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42,82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達摩著作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慧忠禪師 道無不在,華野莫殊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達摩大師四部著作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8.04.07 天氣:
心情:
達摩大師血脈論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捨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儘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唸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需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唸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唸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佈施得生天,佈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怪,即不名善知識,若不知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問曰:既若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雲何不見本心?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中略)
問曰:心既見在,何故不見?師曰:汝曾作夢否?答:曾作夢。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問:汝言語施為運動與汝別不別?答曰:不別。師曰:既若不別,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聖無凡;亦無佛、亦無眾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猶如虛空,取不得、捨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藴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於此光明中運手運足者,如恆河沙,及乎問着,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佛言一切眾生,儘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眾生若不迷,因何問着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達摩大師悟性論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心超三界。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癡
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貪嗔癡也。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其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中略)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中略)
凡言「一心」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是知將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將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中略)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有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
森羅萬象併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達磨二入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曰: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達摩大師破相論
論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枝;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曰:云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曰: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中略)
問曰:如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
答曰: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行,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王。涅槃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虛役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盡力,損己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悟!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恆河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標籤:
瀏覽次數:
156
人氣指數:
156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達摩著作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慧忠禪師 道無不在,華野莫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