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摩坦森指數」的出現
面對1月14日的總統選舉,
我是一個中間選民,一個中產階級,一個老師,
以及自許要做一個進步觀念的播種者。
從1959年到美國讀書,一直到2008年,一共關注過12次美國總統大選。
不算 Jerry Ford,
其中只有兩位美國總統競選連任失敗,而失敗的原因都是經濟不景氣。
對卡特而言,那就是「痛苦指數」,
雷根問選民「Are you better off now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
老布希也是經濟走下坡造成了失敗,
記得柯林頓的俏皮話,「It s the Economy, Stupid!」
失業與通貨膨脹(物價上升)會增加人民的痛苦。
兩者的加總被稱為「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是由美國經濟學者奧肯教授(Arthur Okun)在1970年代提出。
卡特於1980年競選連任時,
即因當年「痛苦指數」高達21.98%而敗於雷根。
卡特四年的「痛苦指數」平均值也高達16.26%。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摩坦森教授(Dale Montensen)10月來台演講,
應邀擔任主持人,我向他展示九個國家的「痛苦指數」(見表1第3欄),
說明台灣的「痛苦指數」為全球最低之一,
我猜想全場數百位觀眾,
都驚訝台灣經濟在國際上的評比竟是如此地數一數二。
媒體上的台灣人民不早已水深火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