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70935
 Prinz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比基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以史為鑒嗎?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牛奶的科學
作者: Prinz 日期: 2014.08.19  天氣:  心情:

 


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說蔣公小時候看見溪裡的魚逆流而上,因此得到莫大鼓舞,感慨小小魚兒都能如此,人豈能不力爭上游?後來果然成為民族英雄和世界救星。


故事裡力爭上游的小魚,今天下午出現在台北市。由於熱帶低氣壓造成午後大雷雨,雙北市許多地區下起傾盆大雨。由於雨實在太大了,雨水和溪水連成一片,導致士林外雙溪有許多「蔣公小魚」逆著雨水游上天空,再隨著雲層飄移到中永和一帶落下。民眾看見天降小魚,無不嘖嘖稱奇。


專家表示,有好幾種野生魚類具有逆流而上的本能,由於體型輕薄短小,相對來說力量極大,能藉著雨水垂直游上天。這在國外是常見的現象,只是國內比較少見,因此造成轟動。


專家也表示,古代傳說中的「鯉魚躍龍門」,其實也是這種自然現象。由於當時的人並無現代生物學知識,見到魚類逆著雨水游上天,以為幻化為龍。


專家建議,如果民眾下次見到魚兒逆游上天時,可以適量投擲魚餌引誘魚兒們回到水中。因為雲層將魚攜帶到其他地方落下,可能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不是好現象。


 


以上純屬瞎掰。無論蔣公的瞎掰還是我的瞎掰,都是瞎掰。


本來不需要特別聲明瞎掰,腦袋瓜正常的人一看就知道是瞎掰,可是腦筋不管用的人實在太多,還是聲明一下的好,以正視聽。


 


一個有關牛奶的謠言,在網路上流傳許久,說「牛奶本質上是小牛的食物,不是給人喝的,所以喝牛奶其實對人體沒好處」。如今還有很多人相信,包括我親愛的家人。


這麼瞎的說法,起源於一個名叫「林光常」的騙子。這個大騙子自稱「排毒教主」,專門教人如何排毒,出了好幾本書並且設立公司販賣「排毒餐」,名噪一時。民國96年這廝遭檢方起訴求刑7年,後來好像改判為2年多的樣子。


好幾個笨蛋因為聽信了林光常的理論,在手術切除癌細胞後不再去醫院做化療───因為他們認為化療很毒,改吃林光常的排毒餐;結果毒沒排成,癌細胞卻擴散,最後在悔恨中死翹翹。


就像癌細胞,雖然把它切掉,但通常無法完全清除乾淨,總會留下一點點貽害,如果放著不管它又會漸漸養大,所以需要持續化療。騙子也是這樣。即使徹底闢謠了,把騙子抓去關了,讓他身敗名裂,把他出的垃圾書下架、財產查封………但已經製造出來的謠言仍然會在笨蛋的腦海中留下來,然後傳來傳去。


「牛奶是小牛的食物,不適合人體」,這理論聽起來多麼順理成章,以至於林光常都被判刑確定許多人依舊相信,彷彿謠言已經與謠言製造者脫離,有了自己的生命。


 


為甚麼這種話聽起來會如此順耳呢?根源在於人類天生有「目的論」的傾向。一種食物究竟適不適合人類,對人體有益有害,應該分析它的化學成分,從生理學、生物化學、醫學、營養學等各方面加以論證,跟這種食物被製造出來的「目的」有何關係?


這種「目的論」的心理傾向,自然也是進化來的,在遠古人類社會中的確起過積極作用;甚至可以說,人類之所以有製造工具的能力,某程度上也是拜這種心理傾向所賜。


比方原始人在野外見到一團野火,別的動物見火就是火,人類卻懂得思考火除了發熱之外還能用來烤肉吃;別的動物見棍子是棍子,人類卻能給棍子賦予「武器」的用途。


然而原始人還不夠聰明,不明白這些用途其實是人類自己發明的,他很自然地認定,這是物品本身與生俱來的「目的」。等到文明進一步發展,人開始思考這些目的究竟是「誰」賦予的,宗教就開始了。


到今天科學昌明,這種根植於基因的心理傾向依舊存在;姑且不論宗教信仰的氾濫,即便是生活瑣事,人們也有目的思考的習慣。比方見到有人拿湯匙去掏糞,心裡就有說不出的噁心;挺漂亮的裙子,一旦知道這是拿窗簾布改的,立刻覺得沒價值;玉米蔬菜天生就是給蟲啃的,偏偏有人把它「基改」一下,弄得蟲不敢吃───無論你有多少科學上的理由,討厭基改就是討厭基改;看到菜上有蟲就覺得放心,因為蟲吃菜符合它的「目的性」。


物品的固定用途能自然產生該物品存在的「目的」,違反目的「挪作他用」就生出違和感。


不但對器物有目的性思考,人們甚至反求諸己,給「人的存在」設定先天的目的。例如姚明長這麼高個兒,他天生的使命(或目的)就是打籃球;他要是不打籃球去當個遊覽車司機,看著就怪。假設這位遊覽車司機姚明有一天遇到山石坍方,因為人高馬大撐住落石而挽救了車上乘客,我們又會說上天賜給他這副身材的目的原來是為了救人哪!總之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最重要的是找出那個命定的「人生目的」。


這是將人性中的目的傾向發展為哲學或信念,還是比較抽象的;到了宗教,這種目的論就變得格外具體,甚至系統化。


 


基督徒相信人存在的目的就是「與上帝和好」,至於信耶穌、參加團契、十一奉獻、傳福音,這些都是為了達到這項終極目地的必要手段───不信耶穌,你違反的是你自己存在的目的,結局悽慘是必然的。


聽過基督徒反同性戀的言論嗎?很重要的理由是「男人存在的目的是幹女人」,把器官放進另一個男人的肛門是違反上帝的設計。這就像設計湯匙的目的是用來喝湯,無論拿來掏糞掏得有多順手,湯匙都不該用來掏糞。


很久以前伯特蘭羅素就說過一句笑話:鼻子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架眼鏡。


不說基督教,佛教的因果業報思想其實也帶著強烈的目的論,只要把「制定目的者」從上帝改成「前世因緣」即可。因此你這輩子的任務就是來吃苦的,苦盡才會甘來;另一個人生存的目的是來享福的,因為他上輩子積攢了許多善業。


在佛教思想中,違反天生的目的也沒有好果子吃。比方牛之所以是牛,乃因果報應所致,牠注定要喝牛奶;你是人,跑去喝牛的奶,這不是你的因果;你硬要喝牛奶就會另行製造一些不好的業,這些業終究還是要回歸自身承擔。


此外,這種目的傾向也體現在「天理」、「宇宙秩序」、「天人合一」、「大自然和諧共存」等思想中,無論包裝成環保主義還是永續發展,基本上都難以脫去這種直覺式的觀點───萬物都有其特定位置,人力不該加以干擾


人類要脫離童稚狀態,必須對抗許多「天性」。演化是盲目的,文明的價值在於人類能懷著自己的目的去做些對自己有利的事,不需要一味順從演化的結果。目的論思想,是蒙昧時代對事物的樸素觀察,其理論經不起邏輯推敲與實證,只能一廂情願去信仰,也只有「感覺良好」的功效;無論轉化或包裝成多麼玄妙動人的說詞,對這個世界的任何目的性詮釋,終究只是一種想像,而不是客觀現實


 


「牛奶是小牛喝的」正如「湯匙是用來喝湯的」,都只是我們觀察到的用途,不代表它必須、只能做如此用途。如果牛奶天生註定是給牛喝的,那麼稻米又豈是注定給人吃呢?你去田裡抓一把稻穗吃吃看。人能吃上一口飯不是那麼簡單而順理成章的事,收割後得先曬穀、碾米、礱榖、洗淨、蒸煮,最後才變成人吃的飯。按照目的論解釋,人吃飯豈不是大大違反稻穀天生的用途,太不健康了。說起來,稻穀應該是蝗蟲的食物才對。


我並不是說人可以毫無限制愛吃啥就吃啥,而是必須具體瞭解一樣食物的成分,分析它對人體有益有害;在這樣的分析過程中完全不必考慮它原初的「目的」。例如對嬰兒來說母奶比牛奶好,是因為科學上可以證明,母體在懷孕過程中自然調節出與胎兒互相適應的各種生理反應,因此母乳的成分通常最符合孩子的需要。這完全不需要藉由「母愛」或「上天自有美意」來加以解釋。


實際上,萬一母體本身不健康或有異常的內分泌,甚至遺傳疾病,母奶就未必能造福她的孩子了,無論她有多大的母愛。例如母奶中如果缺乏某些必要維生素,還是得用配方奶粉補充營養。有些媽媽聽信謠言不敢讓孩子喝牛奶,用米漿或豆漿取代,結果導致孩子營養不良。


至於成年人,牛奶當然不是必需品,但是牛奶中的豐富養分很難被其他食物取代,牛奶仍然是高效率的營養品。現在很多人改喝豆漿,減少或不喝牛奶。豆漿當然也富含營養,然而與牛奶相比就遜色了,例如豆漿的蛋白質品質不如牛奶,鈣含量也只有牛奶的三分之一。


 


補充鈣質是很重要的,因為鈣質會流失造成骨質疏鬆症,這在許多國家都是重要的健康課題。根據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2007年的統計,全美大約有一千萬名骨質疏鬆患者,比例不能說不高。以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來說,牛奶比重相當高,尚且亟需補鈣,更遑論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人。


喝牛奶與補鈣的關係,曾有科學研究機構對200名停經的婦女做隨機對照試驗,一組每天喝50公克奶粉,一組完全不喝,持續兩年,發現喝牛奶的確能有效防止骨質流失。之後,這個實驗被好幾個研究機構重複,結論都相同,甚至有些研究發現實驗結束兩年後,喝牛奶的那組骨質依然比對照組強。


此外,美國辛辛那提醫學中心曾對三千多名婦女進行調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有喝牛奶習慣的,骨質明顯獲得改善,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降低許多。那些平均每天喝牛奶少於一杯的人,成年後骨折的風險是平均喝一杯以上的人的兩倍。研究指出,11%的婦女骨質疏鬆症是因為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牛奶喝太少所致


 


除了高鈣,牛奶中的蛋白質也是最優質的。


組成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其中11種人體可以用其他氨基酸或有機物合成,不必從食物中吸收。而剩下的9種氨基酸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須從食物蛋白質中吸收,稱為「必需氨基酸」。


蛋白質的好壞,就取決於其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以大豆來說,大豆蛋白雖然也算得上優質蛋白,但缺乏必需氨基酸中的甲硫氨酸(也叫蛋氨酸),因此以大豆為原料的食品及飼料要添加合成的甲硫氨酸,才能滿足動物(包括人)生長的需要。


大豆蛋白中另一種必需氨基酸「賴氨酸」,原本足以提供人體所需,但是在儲存和加工過程中(例如豆腐和豆漿),賴氨酸容易轉化成無法被人體利用的物質,會損失掉一部分,於是大豆蛋白實際上也缺乏賴氨酸。正因為如此,美國有生技業正在研發以基因改造的方式增加大豆蛋白中甲硫氨酸和賴氨酸的含量,試圖讓大豆蛋白更優質。而相較於大豆,牛奶則沒有這些問題,牛奶的必需胺基酸相當完整。


此外,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利用率比牛奶差,大豆蛋白消化成氨基酸被人體吸收後很快就轉化成尿素排出,用以合成體內蛋白質的效率比不上牛奶蛋白。


聯合國糧農組織採用一種叫「可消化不可缺氨基酸分數」(DIAAS)的方法來評價蛋白質的品質,是目前最客觀全面的方法,把人體吸收率也考量在內。依照這種方式評比,牛奶蛋白的得分最高,比大豆蛋白高10%30%。例如,大豆分離蛋白為1,濃縮乳清蛋白為1.10;乳清分離蛋白為1.25,濃縮牛奶蛋白為1.31


過去人們認為大豆蛋白可取代乳清蛋白,所以嬰兒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質有的就使用大豆蛋白。但是根據2001年的一篇論文,吃大豆蛋白配方的嬰兒和吃乳清蛋白配方的嬰兒相比,長大後健康狀況有差異,前者更容易得哮喘和過敏。因此自2008年起美國兒科協會建議,除非有特殊的醫學要求(例如有乳糖不耐症),嬰兒要吃配方奶粉的話只能吃乳清蛋白配方的。許多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


總而言之,牛奶的營養豐富無庸置疑,而且很難被其他食物取代,不喝牛奶等於平白放棄一項簡單而有效的健康手段,沒有任何好處。


 


有些人不敢喝牛奶,不是因為不知道牛奶營養豐富,而是認為牛奶中含有使人不健康的物質,例如各種荷爾蒙。其中之一是:「牛奶含有大量雌激素,容易讓兒童性早熟。」


這完全是沒有根據的謠言。


乳業在飼養乳牛時,為了使乳牛發情期一致,的確會使用催產和催奶素,但是這些激素的半衰期很短,例如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的半衰期只有24分鐘,注射在血液中很快就降解了,不可能殘留在牛奶裡。牛奶中含有微量的GnRH是乳牛自體產生的,而且GnRH是一種多肽,喝下去會在腸道中降解,不可能對人體發生激素的作用。


「催奶素」或GnRH都不是雌激素。事實上,如果給乳牛注射雌激素反而會抑制產乳。所謂催奶素指的是促進乳牛產奶的「生長激素」。微量的生長激素會經由乳腺進入牛奶中,但是相關研究顯示,即便給乳牛人工注射生長激素,牛奶中的生長激素含量也不會增加。


而且生長激素不耐熱。目前市售的乳品全都是經過高溫或低溫消毒,即便是低溫的巴氏消毒法(7276°C保温15秒),也能讓90%的生長激素失去活性。而剩下的生長激素即使喝進肚子裡也不會有任何作用。因為生長激素是一種蛋白質,喝下去只會在消化道降解成胺基酸,無法被人體利用。因此坊間有些醫美機構幫人注射生長激素用來遲緩老化,注射在血液中才有可能發揮功效;那些標榜富含生長激素的營養食品或口服藥物,則都是騙人的


至於雌激素,牛奶中的確含有微量的雌激素,大約每毫升幾十皮克(1皮克=10-12公克),即使每天喝1,000 c.c.牛奶,而且裡頭的雌激素完全被人體吸收(實際上不可能完全吸收),也不過幾十納克(1納克=1,000皮克)。然而孩童自己身體每天製造的雌激素每天達到10微克,也就是10,000納克,是牛奶含量的將近一千倍,牛奶的雌激素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有人說牛奶中含有致癌物質「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這是事實。但與性激素一樣,IGF-1也是人體本來就會自己製造的化學物質,以1.5公升牛奶來說,其中IGF-1的含量不到人體每天腸胃道分泌物的2%,不到人體每天製造IGF-1總量的0.1%。換句話說,即便你每天喝下1.5公升牛奶,而且其中所含的IGF-1都被完整吸收,增加的罹癌風險也可以完全忽略。


再說,IGF-1也是蛋白質,和前面說的生長激素同樣會在腸道內分解掉,不可能被完整吸收的。


總之,天然牛奶中的荷爾蒙或生長因子對人體絕不會有任何影響,如果真的含量高到足以影響人體健康,肯定是外源性的,例如產製過程或包裝運輸遭到汙染,不是牛奶本身的問題。


 


美國政府對於食品及藥物的安全管制舉世聞名,而美國政府至今依然百分百肯定牛奶對健康有益無害,最新版的《美國膳食指南》仍在提倡喝牛奶,而學界的主流觀點也完全一致,毫無爭議。


有時我們會聽說一些「非主流」意見,甚至被媒體廣泛報導。這些意見經常包裝成高瞻遠矚;或者從獨特角度的獨特發現;或主流學界保守僵化難以接受新觀念;或人道關懷、警世諍言、責任感等等。直覺式的情感往往讓我們有意無意選擇忽略科學角度,接納那些符合直覺的說法。


如今科學之所以能夠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很大程度是拜科學界的「同行評審機制」所賜。簡單講,一個理論站不站得住腳,不是看政府有沒有掛保證,也不是看提出者的身分地位頭銜,或者出發點是否良善,而是有一套學界公認的評審機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能否發表在該領域的主流科學期刊上


這些「學術權威」的期刊在決定是否發表一份論文時,不像一般出版社只需內部人員審核過關就能公開發行,而是邀請該領域一流的專家學者嚴格審查,認為具有學術價值,且論證嚴謹、結論正確。誠然如此,發表後還會經由同行公開檢驗、重複其實驗數據,一旦被發現錯誤就會被該期刊撤回。因此,能在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論文,絕對是學術生涯的重要肯定,任何人都會將發表的論文作為學術成就列在履歷上。例如英國的《自然》、美國的《科學》、醫學的《柳葉刀》、生物學的《細胞》。試想,假設真的有人獲得「牛奶有害人體健康」如此推翻主流意見的大發現,並且還取得堅實的證據,哪有可能不趕緊搶先寫成論文向《自然》提出?換言之,如果能在《自然》發表這麼震撼的研究成果,該作者絕對是名利雙收!


也許他是個淡泊名利之人,花了多少年的時間精力研究出成果卻沒興趣發表,也許吧。但無論如何,那些願意公開研究成果,卻跳過學術圈內的評審機制直接向媒體公布,向一般社會大眾宣傳,只能說明這是個經不起考驗的玩意兒,而不是它有甚麼特別高明之處。


科學的進步,從來都是在同行之間不斷評審、挑戰、驗證、推翻前人理論中邁進,沒有在圈子外另闢蹊徑的事。


如果這人空有許多頭銜,例如某某大學某某學博士、教授、某某研究機構負責人、某某國際組織理事、某某大獎獲獎人,但是他提出的理論卻沒有以學術論文的形式發表在主流學術期刊上,那麼,千萬不可輕信。過去曾有諾貝爾獎得主宣揚不被學界主流承認的另類療法,始終提不出證據向學術界證明,而淪為笑柄,卻能在社會上造成廣泛影響,這完全是基於一般人對諾貝爾光環的迷信。


至於那些沒有諾獎,沒有國際學術大獎,連一流大學的學位都沒有,靠幾張野雞大學文憑或垃圾機構發給的證書、學位,甚至捏造履歷、杜撰頭銜、哄騙低能群眾的神棍騙徒,就更等而下之了。


 


 


 


 


 


 

標籤:
瀏覽次數:190    人氣指數:1370    累積鼓勵:5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比基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以史為鑒嗎?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