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43,332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隨順「無常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從「無我之教」導入「空相應教」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論「四門不生」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4.11.09 天氣:
心情:
第288經提到,「識」與「名色」之間是輾轉相依的關係,也是前面所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法師就著經文說明,「識」與「名色」各自扮演什麼角色,它們中間沒有哪個叫作「靈魂」,不要將「識」想像成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所以後來「如來藏」學發達,講到有一個「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既然不生不滅,那就不叫作因緣生法,變得「緣起法」並沒有涵蓋這個東西了。可是佛陀只講「緣起」,他並沒有說有另外一個「靈魂」或者「如來藏」是永遠不滅的。因此,「識」也只是在這一群「名色」中間作為主幹的那個主體意識,可是那個主體意識它不是本自具足,依然是周遭「名色」所提供的資訊所整合出來的,而成為導引生命方向的主幹。
因為第288經已經講到了「四門不生」,所以法師又引導大眾學習幾則論「四門不生」的經文。這些經文都出現在「因緣相應」中,顯然是要在因緣的探究中,才能清晰地解答「四門不生」。
卷十三第302經、303兩經,都描寫了其他宗教人士與佛陀的對話。第302經,阿支羅迦葉問佛陀:「苦」為自作、他作或無因作?佛陀均以「無記」回答。從中可以看出,對於某些無意義的問話和思考,佛陀的回答是要我們注意這個問題本身的漏洞,然後佛陀從「受」支切入,告訴他「苦」的原因。法師於此分析,十二緣起支其實是非常活潑的,就看對方的問題癥結點在哪裏。講到「苦」,從「受」支切入,因為「苦」是來自於感受,「受」心所在運作,所以知其「苦」。那麼「受」是自受、他受、自他受?還是無因無緣就成那個苦受了呢?佛陀說這些看法都不對,因為我們只要做身念處的覺受、覺知,很快就會知道,所有的「受」都是有因有緣的。有時候來自我們的業力所感,有時候來自於我們的心念造作,有時候來自於時節因緣的流逝,周遭環境的動盪……,而我們的心念經常在六根與境界互動的情況下產生,所以不能單純說只是自己的心念而已,如「處相應教中」所講到的「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當我們知道了這個問題,就會瞭解:原來,苦的承受這件事情,也是非常複雜的因緣生法。當我們做「身念處」的觀照,修習、多修習時,就會發現,自己身體承受的覺知是千變萬化的,因為太多因素使得我們的「受」在變化。所以佛陀說,不要在這些「自」與「他」的結構上產生自性見,認定有個實有自、實有他;離此自性見,才能見到中道。
阿支羅迦葉是個外道宗教師,在佛陀座下聞法見道後,他的身份還是一個在家居士,後因意外而滅度,佛陀囑比丘前去供養其身。法師在此提醒我們出家眾:對法的尊重才是最重要的,不可於自己的身份起驕慢心,要有謙遜之心。從這裏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當他前階段「正見」乃至於「正定」的資糧已經準備好了,因此初聞佛陀說法,就能見道證果,如同畫好龍身,只待點睛。但這也是有因有緣的,所以我們不要存苟且僥倖之心,去羡慕他當下即證,應該回頭培植自己的資糧,才是重要的。
透過以上所說的「四門不生」句型,我們大致知道了它的背景和意蘊,還有佛陀跟弟子間的問答,其內容顯然都有一致性,雖然每個回答都有少許差異,但是它的一致性還是在「緣起」,特別是「十二緣起」。
接續回到卷十二,第289經,佛陀告訴諸比丘,一般凡夫因為沒有聽聞正法,所以愚癡,他們如果要厭患、離欲、背捨,對象是「身」,不是「心」。為什麼佛陀這樣說呢?法師於此繼續分析,由於身會敗壞,我們容易對它產生厭患、離欲、背捨;因為它有增、有減、有取、有捨,從這裏可以看到它的無常。可是心意識呢?其實心意識更無常,偏偏無常到讓我們來不及看到它無常,所以我們難免在這上面保惜,而且把它綁住,認為那就是我、我所,或者我在它裏面,它在我裏面,因此對於心意識反而不容易生起厭、離欲、背捨。
佛陀提醒我們,我們對於身其實是非常寶愛的,但也是最容易生起厭離的,因為它的痛苦、歡樂,都那麼地鮮明。反而對於心法、心所法,不知不覺地當做那個才是我,有時連身體都當成是我所、是我的工具。可是那個心、心所法,它只是因為串成了意識流,而讓我們覺得有一種仿佛一貫的、不變的東西,若拆解開來看,那個心意識實際是刹那刹那變遷不已的。於是我們在心意識流裏,去假想出一個所謂的靈魂或者神我,這樣的人是連一般沒有宗教信仰的愚癡凡夫都還不如,因為那些愚癡凡夫尚且只對身的鮮明度比較在意,但是如果知見不正,對那刹那生滅的心意識產生了假想,於是抱著非言說境界、非體驗境界的東西不放,無怪乎產生許多宗教的論爭。所以,寧願對四大身產生我、我所的繫著,也不該對心意識產生繫著,這是佛陀首先要說明的部分。
其次,對於「緣起」,要善思維觀察。因為現在講到的是對於身與心的執著,所以直接從「觸」切入,那是「觸相應教」教導的方式。「根、境、識」三和合而生觸,如果是愉悅的觸,馬上會產生愉悅的覺受。當愉悅的覺受生起時,聖弟子是如實知樂受在身體上產生的覺知——從「觸」生「受」;當這個「觸」被你覺知時,那個「觸」已成為過去——「樂觸滅」,而「樂觸因緣受亦滅」——樂觸因緣所生的受也滅去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法師於此詳細分析:以「身念處」而言,某些因素——無論是生理還是環境的因素,產生我們心理的反射,於是立刻一個信號進來,這是一個接觸。可是佛陀為什麼說「彼樂觸滅」呢?因為當我在覺知時,我的所緣境已經轉到了因「樂觸」而產生的「受」,於是我的意根緣於我身體某個部位的「境」,「識」再去覺知,這時「根、境、識」三和合而生「觸」,這已經是另外一個「觸」。因此我們在「身念處」中會覺知無常,你會發現,當下的所緣境一旦轉換,心念轉換,身受就轉換,所以你的身受永遠都在無常變化中。它不會停留在原來的強度,因為有新的接觸,新的覺受,因此單憑身體就夠你去觀察了,它是非常豐富的信號體,一直在承受信號,也在釋放信號,只是我們的心念太粗,所以沒有辦法體會什麼是「樂觸滅」,然後「樂觸因緣受亦滅」。
此刻你就會感到清涼喜樂,因為你突然覺知到,這一切都是無常的,於是得到法喜,「諸行無常」的法則再也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形成了我們身體上的一次印證。所以不但樂受是資糧,苦受、捨受都可以成為資糧,因此我們不用害怕在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事,怕的是我們沒有好的辦法去面對它。當佛法流於心中後,即使有不好的因緣出現,而產生苦受、憂受,我們也會知道如何去應對它:在那個「觸」的覺知中,立刻轉換覺知的場域,去觀察那個覺知的生起,於是那些悲歡離合的所有情緒就會過去。如果我們於「四念處」修學、多修學,它會過去得更快,因為你會從哀傷的情緒中拉回來,看看哀傷在身上落下的信號,靜靜觀察這些信號時,因為所緣境轉成了身,而不是那些哀傷的事情,於是那些信號就一直改變,你就會發現身與心的連接,才有能力在越來越專注的情況下切入到心念處,看到異門心路歷程是怎樣升起、怎樣滅去的。
(摘自:弘誓雙月刊131期專題:正觀法如是──因緣相應教 )
標籤:
瀏覽次數:
76
人氣指數:
76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隨順「無常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從「無我之教」導入「空相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