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旅行但又喜歡跳脫一些制式行程表
幾點幾分到哪..幾點幹嘛幾點幹嘛
大原則以不誤點為主
所以大眾運輸工具我絕對準時
但要是自己開車騎機車那就走到那玩到哪囉
今天來到南鯤鯓原本沒在我計畫中的景點
因為從小就在廟旁長大
我老爸還曾經開香店做香勒
所以對廟總有一股特殊情感
聽說這間廟很靈驗
不過我已經很久沒看到廟就拜的習慣
下來走走吧
上個廁所....疑..有好東西
米其林...我是土包子 ..不過米其林好像有聽過..好像不錯
於是我便往這各地方踏進去
旅行很多時候就是到處走走逛逛
很多樂趣就會在這發生化學變化
剛走進來..像個公園步道
挖挖..不得了.....怎麼有那麼大片岩璧
走進一看...有鋼筋水泥
原來人工做的假岩壁...做的真像
當我走到裡面文史館..果然讓我大開眼界
剛好有導覽員在解說
我就順路旁聽
後來我才發現只要有這種導覽員
你一定要過去聽他講什麼
保證收穫特別多
開始介紹五府千歲由來
相傳於明朝末年,有王船漂流至北門南鯤鯓沙汕附近,其中供有「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
五位王爺神及中軍神像,漁民建草寮供奉。而後神蹟流布,於清朝初年,當地信徒倡議建廟,於1662年(康熙元年)
落成,稱為「南鯤鯓廟」,又呼為「開基廟」,風水上稱為「浮水金獅活穴」。而後南鯤鯓沙汕淹沒,居民遷徙,
決議重建神廟。改擇於北門地區槺榔山建廟,該地據傳於風水學上稱為「虎穴」。
神廟建築期間,泉州名雕刻師「媽福師」受五王託夢,隻身來台雕刻神像,原王船內的神木劃有六段,
媽福師依指示取前五段雕刻成五王金身,第六段雕刻成中軍府,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開基正身」神像。
神像完成後,五王選擇吉時於四月二十六日午時開光點眼,由高功法師主持,點睛後神像鏗然有聲,
振動不已,其中三王振動最為激烈,足足有半個時辰之久。
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終於在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完工,稱為「南鯤鯓廟」,
因為是開台首廟,所以也叫做「開山廟」,而五府千歲也因此被尊為「南鯤鯓王」。
正門對聯
嘉慶二十五 (1820) 年,五府千歲北狩嘉義, 進城途中與縣令相遇,
雙方互不相讓,縣令因此大怒不准神轎入城。這時候大王李府千歲扶一名不識字的農夫為乩,
指責縣令欺天罔極,恃才為傲。隨即只見農夫揮動鋤頭在地上寫說:
「代天府,理陰陽,但願善遷惡改,一道修真消末劫;」
要求縣令對應下聯。縣令大驚,無法作答。農夫於是繼續寫下:
「巡狩間,分黑白,非因紙獻錢燒,百般貢媚免災殃。」
縣令因此心誠悅服,下轎謝罪。後來,
此對聯經過府城舉人羅秀惠修改,湖北荊門書法家姚濱書丹, 刻於石柱,現存正門。
鯤鯓三寶
五王建廟所在的南鯤鯓沙汕,在地理風水上屬於「浮水金獅活穴」。這裡有三件寶物:
一、白槺榔樹:相傳急水溪是一條盲龍,無法自行向流。而白槺榔樹生於廟後,
是浮水金獅的尾巴,急水溪就是靠獅尾的招示,左沖右轉,九九八十一轉後才能到達海面,
也因此鯤鯓山才能免除山洪的侵襲。
二、白馬鞍藤頭:這件寶物生在海底,根藤密佈纏繞,
具有保持水土和轉海水為淡水的功用。
三、烏金石:位於「石井崙」的井邊,是漁民汲水時的踏板,相傳可以避水氣,更可以防止海水倒灌。
超多神蹟的
一塊牌匾就是一個神蹟
光被四表
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福建鎮守台澎總兵官滿人昌伊蘇至嘉義,
風聞五王神蹟,以為是妖言惑眾,乃差官兵強請五王至營,
緊缚於三支深埋的大杉之上,云:三日內若不能自行拔起,
將剖神像為柴火。至第三日午後,晴空萬里,忽有兩隻黑狗闖進營柵,
相咬嬉戲,觸搖了大杉,霎時間,風雲變色,神光四射,一陣狂風捲地而起,
三支大杉同時離地,昌伊蘇大驚,感五王法力無邊,歲敬獻匾額「光被四表」。
靈佑東瀛匾
道光三 (1823) 年,欽命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聽說五王神威顯赫,特別蒞臨代天府瞻拜,
入廟門時,以靴尖踢試五王根基;當時的人認為高官乃是星宿轉世,鬼邪不侵,
所以用靴尖一踢,邪魔歪神必定翻滾在地,而功力較淺的正神,
也會因為受當不起而跳動偏向。但是王得祿踢過之後,
五王神像卻端坐如常,僅僅三王爺的頭額冒出少許的汗水,
王得祿看見這種情形大表敬意,所以獻上「靈佑東瀛」的木匾一方,
並且命令他的兒子王朝經監造增繕廟宇,以示虔敬。現在這個匾額懸掛在內殿,
是南鯤鯓代天府所收藏最早的匾額。
廟地爭奪戰
爭地大鬥法
斯時,槺榔山一片荒塚,向來為「囝仔公」所佔領,囝仔公生前是一個牧童,
死後葬在這裡,因得到靈氣而成神。囝仔公知道五王要在這裡建廟,
馬上提出抗議,說:「這塊地是我生前所有,埋有銅針為證」。
五王反駁說:「我們早在渡海來台時,就已經看中此地,並埋有銅錢為記 」。
雙方會同土地公相驗,結果:「銅針」插在「錢」孔之中,無法公斷。
後來土地公就繞跑了哈哈哈
所以廟方特地建了超大銅針跟銅錢..來解釋
雙方由爭吵轉為武鬥,囝仔公召集陰兵陰將和五王展開一場「神鬼大戰」。
每到夜晚,刀槍相擊之聲遠及數里,連月不休,
五王以三王爺為主將,大戰囝仔公的猛將「掃帚精」,雙方互有勝敗。
後來,赤山嚴佛祖知道這件事,就請天上聖母和保生大帝出面協調,雙方訂下契約:
一、五王代囝仔公建小廟。
二、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
三、有福同享,光大南鯤鯓香火。
現在三王吳府千歲的神像額頭有一道傷痕,就是當年那場大戰所留下來的英勇標幟,
廟方曾經多次請工匠來修補,都無法成功。
還有很多無法一一列舉...有機會走一趟吧
就在我沉醉於解說員講解的神蹟中
他開始介紹一個傳奇性人物
在他的蠟像旁還擺了幾幅畫
洪通......
七○年代引發本土藝術文化新風潮,被譽為台灣素人畫家的代表的畫家洪通(1920~1987),
台南縣南鯤鯓的北門鄉鯤江村人,五十歲時突然對繪畫產生興趣,
並在一九七二年於台北美國新聞處首次發表個展,從而引發國內外對台灣本土藝術創作的關注與論戰。
展後洪通旋即閉門專注創作,雖訪客不斷卻仍堅持不賣畫的原則。至洪通去世短短的十餘年間,
洪通留下了許多鮮豔而奇妙的作品,也為台灣美術畫下閃亮而瑰麗的一頁。
洪通是台南南鯤鯓人,50歲時,突然開始熱中畫畫,
他的畫風自創一格。洪通是畫畫奇人,他的右手、左手都能畫,
還會用腳趾頭夾著筆畫圖呢。
洪通(1920-1987)
50歲立志當畫家,在他18年的繪畫生涯中,以彩筆完成了3000多幅的畫作。
其繪畫有原始夢幻的感覺,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畫裡的字,因為他不識字,
所以常自創文字並在其畫作中「落款」。善用細膩的細線和連鎖的形狀,
把人、於、花、鳥、樹與文字串聯成一體,其造型則是單純簡潔!
有圖騰的象徵意味,單純的符號反覆在畫面堆砌,
構成一種平面式而不是透視性的展開空間,再加上色彩艷麗大膽,非常鄉土與熱鬧。
當我看到他的畫..真的有一種震撼
一種好奇特感覺
他首次個展時,展出作品一百多幅,造成轟動,參觀人潮大排長龍,
同年五月二十七日高雄大統百貨八樓展出作品兩百多幅,同樣造成轟動,
震撼了台灣藝壇,畫展過後洪通回到南鯤鯓居處閉不出門,整天作畫;
而期間仍訪客不斷;八○年以後,洪通已於南鯤鯓家中去逝,享年六十八歲;
短短的十魁創作生命,為台灣美術畫下了炫目的一頁。
同年九月美國文化中心舉辦回顧展,十月起全台文化中心巡迴展出;
七○年代的洪通狂潮隨著洪通的過世而結束。
九○年代在洪通去世十年後洪通狂熱的生命力,
仍然鮮存在洪通一幅一幅的畫作之中,一九九六年洪通十年回顧,
回首看洪通,不再只是七○年代的鄉土狂潮與激情;
九○年代一個生命狂熱未盡的洪通。
洪通的繪畫風格:洪通終生居住於台灣鄉間,年輕時即接觸宗廟,
作過廟裡的乩童。他的畫面充滿民間趣味,卻又不同於民藝品的照本宣科,
象形文字般的圖像,有民間符籙的熟悉感,符籙文字的魔力不在字義本身,
而在其蘊藏的不可知威力上,使人震懾。畫面經常描述人、萬物、天地關係,
是接近意識層的深層宇宙觀。
此外,洪通的畫面,常見人、獸交融,
不僅人類與獸類經常交換著身體,即使是植物,
也與動物並無二致,相生相容,併存於一體,正如許多神話故事一般,
人與物,不對立,甚至無明顯分界,猶如新生兒眼中世界。
洪通作品,不論水墨或彩墨,除去豐富畫面與綿密筆觸,
作品中的均衡結構及線條運用的秩序,絕對是使其作品顯現完整與成熟的要件。
輻射構圖及多層構圖,經常被用在其畫面結構,兩者皆具生命力感及動態。
前者由中心向外放射衍生;後者則有天、人、地三者關聯。他畫建築則四平八穩,
充滿對稱及協調的秩序。
洪通作品分類很難,根據洪通美術館籌備處的方法,是依形式及材質略區分。
形式略分為白描類、文字符號類、素描類、中式卷軸類、全結構類
( 紅底、白底等 )、單元作品類。材質以底材為主,
分為甘蔗板、紙、畫布三種。另外值得一提的,洪通所用色彩顏料,
常取材於自然物,再自行研磨混合,自製而成。
畫中有字..字又形成畫
太厲害了
在意外中帶著滿滿收穫離開南鯤鯓
原本要朝台南出發....尷尬了...沒油
只好朝嘉義布袋漁港出發加油
都來布袋漁港了..就逛逛新鮮魚貨
當然要吃蚵仔囉
在外帶
吃飽了往台南出發
以前在溪旁的民宅
現在已經變成溪中的民宅了
人應該早逃光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