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 老師主講
范蠡到了江南一帶,就開始從小生意做起,沒幾年他發了大財,馬上把錢都全部布施出去,又從小生意開始做起。過了沒多久,又發了大財,他又同樣把錢布施出去。史書上記載,三聚財,三散財,他是真正明白財就像水一樣,要讓它流動,積財會傷道;一施出去,馬上又會迴回來。所以《大學》裡面說到「財散則人聚」,當我們布施出去的時候,都是真心真意幫助這些貧苦的人,這些錢雖然散出去了,諸位同修,這些錢不見了嗎?到哪裡去了?這些錢化為對人的恩德,時時放在所有接受的人心中,而這些人時時刻刻又想著趕快來回報。假如你做生意的話,他們要跟誰買?絕對大老遠也要來買你的東西。
所以財散,但是事實上它是無形的資產,時時都在,等你有機緣成熟要賺錢了,這些錢又會重新迴回來。萬法因緣生,財富的真因在財布施,緣在哪裡?緣在有機會出現,我們有工作的機會;緣在有貴人相助,點點滴滴是緣,而真正的因在財布施。我們從這個道理,自己也可以回想看看,很多朋友一生幾十年也很努力工作,到頭來有沒有留下錢?不見得有。有些朋友他的工作雖然不穩定,但是為人很慷慨,往往他需要錢的時候,他就有很好的工作,錢可以進來。所以,很多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有賴我們好好去觀察,這樣你才能夠真正保住財富。
曾國藩先生他的外孫叫 聶雲台 先生,寫了一本書,叫《保富法》。因為 聶 先生他長期居住在上海,諸位同修,上海是什麼樣的生活?最繁華的生活,也是最容易看到財富大起大落的現象。 聶 先生把他一生看到的很多事例寫下來,書中提到,往往都是很有家教的家庭,像 曾國藩 先生、 林則徐 先生,他們這些有家道傳承的家族,到現在家風都還很好,家族也很興旺;很多商人的家庭,往往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敗掉了。其中在書上也有提到有一位周姓的商人,剛好他是開錢莊的,就像現在的銀行一樣。有一次有個地方發生了災難,當地的錢莊主管捐了 五百兩 ,他的財富已經有幾百萬兩,結果對於他這個分公司的主管捐了 五百兩 他很生氣,還罵這個主管。朋友問他,你留住財富的方法是什麼?他的回答就是聚,不散,只要錢到我的手上,誰要把它拿走都很困難,所以相當吝嗇。
到他死的時候,他所積累的錢財有三千萬元。在民國初年,一元就不少了,他居然積累了三千萬元,把它分成了十份,每個子孫三百萬元。結果 聶雲台 先生觀察到,他這十個子孫在往後幾十年全部金錢都敗光。其中有一、兩個是為人處事還不錯,但是錢財還是敗的精光,其他那些揮霍的就不用講。所以我們從這個事件當中也看出來,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看連後代為人處事還不錯的人,都因為上一代沒有積德,非常吝嗇,這個餘殃降到了下一代子孫身上。我們認知到這一點,就要隨分隨力好好去做財布施。
很多朋友就會提到,我又沒有錢,怎麼做財布施?我們要進一步告訴朋友,財布施分兩種,一種是內財布施,一種是外財布施。外財指的就是所謂的錢跟財物,內財是指我們的勞力,我們的經驗,我們的智慧。現在社會有個很好的風氣,就是做義工,做義工就是落實內財布施。其實內財布施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做,我們在工作當中,只要同事有些不懂的地方,我們馬上誠心誠意的幫忙他,告訴他,這也都是在做內財布施。而縱使是外財布施,只要你是誠心誠意去布施,功德也是無量。所以師長也常說,佛菩薩布施一塊錢的功德,比我們布施一千萬還要多,因為佛菩薩的一塊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沒有邊際的。我們的一千萬是有邊際的,很可能還是為了自己的名聲才捐出來,所以功德是有量的。
有一位女子,有一次經過一家寺廟,她非常恭敬進入寺廟禮佛,禮完佛之後,她把她僅有的兩文錢統統布施出來。方丈住持親自出來幫她誦經祈福,幫她求懺悔。後來她福報現前,入宮富貴,帶了幾千兩到佛寺來,結果方丈沒有出來,反而派他的徒弟出來幫她誦經,幫她迴向。這位女子覺得很詫異,之前捐錢兩文,方丈住持親自幫她祈福;現在她捐的數目這麼大,只有叫徒弟出來幫她誦經。這位女子她也很有好學之心,主動詢問方丈,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情況?方丈也告訴她,從前你捐兩文錢是真心真意,所以我不出來幫你懺悔,內心過意不去。而現在你雖然捐了這麼多錢,但是你的心已經沒有像以前這麼樣的真誠,所以叫我的徒弟出來就可以了,所謂福田最重要的靠心耕。我們處處心地裡面都希望眾生離苦得樂,都能隨分隨力去幫忙,相信修得的福報也是非常的廣大。這是在事業方面,我們要懂得穩紮穩打去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