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愛是承諾,愛是責任/Jack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磨刀/凸凹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愛在伯利恆/林丁帆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06.04  天氣:  心情:

◎撰文‧攝影/林丁帆



伯利恆(Bethlehem),耶穌降生地,一個可以天天過聖誕節的觀光小城,
卻因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而在城邊築起高牆。


(圖一,聖母哺乳山洞,有溫馨的聖母哺乳畫。)

(圖二,伯利恆古城區,可觀察巴勒斯坦人的尋常生活。)

(圖三,位於牧羊人野地的「向牧羊人報喜堂」,由加拿大人捐助蓋成。〉

(圖四,希律堡上層宮殿遺跡,依稀可見軍事堡壘的外觀。)


牆內牆外,是政治、宗教、種族問題,是宣示,是隔離,是難以包容,甚至是公理與正義的模糊,
所有的衝突、紛亂與和解妥協,都因這道被築起的高牆與以色列設置的檢查哨,喚醒旅人正視眼前現實。

台灣,蕞爾之島小國小民,該是最能理解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國家,
政治情勢上的不堪,對和平的祈願,都在高牆塗鴉裡,被訴說也被抹去。


※觀巴勒斯坦高牆 閒逛古城


歷史洪流中,民族國家興起的政治變革,不過百來年。
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對世居在這塊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而言,他們有些流亡異鄉,有些留在約旦河以西和加薩走廊,
時至今日,以巴問題仍且談且走,只要稍微了解歷史,略悉中東情勢,便難以不對這塊土地寄予同情。

通過檢查站,映入眼簾的是高牆上塗鴉,部分圖像被更雜亂的語句、廣告覆蓋,牆邊堆著垃圾,街道景觀凌亂,
生活環境不似高牆另一邊,然而,牆內牆外都祈求和平,就連觀光客也盼望愛與寬容能弭平仇恨與衝突。

伯利恆古城區,可從馬槽廣場的清真寺,繞進旁邊的街道商家與傳統市場,市場內有色彩繽紛的各式蔬果、
引人注目的女性黑袍,就連小攤糕餅也饒富異國風情,我則興沖沖跑進香料店,仔細嗅聞陌生氣味,
感覺走入尋常百姓生活,而那些畫上以色列地圖卻標示為巴勒斯坦的「紀念品」,讓人印象深刻。


※走謙卑之門 進聖誕大殿


伯利恆最大的吸引力來自於聖誕大殿(Church of the Nativity),耶穌誕生的馬槽就藏身在聖壇下方的地穴。
然而,要走入聖誕大殿,卻不像走入一般教堂,反而要低頭彎腰,穿過約1公尺高的「謙卑之門」。
進入主堂後,可看見4排石柱,每排11根,共44根,地板下有4世紀的馬賽克地板。

前方聖壇右側,可往下走入降生馬槽,看似長方形地穴內,有一個鋪滿雲石的凹槽,
地上有14角星的地標,乃耶穌誕生地點,朝聖者習慣跪在凹槽前祈禱,親吻銀標。

聖誕大殿目前歸希臘正教管理,天主教在大殿旁蓋了聖凱瑟琳教堂(Church of St. Catherine),紀念殉道的聖凱瑟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教堂下方有一紀念在伯利恆境內被殺的無辜嬰孩的聖壇,還有聖傑諾米地窖(St. Jerome’s Study),
聖傑諾米將《聖經》由希伯來文、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造福後人,是傳教工作的靈魂人物,
在教堂外有其雕像,腳踩骷髏頭,警惕自身生命有限,其一生所從事的志業影響世界深遠。


※聖母哺乳山洞 求子祕方熱門


從聖誕大殿出來,沿圍牆步行幾分鐘便能走到聖母哺乳山洞(Grotto of the Milk),
據說馬利亞曾在此地給耶穌餵奶,乳汁灑落在地,使黑色石頭變成白色,洞穴上還有聖方濟教堂,
白色的教堂看來典雅,聖母哺乳的畫像既溫馨又聖潔。

教堂販賣店內最具特色的禮品是一包包的白石粉末,據說是求子祕方,還可索取中文版的使用說明。
店內有面牆,全陳列求子有成的夫妻,寄回的全家福與感謝函,相當有趣。

聖母哺乳山洞外的大街上,有各種紀念品商店,多是用橄欖木、陶土、耶路撒冷石等材料製成,沿路還能看見
用橄欖木製作藝品的家庭工廠,伯利恆聚集許多朝聖者,攤販多販售各種宗教文物,有意購買者,可貨比三家再殺價。


※牧羊人野地 波阿斯麥田


從伯利恆前往牧羊人野地(Shepherds’ Field),沿途會經過波阿斯麥田,這是舊約《聖經》中,路得故事的發生地。
路得和婆婆感情很好,丈夫死後,路得對婆婆不離不棄,說:「你到那裏去,我也要到那裏去;
你住在那裏,我也住在那裏」,在婆婆的促成下,路得再嫁波阿斯,並成為大衛的祖母。

牧羊人野地是耶穌降生時,牧羊人得到天使報信的地點,方濟會在此有座「向牧羊人報喜堂」,由A. Barluzzi所設計。
這座小巧、美麗的白色圓頂建築,由加拿大人出資捐建,祭台圖畫來自路加福音中的聖誕故事。
在報喜堂後方,還有一些山洞,原是供人舉行禮儀所用,目前有朝聖者會在山洞內舉行彌撒。


※訪古蹟 荒野上的希律堡


位於曠野上的希律堡(Herodian),為宮殿型堡壘,約建於西元前20年,兼具夏宮、軍事要塞、首府、王陵等複合功能,
是洋溢建築才華的希律王,唯一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建物,也是他的建築遺產中,極為出色的作品。

希律堡分為上、下兩部分,山頂上的堡壘,包括皇宮和軍事要塞,目前可見的斷垣殘壁,依稀可指認出堡壘所在,
一旁還有考古學家製作的復原小模型,顯示出由圓形守望塔環繞的圓形建築。

山腳邊的下堡則多為辦公廳房、宴客廳,為首府的行政中心,根據考古學家開挖成果,
還發現了貯水池、坑道及有利於襲擊的藏身間隙,展現出城堡設計者的巧思,遊客可進入坑道參觀。
據說希律王陵寢也在希律堡,但正確位置仍待考古界挖掘與考證。



◆航班:可從台灣先至香港,在香港搭乘以色列航空飛抵特拉維夫,再搭車前往伯利恆。

◆時差:慢台灣5小時。

◆簽證:免簽證。

◆匯率:1以色列幣約換新台幣8.6元。(伯利恆使用以色列幣)




●2014/06/04 自由時報

標籤:
瀏覽次數:254    人氣指數:9094    累積鼓勵:442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愛是承諾,愛是責任/Jack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磨刀/凸凹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