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70935
 Prinz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最忠貞的愛情鳥(轉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國民品味的指標
作者: Prinz 日期: 2014.03.09  天氣:  心情:


常聽人罵台灣的新聞媒體很爛,前陣子美國期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發表專文,批台灣媒體濫用自由、煽情、媚俗,而且超爛、垃圾、把閱聽大眾變成僵屍。文章也批台灣很多名嘴使用極端骯髒、下流的字句。結論是:除非閱聽大眾的消費習慣改變,否則台灣下一代只得繼續忍受「腦殘式新聞的疲勞轟炸」。

最後一句說到重點了。媒體的水平正好反映國民普遍的品味,因為個人品味往往決定他的消費習慣,大多數人的消費習慣決定他們擁有怎樣的媒體。罵媒體爛的人,等於罵多數民眾的品味差,他必定自認其品味不同凡響。例如我。

只是很多人沒想通一點───媒體不是慈善事業,電視台、電台、報館、雜誌社、電子媒體,這些經營者都是公司,都是「營利事業」。營利事業追逐利潤,天經地義,不追逐利潤的營利事業就像吃素的老虎,善則善矣,卻活不成。

媒體販賣資訊,與其他任何商業組織販賣商品一樣,永遠都要問「消費者想要甚麼」,只能賣消費者想要的東西。如果你不管這個,一心只想做出好東西,那麼你可以當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科學家,但你不能開公司。

消費者想要甚麼?在這個國家裡,人們想獲得知識追求真理,會去學校、去圖書館、去教堂聽牧師鬼扯。他們想從媒體得到的只是「娛樂」與「確認」───確認他們已有的認知、觀念與信念。

例如反核人士想得到「核能危害」的資訊,他們不想聽「核能安全」的理由;新聞報導迎合他的觀念,他才樂於消費這則新聞。因此,經營媒體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判斷消費者的口味,然後去迎合他的口味。

消費者的口味當然不一定是舉國一致的,你可以發現幾個不同的「大宗」,例如政治立場的大宗分為藍綠,你很難通吃整個市場,於是你必須選擇立場,滿足特定消費者。就像汽車市場也有區隔,有八百萬價位的也有八十萬價位的,還有介於中間的許多客層,只要選定了目標消費群就盡力滿足這群人的需求,創造業績。

也就是說,對於「客觀中立」的期待是個幻想。如何客觀中立於TOYOTA與LEXUS之間?如果中立的意思是同時滿足兩種人的「主觀」需求,等於這輛車同時具備LEXUS的品質卻只有TOYOTA的價格,如果做得到,LEXUS這個副品牌根本就不會存在。

假如中立的意思是既非LEXUS又非TOYOTA,不偏不倚,立於兩者之間,那麼這輛車兩種人都不會買,滯銷。

說真的,媒體根本就不追求客觀中立,即便他們這樣宣稱也是廣告詞罷了。因為他們不需要也不可能。不但不需要,更要反其道而行,立場愈偏頗、姿態愈主觀、角度愈媚俗,愈能達到消費者所希望得到「確認」效果。

尤其在許多社會事件中,大眾心中預先已經有了判斷,你最好不要提供違反民眾預斷的新事實,除非你的新事實能夠改變他們的判斷。這是非常困難的。例如某軍官集體虐殺小兵的事件中,民眾心中已經認定虐待行為必定是小兵死亡的原因,你期待媒體報導相反的事實嗎?例如採訪執行勘驗的法醫?詳細報導判決書的理由?說明種種醫學上的根據?不,除非他不想賣新聞了。因為這些事實無法改變民眾心中的定見,只會激起反感。

他要採訪的是案件外的第三人,例如死兵的家屬、在局外看熱鬧的法醫、社會賢達、名嘴、立委、作家、導演、市長參選人等等。這些人的意見正確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確認」民眾心中的定見,能提供這種確認的才是好商品。

人類的心理很奇妙,當內外達成一致時就會感到愉悅暢快。一個人心中自認有才,外界卻不認同他的才華,他就感到「懷才不遇」的痛苦,痛苦到某程度就想火燒出版社。一般人沒這麼激烈,卻也有「認同」的渴望。比方一女的失戀後找朋友訴苦,她心中對那負心漢有萬般埋怨,她希望聽到朋友說些甚麼?是客觀中立的分析雙方各有疏失?還是一味派那男的不是?一個失戀的女人找朋友訴苦,難道想從朋友那兒得到知識?或理智上的啟發與長進?你瘋了嗎?

她需要的是「認同」、「共鳴」、「撫慰」、甚至「同仇敵愾」;她需要內外一致的愉快來療癒失戀的痛苦。要她改變內在的認知以配合外在現實,是極度困難的;想從外界揀選符合內在期望的資訊是相對容易的。民眾想從媒體那兒消費的也是這些。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就是當你已經相信某件事了,你會主動甚至自動搜尋能加強這個相信的任何資訊。因此一旦相信某件事就很難改變想法。Emory 大學的教授 Drew Westen以實驗證實,當你提供關於共和黨的負面新聞給一個強烈支持共和黨的人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會顯示他的大腦中負責邏輯推理的區域關閉了,而負責感情的區域卻變得活躍。換言之,他變得只講情不講理

這是人腦幾百萬年來演化的結果。人類的祖先們為了適應大自然殘酷生活,在遇到危機與威脅時必須以最迅速的方式應變,思考分析或邏輯推理是緩不濟急的,感情甚至激情才能立即產生救亡圖存的行動力。即使到了文明發達的今天,遺傳天性依然讓我們一旦感到威脅就自動關閉理智,以感情的直覺來迅速反應。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安享了幾十年核能帶來的好處,一遇到有人以「毀滅性」的說詞倡導反核,大家就群情激憤地走上街頭。

能不能停下來想一想?多讀幾篇論文?與異議者坐下來交換意見理性討論?不行啊!這是攸關存亡的關鍵時刻,誰有閒工夫讀幾萬字文章,必須立刻行動!要激情!要憤怒!

無論核能、治安、政治、環保、食安、公共建設,乃至於一切社會議題,你都能從中找出「威脅性」。媒體要做的是突顯那個威脅性,激發民眾的感情(同時關閉他們的理智),然後迎合那個被激發出的感情,這樣才能創造收視率或發行量,創造收益。

比方同性戀者爭取婚姻權的事件,實際上只是單純民法幾個條文的修訂,調整改良婚姻制度的問題,涉及到的是法制架構與實務操作相關的技術面。然而閱聽大眾對這些沒興趣,因為這些不涉及「威脅」,你必須找出威脅點,例如同性戀者無法生育,使民族斷子絕孫;多元家庭破壞倫理道德,縱慾敗壞人心,使人性淪喪;縱容同性戀導致愛滋病蔓延、違反自然、亡國滅種.........或者相反立場說剝奪同性婚姻權是殘害人權、摧殘民主自由、沙文主義多數暴力、父權霸權的暴力展現;多元家庭是捍衛人性尊嚴、具有普世價值,他們是爭取身而為人的基本權利,沒有就活不下去........是不是刺激多了?威脅很大吧?這些才有新聞價值,或者說是新聞的「商品價值」。

除了迎合認同感,滿足人民的確認偏誤,更不可少的是娛樂性。就連動物星球和國家地理頻道製作的知識含量豐富的節目,娛樂性都不可少了,何況是知識貧乏、偏頗、扭曲、專攻情緒滿足的新聞媒體,怎可不娛樂一把?不娛樂怎麼賣?

前述的《外交政策》專文指出,過去幾個月全台灣只有兩件事,一個是黃色小鴨,一個是混血兒吳憶樺坐捷運、吃餃子、與媒體記者親熱。而大埔事件、海峽兩岸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大事未獲充分報導,貓熊「圓仔」的每一步卻都是新聞。

從商業行為的角度來看,這樣做一點錯也沒有。總之,商品只是充分反映消費者的品味罷了,一群品味低下的消費者根本不配也不需要高品質的貨。

NCC的設立也是本末倒置,弄錯了因果關係。須知,不是媒體教育人民,而是人民的需求引導媒體。強令媒體提升品質、堅持所謂的新聞專業,無異要求營利事業放棄營利的目的;一面追求經濟成長,一面又要人放棄營利,這不是精神分裂是甚麼?

除非有一天,我們能讓新聞媒體與「營利」脫鉤,規定公司或任何營利組織或個人禁止經營媒體,只能由國家或財團法人、公益團體、慈善團體等來經營(而且克服了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問題),無償提供媒體服務。失去了營利目的,秉持專業良知、追求客觀公正合理、擔負社會教育責任、忠實呈現真實挖掘真相,這樣的媒體才有可能出現。

像不像癡人說夢?














標籤:
瀏覽次數:179    人氣指數:1779    累積鼓勵: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最忠貞的愛情鳥(轉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煩
 
住戶回應
 
時間:2014-03-10 21:25
她, 94歲,台北市,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