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戶」的聯想(1)
西雅圖有個老太太,叫伊蒂絲-梅斯菲爾德(Edith Macefield),生於1921年,1966年搬進了巴拉德(Ballard)西北46街的一個兩層樓的小房子。2007年,開發商計畫在那個地帶建造商業樓,老太太不同意。
老太太的房子比她更老,108歲了。開發商一次又一次地提高賠償金額,最高達到100萬,老太太不為所動。
⋯⋯
開發商無可奈何,只得修改圖樣設計,商業大樓忍痛挖掉了老太太的這一塊地方。開發商並未因此跟老太太交惡。工程總監巴里‧馬丁甚至關心起老太太的生活。馬丁得知老太太行走不便,就開車送她去做頭髮,去看病。確保她有食品,去為她買雜貨,為她拿處方藥,為她做晚飯,開工了,他對工人說,要像對外婆一樣對待她。
2008年6月15日,86歲的老太太因胰腺癌離開人世,離開了她固守的房子。那一天,那房子依然是她的房子。老太太去世後,媒體披露了她的遺囑:她將房子遺贈給了馬丁,以感謝他在開工期間對她體現出來的友誼。
這真是一個感人的故事。而和台北文林苑的王家「釘子戶」問題相比,台灣人處理的模式,確實野蠻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