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一種角色,不是一種Look!
最近和幾位熟女貴婦們共進午餐。幾個月見一次,每次都不免讚嘆-她們精緻的粧容、皮膚的狀態,和像是偷開了美顏功能的完美氣色。她們都是我之前在電視界多年的同事,看著她們,時光好似停滯。
A是我們之中身價最高的,上次見到她時,懷著第四胎要臨盆了,雙腿和臉有點浮腫,最近再見到她,已瘦到能塞進她的skinny jeans,一頭及肩直髮,白襯衫,如果沒看到手邊的愛馬仕柏金包,還以會她是研究生呢!
「簽這裡嗎?嗯…好了!」她旁邊的是銀行理專,幫她投資,已快賺進一個資本額。
B和C年紀都比我大,出了四十,但一個時尚,一個典雅。日本人將生理年齡超過38歲的女人稱之為「歐巴桑」,但在台灣,不必等到38,許多有了小孩的女性,開始有了「媽媽的look」。
但我的朋友,完全嗅不出歐巴桑的油膩味,或從她們的穿搭,直接聯想到她們是幾個孩子的媽。
她們讓我想起巴黎女人。
一位五十歲的法國醫生朋友這麼形容他的女人:「她是模特兒出身,現在還非常美….」看著友人發亮的眼睛,直覺她不會超過40歲。沒想到,她已經51歲,你幾乎不會聽到台灣男人這麼形容一個年過50的女人,年過50,幾乎已要去性別化了。法國電視台的氣象女主播,臉上看的出來有年紀了,身材卻都如少女般纖細。事實上,法國的生育率高居歐洲之冠,奇妙的是,法國女人的女人味卻沒有減輕。
日本作家中島紗織在《巴黎女性增產報國》一書中,強調法國女人之所以能維持女人味,就是法國提供了女性產後不受孩子束縛的環境。剛生產完的女性,有政府指派的Nounou(媬姆)到家裡來免費幫助女性照顧小孩。相反的,日本女性生產後,就全副武裝當媽媽,穿著休閒褲球鞋,不施脂粉,成天與孩子四目相望,逐漸媽媽化。
「日本女人生了孩子後,好像不再是我太太,只是我『孩子的媽』一樣!」某位法國朋友曾這麼形容他的日本妻子。
失去女人味的女人,逐漸與埋首工作的丈夫漸行漸遠。
中島還提到,法國的社會體系裡,還是以情侶為主體。我有許多友人,請保姆看孩子,兩夫婦週末夜一起去吃飯看電影的大有人在。然而,在台灣和日本,通常是媽媽和孩子先吃晚餐,很晚回來的爸爸獨自吃晚餐。
從外觀來看,法國褓姆的look反而比較像媽媽,真正的法國媽媽,倒像看不出婚姻與家庭狀態的時尚女性。
除此之外,我覺得法國女人之所以免於「媽媽化」,法國男人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法國男人溫柔多情,不吝於施予口頭讚美。有女人味的女性,得到許多讚美與關愛眼神,自然形成良性循環,鼓勵女人愛惜自己。然而在台灣,若有男性表達讚美之意,就會被「醜化」成色狼,別有意圖,動機不良等。義大利男人逢人就說:「Ciao Bella!」更只是問候語。我不知道台灣何時,才能形成這種成熟的讚美文化,但在這之前,女人還是得靠「自覺」,不要讓媽媽的身份,成為一種look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