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87738
 鋼与鐵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危险女(車禍)駕駛-坏人有坏报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半生缘》張愛玲的小说鉴赏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張愛玲留给女人的私密话
作者: 鋼与鐵 日期: 2017.01.30  天氣:  心情:
《張愛玲写给女人们的49句超经典的话》
Baidu百度/邯郸马头吧/huai豆豆。

《張愛玲留给女人的私密话》
就算眼前的這個男人,千般好,萬般好,處處是優點,他不愛你,這個缺點,你永遠改變不了。

分手時,不哭。
當然,不是要你一點都不哭。
當著面,別哭,背地裏,往死裏哭。

一個人最大的缺點,不是自私、野蠻、任性,而是偏執的愛著一個不愛自己的人 。

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差,總會有個人在愛你。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好,也總有個人不愛你 。

抓住男人的不二法門,應該就是,永遠不要讓他滿足。

打扮的再美,穿的再昂貴,那只是個幌子,用善良做的外衣才是真的美。

如果我們責怪愛情傷害了我們,那請問,開始的時候是不是你點頭答應愛情的來臨。

能開口說出的委屈,便不是委屈。

能離開的人,便不算是愛人。

所有愛著的人,愛過的人,都做著同一件事,犯賤。

心裏能裝著一些時間帶不走的淡淡悲傷,也是一種幸福。

人永遠是寂寞而自我的生物。

無論多麼真誠的說出自己的愛,也總會有無法被理解的心情。

不卑不亢,從容優雅,面對一切。

一個人,如果沒空,那是因為他不想有空;一個人,如果走不開,那是因為不想走開;一個人,對你藉口太多,那是因為不想在乎。

有的事情,沒法說明。

你覺得值,就值,你覺得不值,別人說值,你也覺得不值。

要明白一個道理,男人可是輕易的喜歡一個人,但不會輕易的愛上一個人。

女人,戀愛的時候,就像,與世隔絕般。

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留點空間給自己,留點空間給對方,留點美好給距離 。

有的時候不要太計較,男人都有點粗枝大葉,忘了一件事,不代表他不愛你,別自己嚇自己。

女人,往往喜歡坦白心事,男人,則恰恰相反。

有時候,學會把失望當做一種收穫,因為有期望,才會有失望。

女人的心慈手軟,與男人的口是心非,成正比。

不要妄想試圖改變誰,因為誰也改變不了誰,只有,他願不願意為你改變。

張愛玲說過,時間,可以瞭解愛情,可以證明愛情,也可以推翻愛情。

自由可貴,但是,每天數以萬計的人,在用自由換取愛情。

你可以虛榮,因為,那是女人的天性,但,不要讓自己變成為別人增加虛榮的工具。

不要說,這世上沒個好男人了,不要去記恨那個拋棄你的人,畢竟曾經愛過你、疼過你,寬容會讓你更美麗。

不要去好奇,不要去關心,他的現任女友長得如何?身材如何?你這樣只是自尋煩惱罷了。

說過的話一定要做到,哪怕是很愚蠢的,也總比言而無信的好。

不要在你哭泣的時候,說氣話,下決定,你會後悔的。

他說,我累了,讓我冷靜一段時間,好嗎?你就說好,因為,他是來通知你的,不是來取得你同意的。

你清純就罷,你假裝清純,比醜還難看,明白嗎?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

女孩子要自愛,不管你遇到多大的打擊,不管你遇到的情況多麼悲涼,藉故墮落,也是墮落;越是不愛自己,越是沒人愛你。

美貌、智慧、金錢,很多事,都是天生註定的,別想用你那嫉妒心,改變什麼。

小心眼、嫉妒心、仇恨、報復,女人的伎倆不過如此,你要施展沒關係,關係的是你別被人發現。

放好心態,失去的東西,不要悲傷,你就當,他本身就不屬於你。

儘量做個優雅的女子,千萬別做作,因為,做作的女人,不僅女人討厭,男人更討厭。

獨立,永遠。

不管,感情還是金錢。

嗯 ... 不要在哪幾個場合相信男人的話呢?床上、他開心的時候、有求於你的時候、犯錯的时候。

不要想盡辦法的向很多人炫耀,你有很多男朋友或者男性朋友。
因為,別人不僅不會羡慕你,只會看輕你。

不要整天問,你愛我嗎?當你問的時候,他就不愛你了。

要相信,这句话。

再轰轰烈烈的爱侣,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父母。

20歲以下,你相信偶像劇,那就算了。
20歲以上,你還相信偶像劇,那就完了。

要知道,一個男人好與壞,不是看他花心還是專一,自古男人都花心,而是要看,有沒有控制力。

有沒有發現,往往刻骨銘心的愛戀。
通常,沒有好結果。

煙、酒,從古至今,被公認為兩大毒藥。
而對,女人,愛情這一樣,足以致命。

勇敢的女人,永遠比懦弱的女人美麗。

如果,你的愛人不愛你,我勸你還是勇敢點分離,好過,懦弱的糾纏。

善於妥協的女人,很寶貴。

但是,只善於妥協的女人,很廉價。

不要做女強人,要做強女人。

《張愛玲的文學傳奇》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mbox wikify.svg(2015年12月11日)

Zhang Ailing 1954.jpg
1954年,张爱玲在香港。
出生:张煐。1920年9月30日。
上海公共租界旗/上海公共租界西區。

逝世:1995年9月8日(74歲)。
美國加州洛杉矶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

職業:作家。
國籍:美國。
民族:汉族。
教育程度:大学。
母校:圣玛利亚女校/香港大学。

創作時期:1932年-1995年。
體裁:小说、散文、剧本。
主題:爱情。
文學運動:海派。

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
獎項:《中国时报》终身成就奖。

配偶:胡兰成(1944年-1947年結婚)
赖雅(1956年-1967年結婚)

母:黄素瓊(逸梵)
父:張志沂(廷眾)
親屬:曾外祖父:李鸿章。
祖父:张佩纶。
祖母:李菊耦。
外祖父:黄宗炎。
舅舅:黄定柱。
弟弟:张子静。
繼母:孫用蕃。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小說家。祖籍河北丰润,生於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本名张煐,後因入學需要,母親黃逸梵(又名黃素瓊)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

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長女,父亲張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黃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孫女,即黄宗炎的女儿,繼母孫用蕃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因此,张爱玲出生名门,受到了极好的教育。上海淪陷时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動上海文壇。

1952年张爱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学业为名离开中国大陆,其后赴美。在美国期间翻译了清代吳語小说《海上花列傳》(韓邦慶所著),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張愛玲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各地,最后在美国定居,并於1960年取得美国国籍。早在之前,1956年时,张爱玲就已经和大自己36岁的德裔美国人赖雅结婚,赖雅逝世后,张爱玲在美国终老,1995年9月8日,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去世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磯市西木區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才發現她已經在6-7日前死亡,隨後友人將其火化,撒入大海。享年74岁。

張愛玲一生游走中國各地,自謂「我的上海話本來是半途出家,不是從小會混的。我的母語,是被北邊話與安徽話的影響沖淡了的南京話」。

《张爱玲童年时期》早年;張愛玲本名张煐,于1920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麥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整个街区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張佩綸(1848-1903年,河北丰润人)是清末名臣,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女婿;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即李鴻章的长女。父親张志沂(1896-1953年)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黄素琼(1893-1957年)則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较为欧化。

張愛玲只有一个弟弟张子静(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圣约翰大学肆業后先任职于银行,后来担任上海郊区中学英文教师。

1922年,張愛玲2岁时,张志沂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全家搬家到天津32号路61号大宅。
1924年,4岁的張愛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張愛玲的姑姐张茂渊(1898-1991)赴英国留学,母亲黄素琼改名黄逸梵,撇下子女陪同前往。张志沂遂将所纳之外室接到家中,并沉迷于鸦片。

1928年,黄素琼从英国回国,張家搬回上海。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随父亲生活,居住在宝隆花园(今延安中路740弄10号),張愛玲的母亲黄素琼和姑妈张茂渊住在法租界白尔登公寓(今陕西南路213号)。

1931年,張愛玲进入上海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并且开始阅读《红楼梦》。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张志沂与民国政府前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孙用蕃(三十六岁)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同時,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也在繼母孫用蕃的虐待下長大,張愛玲曾因為父親聽信繼母的讒言而痛打她一頓,並掏出手槍揚言要殺死她,有一次她的弟弟張子靜打碎了一塊玻璃,就被繼母毒打一頓,此時張愛玲完成《摩登紅樓夢》,父親张志沂為之撰回目。

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8年,張愛玲與繼母和父亲發生口角衝突后,離家出走投奔母亲黄素琼。

1939年,她获得伦敦大学的獎學金,准备前往留学,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院。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张爱玲结识终生朋友,斯里兰卡裔女子炎樱(Fatima Mohideen)。张爱玲在书對炎樱中有多次描寫,并录下一些炎樱语录。张爱玲对炎樱的描寫有:「炎樱姓摩希甸,父亲是阿拉伯裔锡兰人人(今斯里兰卡),信回教,在上海开摩希甸珠宝店。母亲是天津人,为了与青年印侨结婚跟家里决裂,多年不来往。

炎樱的大姨妈住在南京,我到他们家去过,也就是个典型的守旧的北方人家。炎樱进上海的英国学校,任prefect,校方指派的学生长,品学兼优外还要人缘好,能服众。我们回到上海进圣约翰大学,她读到毕业,我半工半读体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过远,随即辍学,卖文为生。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

1942年,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上海。她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但是两个月后就因为经济窘困辍学,这时她选择從事文學創作為生。当时她租住赫德路爱林登公寓(常德公寓,現址上海市常德路195號)51室(1942年迁至65室),与姑母张茂渊为邻。

最初她为英文报刊撰写影评,1943年春,張愛玲见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编辑周瘦鹃,获得赏识,在1943年和1944年的两年中,得以连续發表多篇轰动性的中短篇小说,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锁记》等,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举成名。

1944年,張愛玲结识汪精卫政权宣传部次长、作家胡蘭成,并与之交往。1944年8月,胡兰成与第二位夫人離婚后,与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婚礼上只有炎樱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

不久,胡兰成前往武汉办报,在医院期间诱惑了一名17岁的护士周训德,并与之同居。一年之后,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化名张嘉仪,逃亡到浙江温州,任教于温州中学。在流亡期间,胡蘭成与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张爱玲曾前往温州探视。

1946年,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剧本,颇为成功。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写信与逃亡中的胡兰成分手。

1949年上海政权更替后,张爱玲留在上海。

1950年夏,张爱玲曾经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两个月时间,但是由于无法写出政府要求的“歌颂土改”的作品,颇感困惑。她感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加之与胡蘭成的关系,面临政治方面的压力。

于是在1952年7月,声称“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只身离开中国大陆,遷居到香港。张爱玲在香港期间,任职于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結識畢生摯友鄺文美及宋淇。在宋淇力捧下,成為電懋的編劇主力之一。編劇收入成為張愛玲往後八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的次年,她的父親张志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苏路285弄28号吴家小客厅去世,终年57岁。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張愛玲居住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結識了65岁的左翼劇作家賴雅(Ferdinand Reyher)并怀孕,同年8月14日,两人結婚。

1957年,張愛玲的母亲黄素琼在英国伦敦去世,终年64岁,張愛玲没有前去出席葬礼。

1960年7月,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張愛玲到香港和台灣寻求机遇,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面。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到花蓮觀光本世紀初,張愛玲一篇描寫台灣遊記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曝光,這是目前僅見的張愛玲唯一一篇描寫台灣的文章。

賴雅不断中风,最终瘫痪卧床,于是张爱玲从香港回到美国照顾丈夫。

张爱玲在美国翻译清代小说《海上花》,或写作回忆旧上海的作品,而賴雅为左翼作家,两人的作品均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接受,因此他们夫妇生活颇为窘迫。后来依靠台湾《皇冠》出版集团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说抽取版税维持生活。

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為英文。

1969年,張愛玲移居加州,受聘於柏克萊加州大學。

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

1983年,張愛玲的《海上花列传》官話翻譯本以《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兩部式形式出版。潘飞论,张爱玲晚年生活放在两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红楼梦》,二是翻译《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将那种嗲声嗲气的吴语对白,悉数转换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话。同时,爱玲对于《海上花列传》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作品中出现的晚清服饰、欢场行规、上海的风土人情都做了很多准确详尽的注解。”

1991年,张爱玲的姑母张茂渊在上海去世,终年93岁。(张茂渊1901年生于上海嘉定,先生李開第1900年12月生于福建省寿宁县清源乡赤阳头村)。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於加州洛杉矶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其遺囑云:「儘速火化;骨灰灑於空曠原野;遺物留給宋淇夫婦處理。」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尔玫瑰崗墓園火化,没有举行公开葬礼。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張愛玲生前遺產共有美元存款約兩萬八千餘元。

1997年宋淇去世。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給南加大圖書館,其中有《海上花》的英譯未定稿。

1997年10月,張愛玲终生朋友炎樱在纽约去世。10月12日,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张子静终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苏路去世,终年76岁。張愛玲和张子静均无子女,但张爱玲曾经怀过赖雅的儿子,无奈因为生活拮据而流产。

2007年鄺文美去世。宋淇與鄺文美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

《創作年表》張愛玲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年到1945年,张爱玲在沦陷区的上海创作了一批重要的作品。其中《傾城之戀》原载于1943年9、10月上海《杂志》月刊第十一卷六期七期,《金鎖記》则原载于1943年11月、12月上海《杂志》月刊第十二卷二期三期。

1946年,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了《不了情》、《太太万岁》等剧本。

1948年,张爱玲發表《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

1949年,中共佔領上海,张爱玲选择留在上海继续创作,同年用笔名梁京在上海《亦报》上发表了小说。

1950年七月,张爱玲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1951年,《十八春》(《半生缘》原本)由上海《亦报》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同年11月4日至次年(1952年)1月24日,中篇小说《小艾》由《亦报》出版社第三版发表。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中国大陆,来到香港完成未完成的学业。此后,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并写了写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还翻译外国小说《老人与海》、《爱默森选集》、《美国七大小说》等。

1954年,张爱玲在香港发表两部长篇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张爱玲旅港期間曾居住於北角繼園街輝濃台。

1957年,张爱玲开始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十部劇本,其中八部被拍成電影,直到1964年同班同學翁美麗飞机失事身亡(符立中(2007)「張愛玲的電影時代」《聯合報》,2007年9月22日至27日)(符立中(2009)《張愛玲與鄺文美》《中國時報》,2009年7月19日)(符立中(2010)「宋淇與張愛玲」《聯合報》,2010年5月23日至24日)。

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

1961年,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美國耶魯大學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其中以大篇幅介紹張愛玲的著作,並推崇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自今最佳中篇小說。這些評論確立了張愛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進行連載。

1980年代暢銷海內外。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電影劇本有由陳燕燕主演的《不了情》和《太太萬歲》。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004年2月,台灣皇冠文化集團在其50周年社慶之際,宣佈推出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據稱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稿。其後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

2005年,皇冠出版社與大陸的書商合作,委託陳子善先生擔任主編,收錄她以往未曾正式結集出版的散文、電影劇作、親筆插畫和個人遺物的照片,輯成新書《沉香》。

2009年2月23日,带有自传色彩的《小團圓》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14]随后在港出版,4月在大陆上市。

2010年,宋以朗編輯張愛玲、宋淇、鄺文美所著的《張愛玲私語錄》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带有自传色彩的《異鄉記》《雷峰塔》《易經》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由宋以朗贊助,香港浸會大學舉辦張愛玲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來自國際近八十位學者參加。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台灣舉辦四場張愛玲系列講座,主講人有陳文茜、蔡康永、韓良露、符立中、黃建業,由楊澤主持。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內地首次舉辦張愛玲學術研討會,在北大百年講堂舉行,參加學者專家有陳子善、吳福輝、宋以朗、格非、止庵、符立中、馬家輝。

2011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一冥誕,首次舉辦張愛玲紀念音樂會,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曲目由符立中根據張愛玲所編劇突顯張愛玲永恆的文學生命力;也藉由立體活動展的創意模式,展示張愛玲的私人物件及難得面世的手稿與畫作,邀請讀者走進張愛玲的生活空間,親臨神祕又感性的創作人生。

短篇小說:《封锁》.《心經》.《色,戒》.2007年被导演李安搬上银幕,影片与小说同名,并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中篇小說:《金鎖記》.曾改編成電視劇《金鎖記》。

2005年國立國光劇團改編成京劇《金鎖記》《第一爐香》. 皇冠文化. ISBN 978-957-33-0544-6.《傾城之戀》. 皇冠文化. ISBN 978-957-33-0543-9.曾改編成電影《傾城之戀》、舞台劇《傾城之戀》。

《紅玫瑰與白玫瑰》.曾改編成電影《紅玫瑰白玫瑰》《同學少年都不賤》. 皇冠. ISBN 978-957-33-2022-7。

長篇小說:《秧歌》. 皇冠文化. ISBN 978-957-33-0539-2, ISBN 978-962-451-021-8.《半生緣》. 皇冠. 1992. ISBN 978-957-33-0545-3, ISBN 978-962-451-005-8.(又名《十八春》):曾改編成電影《半生緣》、舞台劇《半生緣》、電視劇《半生緣》(被 Karen S. Kingsbury 翻譯成英文作品 《Half a life long romance》Penguin. 2014. ISBN 978-0-141-18939-0.)

《赤地之戀》. 皇冠文化. 1992. ISBN 978-957-33-0540-8, ISBN 978-962-451-004-1.

《怨女》.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42-2, ISBN 978-957-33-0539-2, ISBN 978-962-451-006-5, ISBN 978-962-451-021-8.曾改編成電影《怨女》。

散文集:《流言》.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41-5, ISBN 978-962-451-022-5.《惘然記》.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50-7, ISBN 978-962-451-023-2, ISBN 978-957-33-0550-7.

学术研究:《紅樓夢魘》. 皇冠文化. 1992. ISBN 978-957-33-0547-7, ISBN 978-962-451-058-4.

译作:《海上花開》. 皇冠文化. ISBN 978-957-33-0548-4.
《海上花落》. 皇冠文化. ISBN 978-957-33-0549-1.
《爱默生选集》. 皇冠. 1992. ISBN 978-957-33-0677-1.

电影剧本:《不了情》(1947年)《哀樂中年》(1949年)《太太万岁》《情場如戰場》(1957年)《人財兩得》(1958年)《桃花運》(1959年)《六月新娘》(1960年)《南北一家親》(1962年)《小兒女》(1963年)《一曲難忘》(1964年)《南北喜相逢》(1964年)《紅樓夢》(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分上、下集,未有拍成)《魂歸離恨天》(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未有拍成)。

其他:《自己的文章》. 上海: 《新東方》雜誌. 1944年7月.
《張看》. 台北: 皇冠文化. ISBN 9573305461.
《對照記》. 皇冠文化. ISBN 9789573310921.
《餘韻》.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52-1, ISBN 978-962-451-037-9.
《回顧展1》. 皇冠. 1991. ISBN 978-957-33-0543-9, ISBN 978-962-451-007-2.
《回顧展2》. 皇冠. 1991. ISBN 978-957-33-0544-6, ISBN 978-962-451-008-9.
《續集》. 皇冠文化. 2003. ISBN 978-957-33-0551-4, ISBN 978-962-451-170-3.
《沉香》. 皇冠文化. 2005. ISBN 9573321750.
《小團圓》. 臺北、香港/内地: 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9. ISBN 978-957-33-2520-8; ISBN 978-7-5302-0998-1.
《易經》(<The Book of Change>). 臺北: 皇冠文化. 2010-09-06. ISBN 9789573327097.
《雷峰塔》(< The Fall of the Pagoda>). 臺北: 皇冠文化. 2010-9. ISBN 9789573327103.

张爱玲研究:1944年5月,《萬象》月刊第三年第十一期發表了傅雷(筆名迅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的評論文章,成為評論張愛玲小說評論文章的奠基之作。胡蘭成曾經於1945年5月在《雜誌》月刊發表對張愛玲小說的評論《評張愛玲》。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高度评价张爱玲,认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1996年,中國時報在5月25至27日期間舉行了「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與會者包括兩岸及海外學者。

相關書籍:李振聲、張新穎. 《張愛玲作品欣賞》.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4.
王朝彥、魯丹成. 《蒼涼的海上花:張愛玲創作心理硏究》. 中国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1.
陳永健. 《初挈海上花:評張愛玲國譯本〈海上花列傳〉的小說藝術》. 臺灣大地出版社. 1997.
林幸謙. 《從女性主義視角重讀張愛玲的小說(哲學博士論文)》. 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 1996.
林幸謙. 《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王光東 主編. 《解讀張愛玲經典》. 花山文藝出版社. 2004.
劉鋒傑. 《想像張愛玲:關於張愛玲的閱讀研究》.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周芬伶. 《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 台灣遠流出版. 1999.
黃德偉 編著. 《閱讀張愛玲》.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 1998.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 編. 《再讀張愛玲》.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陳子善 編. 《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張愛玲評說》.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
淳子. 《張愛玲地圖》.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ISBN 9570518774.
魏可風. 《張愛玲的廣告世界》. 臺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2.
李岩煒. 《張愛玲的上海舞臺》. 臺灣未來書城股岩有限公司. 2004.
鄭樹森 編選. 《張愛玲的世界》. 臺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9.
陳炳良. 《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 臺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1983.
子通、亦淸 主編. 《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1.
于青、金宏達 編. 《張愛玲硏究資料》. 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4.
劉紹銘. 《張愛玲的文字世界》. 台灣九歌. 2007. ISBN 978-957-444-425-0.
陳子善 編. 《說不盡的張愛玲》. 台灣遠景. 2001. ISBN 9573906678.
李黎 著. 《浮花飛絮張愛玲》. 台灣印刻. 2006年11月初版.
蘇偉貞 主編. 《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 台灣允晨文化. 2007年2月初版.
劉澍、王綱. 《張愛玲的光影空間》.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12-3312-0.
符立中 著. 《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 台灣印刻出版社. 2009. ISBN 978-986-6631-56-6.
庄信正. 《张爱玲来信笺注》. 2008.
苏伟贞.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 2012.
宋以朗、符立中 主編. 《張愛玲的文學世界》. 北大百年講堂學術會議論文集. 2013年1月.
夏志清.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2013年3月.

關於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为了纪念张爱玲,作曲家闫月等花费了两年时间,创作了大型同名歌舞剧《张爱玲》,于张爱玲的九十冥誕的那一年-2010年10月21日~10月31日在北京首演,2013年5月14日-23日又在北京大隐剧场重演,此次重演連開了10场,並增加了许多新音乐,成了一大看点。

與同時代上海女作家的比較:张爱玲在上海时,喜歡特別服裝。当时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给同时期在上海活跃的著名女作家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特征则为“奇装炫人”。

中華民国时期,张爱玲、苏青、关露、潘柳黛是蜚声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成为上海滩灯红酒绿文化的牺牲品和达官贵人的玩物。同一时期,上海还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们相互之间作矜持状,各自谈及同时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让:“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读”,“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

苏青与张爱玲则互唱互和仿佛唱双簧:“只看张爱玲”(苏青语),“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张爱玲语)。潘柳黛在《论胡兰成论张爱玲》中,对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尖刻地讥讽这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以上海人脑筋之灵,不久将来,“贵族”二字,必可不胫而走,随后果真有“贵族排骨面”上市;后来张爱玲到香港,有人告诉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张爱玲回答说:“谁是潘柳黛?我不认识。”

参考文献:^ 张爱玲美国老年证、公民入籍证照片曝光. 新华网. [2010年10月14日] (中文(中国大陆)‎).
^ 張愛玲曾向老上海學滬語,上海《天天新報》轉引張愛玲寫的一篇探討《金瓶梅》的文章《「嗄?」?》,2014年1月12日。
^ 張愛玲手稿見物如見人 港大展覽手稿遺物. 明報. 2007-10-16: A26生活版. 張愛玲入讀港大的報名表,上面的出生日期為(1920年)9月19日,與後來申請美國綠卡時填的9月30日不同。

^ 张爱玲<谈色·戒>初稿及珍贵入学照在港展出. 新華網. 2007年10月16日.
^ 張愛玲生平表,香港電台。
^ 对于张家天津旧居有几种说法:天津英租界32号路(小河道)61号,此路后名上海路,今并入南京路;天津法租界32号路61号,今赤峰道山东路口;英租界31号路61号(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回忆),即今睦南道和平宾馆附近,张爱玲天津故居的几种说法。

^ 張愛玲(1920-1995),香港電台。
^ 于继增. 张爱玲1952年离开上海前的内心挣扎. 《文史精华》.
^ 台綜藝女王張小燕:我的確是張愛玲外甥女。
^ 丘彥明專文(下):張愛玲在臺灣─妓女坐在嫖客腿上看她-風傳媒。
^ 作者:潘飞,《红楼梦》与《海上花列传》 张爱玲的晚年生活 2009年04月02日16:54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 张爱玲晚景并不凄凉. 南方都市报. 2013年6月4日. 张爱玲有两万八千美金的存款,当时港币汇率是7.75左右,所以张爱玲死后是有二十几万港币,这在当时不算多也不算少,网上有人说她生前贫穷到需拾纸皮来糊口,是无稽之谈。……这里有一张纸条,1996年12月18日,是我妈妈的笔迹,上面写着张爱玲的英文名字E.Chang,计算“绿簿子”(银行外币存款)剩余32万多美金。这不是什么法律认可的证据,因为只是一张字条。按照当年的汇率,那大概是240万港币左右。如果张爱玲当年带这笔存款回中国就是个百万富翁了。今天莫言拿到一百万美元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还会给人取笑他在北京买不起一套房子,但在1995年,240万港币在大陆(或香港)不是一个小数目。话至此,澄清了张爱玲晚年的状况。

^ 慧眼識張愛玲夏志清病逝. 台灣蘋果日報. 2014-01-01 [2016-06-13].
^ 張愛玲《小團圓》面世 自傳味濃,明報。
^ 郦亮. 《小团圆》中文版:将尊重张爱玲的文字. 中国青年报. 2009-03-20 [2009-03-21] (中文(简体)‎).
蘇林. 《張愛玲傳奇》 (DOC).《聯合報》. 2004年1月6日.

外部链接: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張愛玲。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張愛玲。
Collected drawings of Eileen Chang, Shanghai 1936–1946 in mini-tofu#7。
Eileen Chang in Chinese Movie Database (Chinese)。

張愛玲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张爱玲作品-新浪读书频道。
邵迎建:《張愛玲的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
陳建華:〈張愛玲《傳奇》與奇幻小說的現代性〉。
劉亮雅:〈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
李歐梵:〈不了情:張愛玲和電影〉。
李歐梵:〈張愛玲的英文問題〉(2010)。
王德威:〈雷峰塔下的張愛玲〉(2010)。




《張愛玲的文學傳奇》
標籤:
瀏覽次數:297    人氣指數:697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危险女(車禍)駕駛-坏人有坏报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半生缘》張愛玲的小说鉴赏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