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76016
 風痕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Beyond-無名英雄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古典樂-魔鬼的獰笑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古典樂-惡魔的顫音
作者: 風痕 日期: 2014.04.28  天氣:  心情:
惡魔總是在成功的最後一段路上出現誘惑人,
讓人迷失原本的方向而犯下錯誤,
幸運的人因某種因素而逃過一劫…
而不幸的人就因此而犯下過錯而後悔終身。

古典樂-惡魔的顫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VkBT06yZnA


塔蒂尼G小調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Op.1 No.4)《惡魔的顫音》

居塞比‧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義大利小提琴家,同時也是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一生寫了約140-150首小提琴協奏曲、20首大協奏曲、150首奏鳴曲和50首三重奏,同時寫了一本音樂理論作品《和聲論》。這首《惡魔的顫音》在塔蒂尼為數甚多的作品當中,堪稱是最戲劇性,也最為世人熟知的傳奇之作。

除了樂曲上的戲劇性之外,《惡魔的顫音》創作的背景,同樣也十分戲劇性。各位知不知道,寫出《惡魔的顫音》的塔蒂尼,本身是一位修道士,而這首《惡魔的顫音》更是在一所修道院裡寫成的喔。

幽影註:燈台下果然是最漆黑的~

根據Wiki上的說法,在1710年左右,也就是19歲的塔蒂尼在帕圖亞大學唸法律與神學,同時還是個擊劍高手的時候,他愛上了一個名叫伊麗莎白(Elisabetta Premazone)的女同學,並論及了婚嫁。由於年齡的差距,再加上塔蒂尼當時缺乏社會地位,因此伊麗莎白的父親反對他們的結婚。

更不幸的是,伊麗莎白正好又受到當時義大利名門科爾納羅家,一位有力的貴族(一說是主教)所喜愛,因此那位貴族就用誘拐的罪名,下令逮埔塔蒂尼。

這真的很諷刺啊,一個唸法律的人,到頭來竟遭到貴族用法律來迫害。被迫逃亡的塔蒂尼,最後輾轉流落到了阿西西的聖法蘭西斯修道院,並成為一名修道士。經過這件事之後,從此塔蒂尼不再研讀法律,轉而開始認真鑽研作曲和小提琴演奏技法,而作品編號1之4的小提琴奏鳴曲《惡魔的顫音》,就是他在這間修道院裡寫的作品。

《惡魔的顫音》除了這個戲劇性的創作背景之外,關於它的誕生,還有個頗為詭異的故事,根據法國天文學家德拉朗德(1732-1807)在《一個法國人在義大利的旅行》一書中的轉述,塔蒂尼對他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天夜裡,我夢見我用自己的靈魂和魔鬼作交易。我的一切可以隨心所欲,我出色的奴僕預先按照我的意願安排好一切。我想把小提琴交給魔鬼,看他會演奏些什麼,小提琴就自動到了他手裡,他用爐火純青的技巧,演奏了一首奏鳴曲,任憑我馳騁著最大膽的想像力,也想像不到他竟演奏得如此煥美絕倫。我不禁為之心醉神馳,高興得透不過氣來,因此,我醒了。我連忙抓起琴來,但一切都是白費。我事後寫出來的《惡魔的顫音》,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比起我在夢中聽到的音樂來,簡直是天差地遠!」

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說塔蒂尼在夢中為樂隊招聘小提琴手,魔鬼來應聘,並要求用他的靈魂當作報酬,塔蒂尼要考他,於是魔鬼就給塔蒂尼拉了這首曲子。

不管是哪個版本,這個故事都帶給了本曲傳奇性的色彩,也解釋了《惡魔的顫音》這個名字的由來。至於它到底是真是假,現已無從考證。各位或許有疑問,塔蒂尼到底有沒有和魔鬼作交易,有沒有出色的奴僕,預先按照他的意願安排好一切呢?這個在下也不知道~

在下只知道根據歷史記載,塔蒂尼日後的事業非常成功,擔任了帕多瓦聖安東尼大教堂管絃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並於日後創辦了一所音樂學校,教授小提琴和作曲,造育歐洲無數的英才。據說連當初沒娶到的伊麗莎白,也在日後嫁給了塔蒂尼。如果要用『幸運』來解釋的話,塔蒂尼還真是太幸運了吧~

此外在塔蒂尼的時代,知名的音樂家通常多少會寫幾首宗教音樂,像跟他差不多同時代的巴哈(1685-1750)就寫了很多宗教音樂。塔蒂尼自己是修道士,而且還在教堂跟修道院裡任職,可是他卻連一首宗教音樂也沒寫過,這點真的很詭異啊…

關於樂曲的解說,在此引用一點網路上一位不知名的前輩所寫的文章:

由於曲中使用了大量高難度的顫音,讓《惡魔的顫音》具備極高的技巧性。此處的『顫音』是指修飾音的一種,而它的拉法是運弓時同時把一指按在琴弦上,而相鄰的兩指則有彈性的一起一落,產生一種連續交替出現的特殊音響效果,聽起來就像聲音在顫抖一樣。

《惡魔的顫音》可以獨奏,也可以用鋼琴或是樂隊協奏。鋼琴協奏較側重炫技,而樂隊協奏則顯得感情較為豐富。獨奏、鋼琴拹奏和樂隊協奏的版本,在下後面都有附,各位不妨都聽聽看。本曲共有三樂章,速度為慢-快-慢,樂章特色如下所述:

第一樂章是慢板,演奏速度很慢。小提琴的旋律充滿哀傷,有點幽怨,幾個較強較長的音甚至有點哭訴的味道。如果是有樂隊或鋼琴協奏的場合,就會用相近的旋律在背後『煽風點火』,增添哀傷的氣息,這個樂章基本上沒出現顫音。

第二樂章是快板。一開始便是幾個強音,頗有氣勢,接著旋律便川流不息的進行下去,表現出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銳氣。同時開始了大膽的動機跳躍,獨奏小提琴時而如舞者般急速地跳躍,時而強奏,時而悠揚婉轉,顯得千姿百態。這一樂章裡,顫音不時出現。

快板結束,進入第三樂章一開始的慢板。抒情的旋律好像是狂歡後的感歎,又稍微帶點頹廢。之後便是慢板段落和快板段落多次交替進行。慢板莊嚴雄渾,快板生動活躍,小提琴演奏的難度較大,經常演奏雙音。在三個快板段落中還各有一段顫音,先後用D弦、A弦和E弦奏出。

誇張的顫音和詭異的旋律,在協奏樂隊陰暗旋律的襯托下,真的有點魔鬼的感覺。樂章最後是小提琴華彩段,從雙音發展到三個音的和弦和四個音的和弦。在雙音部分,有時上面是顫音有時下面是顫音,充分顯示出華麗的演奏技巧。在抒情上,最後的華彩段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小提琴的頓弓造出哭喊的效果,使人內心為之震動。

也有人是這麼形容它的:

「小提琴拼命的掙扎,渴求鋼琴的來臨,有時以為下一步就盼到,可是郤是虛像,為小提琴難過了,想勸著停止,它郤沒理會,繼續掙扎,這個狀態維持了很久,終於鋼琴來了,可是這時候,奏鳴曲已經到了結尾。」

以上這兩段評語的作者,聽的都是有樂隊或是鋼琴協奏的版本。由於這是專欄,所以在下就在這裡,說說自己的看法好了~

在下聽《惡魔的顫音》的感覺,第一樂章除了哀傷之外,還有種異樣的華麗感,憂愁與悽美當中,隱約傳達著一種濃濃的渴望。時而強烈時而悠揚的第二樂章與其說是活潑,在下倒覺得像是在渴求,彷彿手指已經即將觸及渴望的事物,但卻又一直差那麼一點的感覺。

到了最後,從落寞的感覺開始,快慢猶如掙扎般不停交替,而最後那悲壯的旋律,彷彿因為想追求的事物,最後終究無法得到而發出的痛哭,這股直達內心的震動,就猶如名為惡魔的墮天者,渴求著再也無法企及的天國所發出的哭喊一般…

看到這裡,各位明白在下為何引用《歌劇魅影》裡,魅影那句話的原因了嗎?對居住於黑暗之中的魅影來說,克莉絲汀猶於出現在他面前的一線光明,是他所渴求的存在。雖然曾經靠的那麼近,但是到最後,他卻還是得不到那一縷燦爛的陽光…

除了《歌劇魅影》之外,在下最近翻譯了久彌的同人《赤月祕聞》,並因此接觸到原作《赤月》的一些內容之後,感覺《赤月》和《惡魔的顫音》之間,似乎也有些許的共通之處。

除了掌握故事關鍵的銀髮少年,他就自稱為『惡魔』之外,在《赤月》的DEMO裡,『苦痛』這個字眼彷彿絕望般的蜂擁而來,不可抗拒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陰鬱的背景,無數的苦痛中又混雜著許多灰暗的圖片與情慾一閃而過,產生強大的感染力以及直達內心的震撼感。

郁未、晴香和由依前往FARGO的原因,以及《赤月祕聞》中,葉子渴求的那段記憶,都和她們的親人有關。《赤月》在陰暗的劇情之中,卻又有著家族愛的主題,無愧於『直達你心的AVG』這個系列名。

故事開始時的郁未,分別了六年的母親突然回來了,然而短暫的重聚後等著少女的,卻是母親詭異的死亡。渴求著親情溫暖的晴香與由依,也重複著相同的悲劇。少女們哭泣著、叫喚著、吶喊著,明明已經和她們的親人靠的那麼近了,但她們心中的希望,到最後卻終究還是落空了…

《赤月》既陰暗又動人的劇情,猶如在黑暗中遙望著光明,更有如在絕望的深淵中苦苦掙扎著,只為了抓住那一絲絲的希望,和Key製作群日後的作品相比,氣氛明顯嚴肅了許多。

跟同樣以家族愛為主題的《CLANNAD》相比,如果大家一起努力,把失去的東西全都找回來,是《CLANNAD》的主旨的話,那《赤月》與《赤月祕聞》的主旨應該就是,雖然少女們失去了很多很多,但靠著彼此的互相扶持,還是可以繼續走下去的。

不多說了,各位就一起來欣賞這首動人的傳奇樂曲,《惡魔的顫音》吧~(文/幽影)
標籤:
瀏覽次數:28    人氣指數:1028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Beyond-無名英雄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古典樂-魔鬼的獰笑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