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16080
 逸楓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低落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讀那科才好??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贏 20%做老大
作者: 逸楓 日期: 2004.09.03  天氣:  心情:

【職涯成長】

這是兩年前在網路上流傳的一則故事:有一位工程師在一家公司工作三十年,退休了。他對該公司的機器及產品瞭如指掌。幾年後,該公司的一套機器故障,全公司的人都沒法找出問題來。絕望中,他們只好把退休的工程師找回來。這位工程師看了一個小時後,從上衣口袋拿出一枝粉筆,用粉筆在一個零件上畫了一個大叉叉指出:「這就是你們的問題。」


知識與常識
杜書伍:懂八十%叫常識,真正的專業在二十%,那才是知識


公司把零件換了,機器操作正常。但是不久,公司收到一張十萬元的帳單,是這位退休工程師的收費。公司老闆火大了,認為一個小時不值這麼多錢,就要求送一張明細表。這位工程師的回函是:「粉筆,一元;知道在哪裡畫叉叉,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元。」


就在工程師畫下叉叉的同時,他腦中三十年的工作經驗正以電影濃縮快轉速度進行,頃刻間他閃過四個與該問題相連的可能解決方案、綜合了同樣問題場景卻失敗二十七次的經驗值、和一百五十三次獨自思索突破工作瓶頸的深層反省。


決定工程師拿到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元的那一筆,究竟是什麼?聯強國際總裁監執行長杜書伍說,在一個行業裡,你懂八十%叫做「常識」,而不是「知識」,因為大家都懂八十%。而且,可能只要花二十%的時間就能學會這八十%。其實,真正的專業再最後的二十%,那才是真正的「知識」。他談到多年的用人經驗,剛入行的年輕人,很可能前兩年所學到的都只是該行業的常識:「他學習一下,就說『喔,我學會了!』實際上他學的非常淺薄。只是像煙火一樣,『砰』的一聲好像看起來不錯,但事實上不會產生效益!」


「光靠常識的人,猶如只會一招半式。」杜書伍接著說,應付一般性的運作尚可,有時也可運作得很熟練,但針對每一次應用可能遇到的細節不同,不見得能精準拿捏每一環節該使幾分力、該如何變通,使得執行起來有隔靴搔癢之感,好像做了,卻又覺得少了什麼。


當一個人擁有「決勝二十%」的知識與能力後,手上握有的粉筆,就不只值一元,而能附加出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價值。不過,從「常識階級」進入「知識階級」,必須經歷一段漫長的浸泡於思考。然後,腦袋會產生許多促使事件成功的直覺。


十八分鐘練習
大前研一在電車上思考問題解決方案,三年成為全球客戶最多的管理顧問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是個絕佳的例子。他本來是一位從事核子反應爐設計工作九年的工程師,當他進入剛成立的麥肯錫東京事務所,若沒有將企管用語轉換為熟知的核子學用語,腦子就無法思考;而連「break-even analysis」是損益平衡分析都不懂的他,還被頂頭上司罵出「你真的是公牛乳頭」的話(編按:公牛的乳頭無法哺乳,意指一無是處)。於是,在找尋學習材料的過程,他發現公司圖書室有一大批麥肯錫客戶資料的個案微卷,白天他負責翻譯、答覆海外有關日本的市場調查,晚上就投入研究微卷,每天夜裡搭十點四十八分的電車回家,假日也不間斷。


此外,他也嘗試在短時間進行問題分析與提出對策大綱。好比說,把搭車看到第一眼的廣告作為當天練習題目,利用二十八分鐘的車程,思考問題解決方案。像是看到一則蕃茄醬廣告,大前研一將問題設定為「如何擴大某一產品的蕃茄醬市場」在抵達公司前,他就思考「這樣的廣告看板是否能增加銷路」以及「蕃茄醬與蕃茄汁的不同」等問題。久了,一天就不再限於一個題目。經過長達一年的電車訓練,只要他的客戶一提出問題與 要求,大前研一都能立即在腦中行程解決圖案。


一年後,他整理筆記並出版《企業參謀》一書,接下來的一年,大前研一至少演講數百場,使得原本幾乎無案可做的日本麥肯錫業務量驟增,他自己也在進入公司第三年成為全球擁有最多客戶、最忙碌的管理顧問,甫三十歲的他與「新力」的盛田昭夫、「富士」的小林陽太郎」等多位日本重量級企業經營者,在國際會議上一起列席,介紹日式企業經營模式,顧問費高達每日一百五十萬日圓(約合新台幣四十三萬元)。


強烈學習動機
彼得‧杜拉克:每兩年要更新專業知識,每四年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基礎能力


「成功者會說,『我想找出一個可以使製作動畫更快的方法』,或者『我對怎樣黏合很有興趣』。」《財星》雜誌一九九五年訪問的南加州大學教授約翰‧古德曼(John Goodman)如此分析。這些人對於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往往比別人多出千百倍的強烈學習動機,一在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追根究底、向下鑽研所得到的成就。
百分之二十的知識並不難取得,熱情、專注、堅持,重要的是不斷想要前進的心態。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一個人每兩年要更新專業知識,每四年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基礎能力。」台灣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丁瑞麟也指出,知識經濟就是要從產能波走向腦力波,一個出類拔萃的員工必須把自己從過去的人力轉為人才,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人才用心,且盡心盡力。


不過,大部分的人並不認為決勝在最後的百分之二十有什麼了不起,一些菜鳥總在學到百分之八十後振翅離去。


菜鳥與老鳥
菜鳥學到八十%常識後忙著飛走,老鳥不深思,輕易就被後進取代


杜書伍感慨的說:「他們廣而不精,就像走進吃到飽餐廳,東西很多每樣都吞。問他吃了沒有,都說吃到了。但問他味道好不好,卻說不出個什麼來,變成缺乏體悟,缺乏深度的現象。」去年,因為掌握到蕃茄汁趨勢的愛之味總裁陳哲芳也察覺到,一位成熟的企畫人員如果沒有五、六年的磨練,成不了最起碼的氣候。


另外一方面,一些老鳥的問題則在於不深思究竟自己學的是什麼,最後,成為裁員分波下的被淘汰的高危險群。杜書伍觀察:「有多數人永遠無法掌握專業的精髓,即使經過很長時間,能力依舊停在初學者的層級。此時只要來一位新人,稍加訓練,就可以輕易地將前面的人取代掉。


就好像人生有許多知識水桶,到處亂飛的菜鳥每個水桶裝滿一半,不深思的老鳥則總是一個水桶都裝不滿,他們共有的最大問題就是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


ING安泰執行長潘燊昌在他的《聽老闆的,就錯了》書中提到:「年輕人不該擔心績效,而要擔心我今天做的事是不是跟昨天一樣。若工作十年只有一天經驗,還有什麼前途可言;而倚老賣老者最可憐,因為他們只有年齡『高人一等』。」


等待的三十歲世代
在三十歲就停止思考、拒絕改變,從那是起就算已步入高年


大前研一在《工作雞湯》的兩集裡,都不約而同談起縱橫二十一世紀職場的成功秘訣。


他把日本職員三十五到五十歲稱為「魔力的十五年」。以一般日本企業而言,多數員工進入公司十年後大致已近三十五歲,此時多半已完全了解公司整體業務。


他指出,之後若沒有任何知識上的成長,那麼在公司將賦予重任的五十歲之前,大概只是從事例行工作。越是大型的企業,三十多歲的職員越容易成為一種所謂的「等待的三十歲年代」。從三十一到四十至五十歲的階段,多數人都在從事沒有變化與挑戰的例行工作,個人能力與知識相對不會有進步,這無異浪費了一生原本最具創造力與顛覆力的黃金時段。


「進入二十一世紀數位科技時代,若不能思變圖強,就是輸家。」他提到,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已延長為八十歲,但若在三十或四十就停止思考、拒絕改變,從那是起就算已步入高年。許多人拒絕改變的理由,竟是:「我已經大學畢業,受過高等教育。」


大前研一不僅批評這種心態,同時也提出了因應之道。他認為,從學生時代一直接受單方面的僵化教育所產生的「資訊吸收型」頭腦,今後一定得想辦法轉變為「資訊發射型」頭腦。這個頭腦必須對周遭不斷提出質疑,而質疑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對各種事物保持興趣、強烈的好奇心與追根究柢的毅力與態度。


不過,在最初幾年的訓練過程,必須暫時拋棄所學的方法,一開始要盡量減少所接收的資訊,並鎖訂單一的目標進行研究。若能持之以恆,相信五年後,就能成功轉變思考模式,建立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經驗快速貶值
今天的知識將成為明天的常識,知識怠惰者絕對無法生存


「我在麥肯錫的時候,經常提醒『知識怠惰者絕對無法生存』。」大前研一在書上強調今後將是「知識爆炸、經驗快速貶值」的時代。因為今天的知識將成為明天的常識,兩者之間的分界線正在快速崩解、移動。匯豐直接投資亞洲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伯昌認為,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就像編織一張網,網織得越密,對世界的原貌、真理,掌握就越多。


年輕人常犯的毛病,就是網織的網洞很大、粗糙,才織一下,他們就認為可以了,拿著這張網去捕魚。結果,網洞太大,根本補不到什麼魚。所以一個人的知識網,應該是又細又廣。


建構知識像織網
陳伯昌:知識網不僅要又細又廣,跟要全面,才能勝任新的挑戰


不過,他也說,看看一些高階經理人,他們也許網織得又細又廣,但為什麼還是被淘汰?好比一個製造經理,他原本只管機器生產,等到升到副總,就開始必須了解原物料價格、供應商、必須管理人員、成本要低、產品品質要高、……。這個時候,他的知識網必須全面,不能片面的一張網就夠了。


陳伯昌看過一位財物副總,在公司裡一路擢昇上來,但是在企業開始走向國際化時碰到瓶頸,對於國際資本市場、大陸市場、與國外的會計師溝通、國外律師請教意見 ,都無法勝任,最後集團老闆無法在重用他,從外面找來專家取代他的地位。這位財物副總大嘆「只見新人笑」,憤然離職。


這些因為知識網不夠全面而遭淘汰的高階經理人,每天都在發生,這些事情也非一朝一夕,而是有軌跡可循。學無止境,年輕的時候可能會有網織得不細的問題,等到年紀大了,若自己只有片面的網,也將勝任不了新的挑戰。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決勝二十%代表著時時保持唯恐落後的危機意識。如此,才能成為特定領域的頂尖人物。


貧窮新面貌 ...
全球化、知識經濟創造一批新輸家!


「新窮人」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工作。


當全球化的洶湧巨浪一波波襲向台灣,當資本家們不斷到各地尋找更便宜的人力,昨天還在中壢的工作機會,今天可能到了曼谷,明天就到了深圳,後天可能到了捷克。當地域觀念徹底消失,每個星期一早上,你都有可能被告知公司不再需要你了,公司要搬到深圳了;而明天,你的工作可能是被一部電腦或四川人搶走。隨時,你都擔心自己將成為過去式,變成公司昂貴的負債。


在這個全球化的大架構下,資金、機器設備、工作機會快速流動,一旦你的移動速度跟不上這個節奏時,你就有可能變成「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工作」的新窮人。


全球化之後,所有的人將只剩下三種人,一種是從全球化得利的人,另一種則是被全球化遺棄的人,中間的人種將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如果你不想被遺棄,不想被救助,除了政府介入的力量之外,你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曾經說過:
看一個人有什麼成就,可以從他在晚上的時間在做什麼。
如果能夠善用七點到十點鐘的人,
它的成就將比一般人高出兩倍。


曾經有人說過:


第一等人,是創造機會的人
....第二等人,是掌握機會的人
....第三等人,是等待機會的人;
....第四等人,是錯失機會的人」

標籤:
瀏覽次數:69    人氣指數:3249    累積鼓勵:159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低落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讀那科才好??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