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60332
 雋嶔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扶鸞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神壇與鸞堂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萬心自在論:內識(論述一)
作者: 雋嶔 日期: 2012.09.11  天氣:  心情:
萬心自在論:內識(論述一)




前些章節主要闡明:根、塵、識和合,種子、現行、可薰之「緣起性空」;

即法無自性,隨緣起業,如是而已。


尊者(阿難尊者)期望有情眾生,認清人我空、法我空之所以緣起,

乃是因為藏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受薰,依境現行,

故在依他緣起(根識對外境發生反應時),一念覺照,遠離偏計所執(受、想、思…),

則能斷二障,生正解,所以重點在於阿賴耶識業種的異熟能變;

而本章節主要探討種子異熟能變(由因變異成熟發生果報),現行後怎樣依業起報。


  有情萬物心理現象發生變化種類, 慈尊(彌勒菩薩)法眼普觀剖析成五位百法(瑜伽師地論已成型)

,由根而末,細而粗,深而淺,分成三個層次;

即阿賴耶識能變(能藏識),

末那識能變(內識,他識,執此業報識),

後六識能變(眼、耳、鼻、舌、身、意識)。

與外境第一線的接觸就是後六識,最明顯而容易體察,故又稱粗淺識。


大凡任何有情眾生心理現象的發生,不外先與外境人、事、物起反應,

了別作用後,而深入思量、分析;在思量、分析的過程連帶著

七情六慾等「心所」便會串聯發生而入幻境,並形成「法相」生起執著;

一旦生起執著便會在心田中起積集作用,造成習性業種。


上述討論中,對人、事、物起反應之了別作用,

唯識學將它歸納為後六識的作用,是一種能審不恒(不發生業報)的功能;


而思量、分析起執著生煩惱,連帶產生我見、我慢、我癡、我愛等根本煩惱的過程,

則歸納為第七識,因為第七識對善惡皆能生執著、思量,所以稱第七識為「無記」;


又在執著思量過程,常煩惱憂慮、戚戚然,故稱「有覆」(有污染)。

第七識由以上陳述可得知它是能審能恒(起執著,故執業生報),「恒」有持續不滅意思。


而在心理現象最深一層,行相非常細膩,是因果輪迴不滅的主要因素,

即積集、變異成熟、不滅的心識,

唯識學家稱為第八識(阿賴耶識,能藏識,異熟識),

具備「非審能恒」的功能,是無記(善惡因皆容受)、

無覆(不染著,隨接收的種子的類別客觀的變異成熟,並積集的心識作用)。



(摘錄:唯心宗之萬心自在論)
標籤:
瀏覽次數:180    人氣指數:1780    累積鼓勵: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扶鸞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神壇與鸞堂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