土地公,各行業的老闆則藉此日宴請員工,感謝他們一年來的辛勤。亦作「尾牙」。
二、
尾牙
民間商家習俗,每迎初二、十六這兩天都要「做牙」拜土地公,二月二日稱為頭牙,十二月十六日就叫做尾牙。「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煙謝土神」,這是舊時詩人述的尾牙情景。上聯「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說東家要辭退夥計;下聯是尾牙時節家家戶戶都在祭祀土地公。民間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祭拜之後,東家即宴請夥計,到了十二月十六日也要拜土地公仍然要宴請夥計。早期,一般商家或工廠要解雇夥計或工人都利用「食尾牙」這一餐來暗示。不過,舊時的人較為厚道,如果不是夥計實在不行,或是東家的事業經營不佳。是不會隨便辭退夥計,辭退的方式也不是發下一張解雇通知或者資遣,都在尾牙宴中暗示,所以有俗諺形容說:「食尾牙面憂憂,食頭牙蹺腳撚嘴鬚」,「頭牙」因為沒有被辭退的顧慮,所以心情輕鬆愉很;臺語形容一個人的心情輕鬆悠哉悠哉叫做「蹺腳撚嘴鬚」。如今時代轉變工商業發達,到處可以找到工儘,做為夥計的人也不必「面憂憂了」。
三、
尾牙的由來
傳說古代商場仲介稱為「牙郎」,商人在年終時會把賺得的部分利潤宴請牙郎,以示回饋,感謝「牙郎」帶來的財富也期待明年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又有一說:尾牙是民眾為感念守護土地,使人民豐衣足食的的土地公而舉行的的年終祭祀活動,台灣人每逢初二和十六都會祭拜土地公,這種祭拜儀式稱為「做牙」,一年中有好幾次「做牙」,農曆2月2日為土地公誕辰,祭祀活動稱為「頭牙」,爾後每逢初二、十六都要祭祀,於是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在「尾牙」這天,商家們為了感謝土地公一年的照顧,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來酬謝土地公,而祭拜完的東西就會犒賞給員工們,這就是尾牙的由來。過去,老闆請員工吃尾牙除了犒賞員工一年的辛苦外,對於一些表現不佳的員工老闆也會以暗示性的手法,告知員工被解僱。因為,老闆都會準備「白斬雞」這道菜餚,只要雞頭朝向誰,就表示那個人過完年後不必來上班了。不過,現在這種情形已經逐漸消失,而尾牙聚餐也變為員工們增進情感的一天,一年來的辛苦在此畫下句點,準備來年再衝刺、努力!後學所知道的就這些了。 




標籤:
瀏覽次數:200    人氣指數:6400    累積鼓勵:3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又過了一年...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車禍為何總是靠近我
 
住戶回應
 
時間:2009-01-07 01:09
她, 35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9-01-07 12:58]:

啊?
WHY~~
是因以前都不了解嗎? ^^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