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與脾氣 現代人強調學歷,忽略修養。 一個人即使念一百個大學,學到的也只是工具而非人生。 工具沒有品格,也不會給人帶來品格。 然而人做每一件事都離不開品格,譬如耐心、真誠、勇敢。 工具在品格的指引下能幫人做一點事情。 人生樣樣都好,有一處遺憾,就是愛拆自己的台。 拆台的時候往往情不自禁,拆了之後愛以英雄自命, 拆過了以為是別人所拆,拆一回不夠還要拆個精光。這一件事叫" 發脾氣"。 發脾氣沒什麼科技含量。 人剛生下來握拳哭啼,表示要發脾氣了。 而後長大成人,帶著一腔脾氣游走四方。 有人視脾氣為大敵,鎖之心底。 有人把脾氣看成豪傑標籤,像噴嚏一樣時不時打一下,求痛快。 如果為官,脾氣發過之後,眾人雖諾諾,但沒一個人不在心裡罵他。 孟子言: "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 故而,古人把修養放在學問前面。 修養與脾氣 沒修養,學問再好也沒用。 按現在的說法,學問,包括博士技能都是學來的,屬於意識層面。 而脾氣是養來的,屬於無意識層面,它專門跟意識作對。 一般說,發一發脾氣顯得有個性,也有人喝彩。 發脾氣之前,也佔著一點理。 但脾氣一發出,什麼都化為烏有。 人最難得的不是能力而在修養。 修養最難的是磨練脾氣,百煉鋼化繞指柔。 能"耐"住煩,難於上青天,而成功是耐出來的。 有正義感,有良知,甚至有脾氣而自制,人生可能已經成功了一半多, 剩下一小半,不過讀讀書,做做事而已。 不光做事,連養生都與修養相關,《中庸》稱"大德必享其壽",就是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