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三教合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考察禪中國化的卓越嘗試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道佛互動──以心性論為中心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8.05.17  天氣:  心情:
南宋禪僧克勤:道本無言,大象無形至包虛萬有,
元代禪僧:行秀
大照和尚《大乘開心顯性頓悟 真宗論》載:問曰:云何是道?云何是理?云何是心?答曰:心是道,心是理。則是心外無理,理 外無心。心能平等,名之為理;理照能明,名之為心。
又神秀《觀心論》亦云: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以 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而始生。
湖州府碧巖空谷景隆禪師
程朱所講的「理」的特徵和華嚴宗講的「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的性質幾 乎是一模一樣的。例如,
澄觀說:「含眾妙而有餘,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歟!」(《大正藏》第三十五冊,第五○三頁上)
淨覺說:「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 大包天地,細入無間,故謂之道也。」(〈楞伽師資記序〉)
《壇經》亦云:「心量廣大, 猶如虛空。……既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又曰:「性含萬法是大,萬 法儘是自性。」
華嚴宗的理包容萬物,統攝萬理,超言絕象,深不可測,衍生萬物,充塞宇 宙,尤其與程朱之所謂理相似。程朱所說的理與先秦儒學已大異其趣,其間的差異就在於程 朱吸收和利用了華嚴宗、禪宗的思想造就成了一個「潔淨空闊」的理世界。
牟子理惑論:全一卷,凡三十七章。東漢末年蒼梧太守牟子博(明本作牟融)撰於三世紀間。全稱牟子理惑論。又稱牟融辯惑。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弘明集卷一。旨以融和儒釋道三教思想,為我國佛教初期文獻。本書採問答形式,論述佛教並不違背儒家與老莊思想,對後世影響頗大,於魏晉南北朝三教關係思想上,尤為研究者不可或缺之典籍。

道佛互動──以心性論為中心(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方立天
內容摘要:道佛心性論的互動是中國思想史的重大問題。本文著重從道家的道、自然、無為而無不為、靜觀、得意忘言思想對佛教的影響,強調道家為佛教尤其是禪宗提供了本體論、方法論和認識論的理論基礎;又從佛教的輪回果報、萬法皆空、心生萬法、明心見性思想對道教的影響,強調佛教對道教在轉變對人的形體、生命、人生理想的看法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之轉向於心性修養,從而揭示了中國佛道兩家心性論思想互動互補、交融會通的思想特色。
老莊道家和魏晉玄學家以自然本性為中心的心性思想對中國佛教,尤其是禪宗的心性論發生了深刻的影響。道家對佛教心性論發生影響的還有它的宇宙論、本體論、思維方式等。在道家中,對中國佛教心性思想發生影響最大的當屬莊子。莊子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慧能禪宗一系,尤其是到了五家七宗時影響更大。
道與禪
僧肇這樣說: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然則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
竺道生:夫稱頓者,明理不可分,悟語極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釋。(竺道生是指佛理、真理,他講的「佛性即理」是吸取中國傳統的「理」的概念來確定佛性具有內在的真理性。佛性即佛理,而「如來理圓無缺,道無不在。」「理」或「道」是周遍圓滿,無所不在的。)
法融:大道沖虛幽寂」,虛空為道本。(法融講的「道」是道家的世界本體「道」,所謂「道本」即道本原、道本體。法融所講的「沖虛幽寂」,「虛空」,作為「道本」,是說「虛空」為萬有的本原,這和佛教般若空宗以宇宙萬物,乃至如來法身畢竟寂滅虛空的思想,雖有一定聯繫,但其立論的角度、論證的重心和闡明的觀點都是不同的。法融吸取道家的「道」作為佛法的基本觀念,修行悟證的內容、目標,又以虛空為「道本」,把道家的「道」和佛學的「空」融為一體,構成玄學化的佛教本體論。法融根據道家的「道」的無所不在的思想,宣揚無情草木也有佛性,也能成佛,但這種觀點後來受到神會等禪師的批評。法融還在「空為道本」的思想基礎上闡發「無心合道」的心性論思想,對於道信、弘忍的東山法門造成了巨大衝擊,並極大地影響了慧能禪宗,尤其是青原石頭一系的思想軌跡。)
南朝梁代慧皎:他在《高僧傳》卷十一《習禪篇》中對禪作了這樣的詮釋:「禪也者,妙萬物而為言,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然緣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意思是說,禪是「妙萬物」,即直覺、透視萬物的本質。這樣與一切事物都有關係,一切對象地無不被洞察。然而這又只有在寂靜的狀態中才能顯明、體現。就獨如清池靜止,才能徹見魚石一樣,人的心澄明方可以凝照一切。慧皎的禪就是由定生慧、定慧結合,而偏重於慧的意境。這種對禪的意義理解的變化,顯然和受到(老子)描繪「道」「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的思想是有關的。
洪州宗禪師對「道」的意義的重要論斷可以歸結為:道即法界,「大道天真平等」「道如虛空」「平常心是道」「觸類是道」
馬祖道一說:「只如今行主坐臥,應機接物,乃至沙河妙用,不出法界。」(這裡的「法界」是指佛法的境界,包涵行住坐臥,應機接物,乃至無量妙用。就修行言,指眾生的一切日常行為和禪修實踐;就世界言,指一切現象。「道即法界」,也就是說「道」是囊括眾生一切行為和世界一切現象的總稱。)
黃檗希運說:「此道天真,本無名字。……恐你詩人不了,權立道名。」又說:「大道本來平等。」「天真」,天然、純真,自然如此。「平等」,無差別。(這裡的「道」指宇宙的真實、本質,希運強調包含宇宙萬物、世界一切的「道」是自然、真實、無差別的,真理是普遍存在的。)
南泉普愿說:「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這裡是講悟道,也講到「道」的意義、內涵。是說「道」猶如浩大的空間,廣闊空寂,既不是非,也不是是,既不屈知,也不屬不知,是一種圓滿的絕對真理、最高的究極境界。)
《莊子.人間世》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意思說只有「道」才能集結在空虛中,因為「道」本身也是虛的。就主體來說,這個虛就是心齋(心中無欲念),虛才能容納萬物,才能得「道」。由此莊子強調一切任其反對人為。十分明顯,
《莊子》的這些論述正是洪州宗「道即法界」、「大道天真平等」、「道如虛空」命題的思想來源之一,《莊子》「萬物皆一」、「道通為一」、「物我一體」的「道」的遍在性、平等性觀念也可以邏輯地推導出「平常心是道」、「觸類是道」的命題。可以說,洪州宗這些禪學思想和莊子思想具有極為密切、深刻的內在聯繫,而和印度佛教思想則是大相逕庭的。
二:自然與自性
三、無為而無不為與無修而修
宗密把禪分為息妄修心宗、泯絕無寄宗,直顯心性宗三宗。他還將直顯心性宗分為兩派,一派是洪州宗,主張「即今能語言動作,貪瞋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二派是荷澤宗,主張「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俉,心本自知。……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即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在宗密看來,這兩派對心性的界說有所不同,前者以眾生的一切言行為佛性,後者以空寂之智為佛性,但兩者都認為「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都主張「即體之用」,「會相歸性」,又同屬直顯心性宗。從宗密的分析可以看出,慧能以後的洪州和荷澤兩宗與道家珍視、保護、發展自然本性追求人生理想價值的理路是一致的。兩宗的運思結構和方式與道家的自然本性觀念有著直接的內在思想聯繫,這兩宗和道家一樣,都是直接顯示天真自然的本性為基本要求,由此在禪修上或主張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或主張無念無修,應用無窮。這種「不斷不修」、「無修之修」是基於眾生的自然本性而確立的修行方式,是實現理想人格,成就佛果的基本途徑。洪州宗和荷澤宗的禪修之路正是在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的人生行為方式啟導下形成的。洪州宗人宣揚「平常心是道」,強調一切日常行為都是佛性的體現,這和玄學家郭象的「游外冥內」學說也是有思想上的關聯的。
標籤:
瀏覽次數:159    人氣指數:15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三教合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考察禪中國化的卓越嘗試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