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88113
 千里~一曲郎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淚羽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和合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自我學習~閱讀收藏
作者: 千里~一曲郎 日期: 2012.05.13  天氣:  心情:




<轉貼 >自 人子  文章
詹姆斯.巴哈(James Marcus Bach)著
洪蘭 譯

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勇敢、熱情、大無畏!

所謂加勒比海盜學者(buccaneer-scholar)就是:
他的學習熱忱是任何學校或權威沒有辦法壓抑、控制或桎梏的,
他的心智在宇宙中漫遊,找到他自己的聲音和定位。
誰是加勒比海盜?
最早的buccaneer是加勒比海來自法國和英國的獵人和農夫,他們在一六二五年定居在聖啟斯島(St. Kitts),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他們醃肉的方式──boucanning。你可能會認為用處理食物方式命名的人,應該過著很風趣的生活。但是事實上,最初的生活是很平淡的,直到一六二九年他們差點被西班牙探險隊全部殺光,這些人才奮起,撰寫他們全新的歷史。
在遭受西班牙探險隊的攻擊之後,這些法國人、英國人逃到希斯潘諾拉島(Hispaniola)和托土加島(Tortuga)去,他們心想何必打獵、種田、每天燻肉,乾脆專門幹搶劫西班牙船隻和西班牙村落的行當,以此為生好了。所以他們開始在加勒比海島嶼之間巡航,甚至到南美洲的北部海岸,叫做西班牙大陸美洲(Spanish Main)的地方,以打家劫舍為生。
十七世紀的加勒比海盜對新世界的塑造是個很重要的力量,他們獨立自主、不依賴任何人的精神,以及他們對歐洲強權國家的影響鼓勵了我,下面是你所需要知道的加勒比海盜事實:
˙他們是有技術、自給自足的社團,他們不受任何政府管轄,他們是自由人,在蠻荒地打造他們的財富。他們住在最原始的蠻荒西部(The Wild West)──西印度群島。
˙他們是跨國籍、跨人種的團體:包括英國人、法國人、葡萄牙人、巴斯克人(Basque;譯注:住在法國和西班牙交界庇里牛斯山中的巴斯克人,從基因和語言上來看,他們才是真正的歐洲人。因為他們是克羅馬儂人的後代)、荷蘭人、西印度群島人和非洲人。
˙他們幾乎都不是在新大陸出生的,他們來自各地,因為受到自由、財富和冒險犯難的吸引而聚在一起。他們被歐洲教會那種虛情假意,表面上光滑無瑕、骨子裡骯髒污穢的文明逐出,他們選擇做為海盜,而且為這個選擇付出代價。
˙他們是兩棲類,在陸地跟在水上一樣的自在,而且多才多藝。他們會打獵、會耕耘、會造船,還會打海戰。
˙他們的目標是西班牙,而西班牙的財富來自剝削美洲的原住民。十七世紀的加勒比海盜是搶劫者,搶劫其他的搶劫者,這給了他們──至少在他們的心目中──比較高的道德地位,他們是專搶不義之財。
這跟教育有什麼關係?
加勒比海盜是個比喻,描述我們有些人的學習,它給我們這些有著喜歡流浪的心智的人一些安慰和鼓勵,我們的心是沒辦法不流浪、不漂泊旳,有人把它稱為「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但它不是,它比較像無法停止的好奇心(unstoppable curiosity)。
我認為自己是個自由自在的海盜學者,我住在創造性的張力裡,「學者」這個字表示這個人是受學校訓練或是屬於學院的,海盜則引發無止境的自我創造。我屬於沒有學校的學院。
下面是「海盜學者」這個比喻的意思:
˙最原始的加勒比海盜是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海盜學者的船隻就是他們的心智,他們在理念想法的大海中航行。
˙海盜巡航是為了搜括財富,海盜學者的巡航是自我決定課程的方式,海盜學者為搜索知識巡航。
˙海盜用暴力威脅達到他們的目的,海盜學者並沒有身體上的暴力,他們是大無畏、熱情的追求智慧和知識。他們用不敬的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態度追求他們想要的財富。
˙海盜追求的是物資上的財富,如金子、珠寶、銀幣。海盜學者追求的則是知識、技術、大祕密、與其他心智的連接,期望使自己更加強有力;它的價值不比金銀珠寶差,但是不像金銀珠寶那麼麻煩。
海盜與啟蒙
假如沒有新世界,海盜的自由社會是絕對不可能形成或昌盛的。新大陸的發現不但引發了新的學術自由,甚至連保守的歐洲都受到影響。
歷史上這些加勒比海盜興起的時間,與歐洲最偉大的啟蒙大師如笛卡兒(Rene Descartes)、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培根(Francis Bacon)同一時期並非偶然。英國皇家學院(Royal Society)就是這個時期成立的,現代科學所謂的「新哲學」開始取代舊傳統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人們的思想開始解嚴。雖然鬆綁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一個的確是因為新的動物、植物、地理和文化的新知,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送回歐洲,過去對世界和人類的一些假設開始動搖,世界突然變大了,各種分裂瓦解都有可能發生。加勒比海盜及海盜學者是引起分裂的人,他們也最知道如何在崩潰瓦解時繁榮。
今天,網際網路就好像過去的新世界,讓我們每個人可以接觸到更寬廣、更多樣的訊息,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新方式謀生和學習。在這個世代,擁有彈性知識和技術的海盜學者會統領這個新世界。
學術的海盜是自我教育,但是去上學也可以。很多人喜歡學校,我在學校中受過教育,也從學校訓練出來的人身上學習,我會很高興的從任何找得到知識的地方搶奪知識。
我並不想摧毀學校,我想摧毀的是別的迷思:大家都以為學校是得到教育唯一的途徑,而好學生是一些坐在那裡被動接受學校給他教育的人。
同樣的道理也可引申到企業界。在現代的職場中,創新的想法是關鍵,我們不能依賴從上而下的教育。成功的經理人不是把他的屬下當做沒有智慧、只會按照既定程序工作的機器人,一個好的經理人是要造就一個環境,使最低層的工作人員也能發展出新的點子,給這個企業帶來一些新的活力。當然經理人必須提供教導、輔導和方向,但是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就像強有力的社會,必須找出方法鼓勵和約束每個人的創意潛能,不論他的位階。傳統的學校在這一點上是失敗的。
發現我的熱情,克服我的恐懼
十四歲時,我父親買給我一部Apple II 的電腦,有48K 位元記憶儲存量,即是393,216 個0或1,看起來真的很強,每一秒可以做一百萬個動作。
一個中樂透的人常看見他自己泡在鈔票中,我也看到我自己泡在電腦的二進位(bits)和赫茲(hertz)中。
父親在給我電腦之前,先給我電腦操作手冊。我到現在還記得那本手冊的味道,以及漂亮的蘋果標誌。我覺得自己好像《綠野仙蹤》裡的桃樂絲(Dorothy)進入彩色的奧茲國(Oz),我瘋狂的咀嚼吞食這本手冊。它跟我做學校的功課完全不同,做學校功課時,句子一進入我的大腦就消失了,電腦手冊的訊息卻像煙火一樣從心智中蹦出,我讀它,了解它,看到它的用途和潛力。
幾天以後,我弟弟約翰注意到車庫中有個紙箱子,上面有著蘋果電腦公司的標誌。有人送貨來了卻沒有告訴我。我們抱起紙衝進屋子(小心,小心,小心!),馬上把它拆開。
裡面真是太棒了,超現代、棕色的塑膠外殼,看起來有智慧的黑白顯示螢幕,鍵盤,每一個鍵都有它自己的功能,你可以想像,每一個鍵都可以送出它獨特的訊號到電腦的大腦,我也透過鍵盤將我的思想和希望傳給電腦。它還有一個圖形輸入板,附有一枝電子筆,一個盒子叫做「磁碟機」連到電腦上,它是做什麼用的?你如何操作它?這個扁扁的正方形物品是要裝在裡面的嗎?趕快查一下手冊!但是現在沒有時間,把電線和插頭配對一下,相符的就一定是插到那裡去,把方型的東西(磁碟片嗎?)放進磁碟機,不行,放不進去,一定弄反了,好了,現在可以了。
把插頭插上,開關打開,它應該很大聲的嗎?
電腦有在跑嗎?
試試看,按任何鍵,轉一下電玩遊戲的控制器,打RUN 進去,打CATALOG,打LIST。
像我這樣的男孩想做自己世界的主人,這正是為什麼我們都喜愛漫畫書、角色扮演遊戲和動作片。電腦就是一個世界,自給自足,難怪幾乎所有的駭客都是男生,侵入別人的電腦、主控世界可以滿足男生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古人送他們的兒子去山洞跟熊角力,今天,我們跟微軟的產品角力。
對我來說,這個需求更是放大了,因為我對我的生命控制力是這麼的小。我跟我生命中所有的大人幾乎都在冷戰(除了我爸,他沒有和我住在一起),我與其他孩子也合不來。這部新電腦對我有催眠、幾乎像打麻藥的效力,它像古柯鹼使我興奮一整夜,像吃了迷幻藥LSD 出現幻覺,像嗎啡一樣把痛苦一掃而光。
瘋狂的學習
我著魔了。
真希望我還保留著當年我寫的電腦程式,我試各種新方法來玩這部電腦。
我的第一個電腦程式是畫一個圍繞著太陽的星球軌道,我先在紙頭上畫出初稿來,一再重寫重畫,同時在我大腦中模擬,發現並修正它的錯誤。我用的電腦語言(請想像電腦有它自己神祕的語言)叫做Applesoft BASIC,它是附在Apple II 的電腦中的。最後當我遵循一條一條的指令把程式打進去時,它真的可以運作,完全不需修改。這是少數我所寫過、能正確執行我要它執行的任務,並在第一次嘗試就成功的程式之一。
除了玩這些星球之外,我還買了一個電腦遊戲叫「冒險」(Adventure)。這個遊戲模擬它在書上描述的世界,遊戲告訴我我在哪裡,剛才發生了什麼事,然後我就打「向北走」,或「去拿劍」。第一次玩這個遊戲時,我的心智因為有太多的可能性而暈眩,遊戲把我放在一棟小屋中的一個小房間中,它描述這個房間,我開始快速打進指令。
一個星期之後,我還在這個小房間之內,走不出去。我試了所有我知道的指令:出去(GO OUT),向南走(GO SOUTH),離開房間(LEAVE ROOM),打開門(OPEN DOOR),把門打破(BREAK DOOR),把牆摧毀(DESTROY WALLS),最後,沒有辦法,我駭客進入遊戲的程式中,重新改寫,使它在北牆中有個洞,然後我重新開機,打「向北走」,才逃了出來。那時我覺得自己很聰明,但是後來發現正確的離開房間的方式是打「EXIT」(出口)後,就覺得自己沒有那麼聰明了。
這種一成不變的狹窄心胸,真是愚笨的電腦程式。到那時候我已發現這部電腦的許多局限了,我的夢想太富野心,而電腦似乎每一天都越來越慢,越來越小。(譯注:學校所堅持的標準答案不是跟電腦一樣的愚笨和冥頑不靈?「記得」的相反詞一定要寫「遺忘」才有分,寫「不記得」就不可以,「打開」一定要寫「關閉」才有分,寫「關上」就不可以,這跟出去一定要打EXIT 有什麼差別呢?)
我希望對電腦有更大的控制權,我希望它更快,我發現有一個方法可以做到。
在蘋果軟體語言之下,還有另外一種語言: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它快多了,而且對電腦的控制也比較好。這種組合語言是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本身所使用的語言,是電腦最深層的思想。
雖然我渴望控制我的電腦世界,卻受限於組合語言,它使我很害怕。因為介紹我認得電腦的那位IBM工程師/天文學家告訴我說組合語言很難,只有最聰明的電腦程式工程師才會用。所以在我的心智中認為,假如我去試這個語言卻沒學會,就表示我太笨不能做一個真正的電腦人。
我爸爸卻沒有害怕,雖然他一生從不曾寫過電腦程式,他似乎認為學習說電腦的母語應該不是件很難的事情,他找到一本書叫《6502組合語言程式設計》(6502 Assembly Language Programming)便寄來給我。這就是我老爸,他有的時候像蝴蝶一樣的輕盈,實際操作的困難在他眼裡從來不當一回事。假如你要做什麼事,直接去做就好了,管什麼實際困難?
改變我一生的實驗
這本書就像情緒的輻射能量一樣:我沒有辦法把它丟掉,因為它是件禮物;我又沒有辦法讀它,因為我害怕它會證明我是個白癡。有六個月之久,它躺在那裡,不曾動過,埋沒在我房間的雜物中。
十四歲那年春天的某日,我正在收拾房間裡的髒衣服,突然在床底下又看到這本書,我感到一絲的罪惡感,因為我尚未讀它,這是一種很熟悉的感覺。然後一件新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影像浮出我的心頭,我看到《6502組合語言程式設計》這本書中的句子就像度過湍流的墊腳石,書上每一個概念都像河中的一塊石頭,一個句子帶領我到另一個句子;要學會電腦語言,我必須從一塊石頭跳到另一塊。假如這個材料太難,那麼這本書的句子、用字或標點符號中一定有片刻是中間的空隙太大,跳不過去的。
假如我很小心的跳,可能會找到一條過河的路。我對自己提出一個實驗:我先慢慢的讀第一章,一次一個句子,仔細研讀每一個圖表,直到完全懂了,我才會跳出第二步。我會仔細研究石頭之間的空隙,或許可以找出一條可通過之路。我認為我無法學會6502電腦程式語言,但是至少我可以找出為什麼我不會。
要翻開這本書的封面很難,我對著它看了好一陣子才下手。我很驚訝的發現爸爸在扉頁上寫著:「快樂學習,詹姆斯!」好像他已經在等待我開始這個實驗了。
我打開第一頁開始讀,很簡單,再往下讀,更簡單了。作者在解釋什麼是電腦,這是幼稚園的程度。兩分鐘之內,我放棄了一句一句讀的想法,開始快速翻看,尋找難的東西,一定有的,不是嗎?
然後我的眼睛看到一個句子,它改變了所有的事情:
指導語通常會阻嚇剛開始嘗試程式的微電腦使用者。把它拆開來看,它的操作只是執行一個簡單的指令,而這通常是很容易跟著做的。本章的目的是把運作拆開,解釋清楚。
           ──利文瑟(Lance Leventhal),《6502組合語言程式設計》
這好像從暴風雪中走出來一樣,也像溫暖心靈的熱可可。我讀了它以後心想:我當然學得會寫組合語言的程式。作者已經看到我的擔心,他說覺得害怕是正常的,而這個害怕會過去。
突然之間,我不再害怕一些小小的不理解了。把難的東西端出來吧!利文瑟。但是其實讀完整本書我都沒有看到難的東西,每一件事都解釋得很清楚,每一點都很容易的帶到另一點去,它還有圖幫忙解釋內容。我用組合語言寫了一個小程式,可以用,我又寫了一個大一點的程式。
我學會了,我跨過了這條河。在這之後不到兩年的工夫,我已經是職業的電腦遊戲設計者,我得到這個工作,因為我懂組合語言。
老爸是對的,它是一個快樂的學習過程。我覺得自己很聰明,當我覺得自己很聰明時,我會投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我就會做得更好。所以當我覺得聰明時,我就變得更聰明了。
這是我最早期的認知理解經驗。我沒有採用強迫的意志力命令自己「坐下來,好好讀書」,我用溫和的方法:
˙我讓我的心智逃開直到它準備好了才回去做。這個訊號是對這本書好奇的一個感覺,是恐懼鬆弛的一個象徵。
˙我把學習歷程當做一個實驗來保護我的自尊。不管這實驗的結果有多糟,我可以告訴自己:它不過是個實驗而已,這給了我一些情緒上的距離。
˙在製造出一個情緒上的距離之後,我能夠去除認知的距離:我將自己帶到課本材料的前面,越近越好。我讀每一個字,說服我自己,在了解每一個字的意思之後才會往前進。我全力投入,我很驚訝的發現,把自己浸淫在書中遠比我所恐懼的快樂得多。從遠處看起來很難的東西,當我停止逃跑時就變得容易了。
˙我留給自己一條逃跑的路,當我有退路時,我就比較敢前進。
˙我寫程式以便馬上應用所學的知識,當我發現程式可以用時,這個滿足感給我新的能量再繼續讀。
──摘自《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第三章、第七章
 
沒有出獵,就沒有收穫。
不行動,絕對不會有幸福。
從任何可以搜尋到知識的地方搶奪知識技術,
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態度追求智慧財富。
快樂成功的祕密在於找到一種你喜歡玩的遊戲,
而不是學習如何贏得一場我們憎恨的比賽。
一個高中中輟生憑什麼教我們如何受教育?──因為他說得有道理。
不讓他「天地一沙鷗」的老子李察.巴哈專美於前,詹姆斯.巴哈這位「江洋一海盜」企圖以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教育很重要,學校卻不重要;學校是暫時的,教育是永久的。
與正統教育體系培育的學者截然不同,加勒比海盜學者的理念是:你可以決定並創造自己的教育,這是終身的學習。把時間和熱情投資在你最感興趣的事情上;發展出最適合自己脾氣、性情和心智韻律的自我教育方法;找到一個看實力和創意比一張薄紙畢業證書重得多的領域;尋求良師益友幫助建立信心、展現想法──作者成功了,你當然也可以。
海盜學者是自由的思想者、熱情的學習者,他的學習熱忱是任何學校或權威沒有辦法壓抑、控制或桎梏的,他的心智在宇宙中漫遊,找到自己的聲音和定位。大膽無畏、勇往直前,自由自在、追求挑戰。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海盜學者,這不是一個排他的俱樂部,它是一種生活的選擇,唯一的基本要求是你要為自己的思想和學習負責。透過永無止境的學習,你可以登上任何揚帆駛過你家門口的機會之船。
海盜式學習法有什麼祕秘密或訣竅嗎?以下是作者熬煮了二十年的「自我教育十一元素」獨門醬料:
1. 著魔般的搜尋
2. 關注真正的問題
3. 對心智運作有認知式理解
4. 用知識吸引知識
5. 實驗使學習生動直接
6. 善用可以花費的時間
7. 透過故事了解事實和意義
8. 鼓勵並珍惜對立的想法
9. 藉助他人的心智教學相長
10. 以字和圖建構思想的家
11. 系統思考可以馴服複雜
今天,拜網際網路之賜,每個人可以接觸到更寬廣、更多樣的訊息,以前所未有的新方式謀生和學習。在這個世代,擁有彈性知識和技術、不斷學習的海盜學者會統領新世界。
起風了!何不帶著你的海盜行頭,揚帆升旗,航向遼闊的海洋──學海無涯,為盜是岸哪!
關於作者:
詹姆斯.巴哈(James Marcus Bach)
只讀到八年級就無法繼續在正式教育體制中學習,但是他卻靠自學成為高科技專業人員──世界級的電腦軟體測試專家。雖有知名作家父親李察.巴哈(Richard Bach,熱賣四十年的《天地一沙鷗》作者)的光環與餘蔭,詹姆斯的成長之路卻走得無比艱辛。他像無數的年輕人一樣,在學校中備受挫折,14歲時離家,16歲中輟,一度認為自己是懶惰、沒有目標的遊民,幸好詹姆斯沒有因此中斷教育,他找到了學校以外的管道,也更確定自己的興趣,20歲時已經是蘋果電腦品質控管部門中最年輕的技術經理。曾經應邀到拉斯阿拉摩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維摩國家實驗室講學,也曾對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火箭和核子科學家講授批判性思考和軟體測試課程。目前他已經成為制度外終身學習的成功典範與代表人物,鼓吹靠著數位科技的幫助,未來其他人也將越來越容易做到。在網路社群中極具人氣,以部落格(http://www.satisfice.com/blog/)與軟體測試同好交流,也時常在國際間演講旅行。

★《天下雜誌》428期,洪蘭率先引介《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觀念:

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是學校教育的通病。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找出任何兩件事的關係就是創意的來源。……〔閱讀全文〕
成功的教育來自自我學習/洪蘭
這是一本表面上看起來離經叛道,但是讀起來卻很有道理的書。如果我父親還在,可能會不准我翻譯它,因為它說學校不是得到教育唯一的途徑,好學生也不是坐在那裡被動接受學校給他教育的人,分數更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我非常同意這個說法,分數真的不重要,它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還不是惟一的方式,更不是很好的方式。
事實上,父母只要想一想就明白,分數是跟考題有關,跟孩子真正懂多少不見得有高相關,不然為什麼有這麼多拿高分者,離開課本什麼都不會呢?尤其,平日的分數不重要,只有基本學力測驗那一天的分數才重要,既然不重要,又何必天天斤斤計較少了幾分呢?
本書的作者詹姆斯.巴哈說得好:教育不是一堆事實的總和,不是背多分,更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教條,它是從你所學的東西中脫穎而出的「你」。教育使你跟以前不一樣,變得有氣質、有涵養,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是更少。現在是科際整合的時代,在任何領域玩出名堂都會有飯吃,孩子反正是用長處跟別人競爭,所以不需要每天提醒他短處有多少。當他的長處發展出來時,自然會把短處帶上來,父母真的不必太操心,應該讓他們邊做邊學,從做中成長。
教育絕對不是一張文憑,它是自我學習。因為我覺得作者說得很有道理,所以希望把這個新的想法介紹給國人,看能不能改變一些父母老師的觀念。
王爾德(Oscar Wilde)說:「教育是件好事,但是值得學習的東西常常是沒有辦法教的。(Education is an admirable things but from time to time, that nothing that is worth knowing can be taught.)」馬克吐溫(Mark Twain)也說:「我不會讓學校阻擾我的教育。(I will never let school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為什麼這些名人這麼反對教育?因為現行的教育制度真的很有讓人垢病的地方,它僵化、死板,不是因材施教,最糟的是它並不能變化你的氣質。馬克吐溫形容「花椰菜是受了教育的包心菜」,本質還是包心菜,經過包裝而已。所以本書的作者一開場就告訴我們:「教育很重要,學校卻不重要,你不需要學校,但是你需要教育。」
他告訴學生學校是暫時的,教育是永久的,你不能因為不喜歡學校而放棄學習,如果你希望有個成功的人生,你必須找出你最有興趣的東西,全力投入,不要等別人來教你,你對那個領域的熱情會自動吸引老師過來。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肯學,生活周遭都是可學的東西。不必擔心文憑或學位,只要你是最強的,沒有人會忽略你。我非常贊同他的話,但我也相信他的這些話會使一些道貌岸然的老夫子跳起來。
這位作者究竟是誰呢?敢這麼大膽的公然反對學校?連袁枚都說「七齡上學解吟哦」,他卻敢挑戰這個制度?
作者詹姆斯.巴哈的父親很顯赫,是寫小學課本教材《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的李察.巴哈(Richard Bach)。雖然書中詹姆斯一直提到父親對他的鼓勵與支持,但是可以看出詹姆斯童年非常不快樂,他的父母早早離異,甚至十四歲就因為與繼父不合,被母親趕出家門獨自住旅館。這也是他在父親送他一台蘋果電腦以後,廢寢忘食,全力投入的原因:外界並沒有什麼吸引他的地方,而剛剛出來的個人電腦卻是一個魅力無窮的世界。一方面電腦吸引他,另一方面學校教學無趣,所以他最後中輟,去追求自己的興趣,二十歲進蘋果電腦公司,二十四歲做到軟體測試部的經理。
這本書值得看的地方在詹姆斯如何教育他自己,使他在眾多的求職人中脫穎而出。一個人能在沒有任何文憑與學位之下,進入蘋果電腦公司,並在矽谷打出他的名號,是有兩把刷子的。他告訴讀者學習的十一個要素我們不是不知道,只是我們從來不敢公然在白天去做白日夢、公然拖延作業的期限、公然犯錯……。其實不讓孩子犯錯是不對的,不敢犯錯就不會有創造力,一件事不試怎麼知道行不通呢?
勇於嘗試是詹姆斯跟別人最不同的地方,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敢接案子,因為他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有學習的能力,不懂,去學就懂了!這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有人請他鑑定軟體有無侵害著作權,他並不懂侵權,但是放下電話,立刻動手找資料,把自己教育成那方面的專家,最後打贏這場官司。我們要的就是這樣的學生,中華民國要的也是這樣的人才。犯過有什麼關係,知道必改就好,顏習齋說:「惡人之心無過,常人之心知過,賢人之心改過,聖人之心寡過。」《易經》有云:「無咎者,善補過也。」只有讓孩子去犯錯,他才會對自己有信心,知道下次就會做了,才會培養出樂觀上進的孩子。
行動不一定帶來幸福,但是不行動絕對不會有幸福。作者會成功因為他是行動派,遇到問題立刻動手找答案,劍及履及。書中舉了很多例子,鼓勵孩子做白日夢,再動手把夢想實現出來。人做不到他沒有想過的事情,人無法創造未出現在他腦海中的東西。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但是目前的教育不允許孩子有想像力,學校的課程把他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死死的,大腦塞得滿滿的,當孩子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如何有時間去做夢來發揮他的想像力?人要成功必須是樂觀者,在無光處看到光,我們的教育制度是悲觀者,把這個不存在的光吹熄。
這本書還有一點我很欣賞,就是他不贊成速讀,他說速讀就好像你去到宴會,快速的與每一個人握手、交換名片,把一加侖的酒灌進喉嚨,再把一盤佳餚倒進你的肚子,然後衝到外面,結束晚宴。你是吃到了、喝到了,但是錯失了人們舉行宴會的目的;你收集了名片、握到了手,但是你等於沒有來過這個晚宴。這段話深得我心!作者請了大學教授來教他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的《歷史研究》(Study of History),他以為速讀可以幫他達成目標,結果發現他是錯的。能夠慢慢閱讀是件美妙的事,他從慢讀中得到樂趣和能量,這才是閱讀的真諦。希望這段話能讓逼迫孩子上速讀補習班的父母靜思一下閱讀的目的。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說:「一棵樹要接受更多的光明,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A tree should grow taller, accept more brightness, then its root must be deeper and darker.)」教育是一步一腳印,學校不是必然得到知識的地方,你的心才是。打開你的心,去接受外面無窮的知識,你會像作者一樣,駕著小帆船,勇敢的駛出港口,迎向大海的挑戰。
 
 不要冤枉所謂的壞學生
洪教授可真客氣,遠流出版公司建議要我在她的譯作《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這本書,加一篇外人的序文;她沒反對,因此我也不敢推辭,而成了我很沉重的一件功課。
當我看了書稿之後,也猜到出版社為何建議要我來為這本書寫序。應該是他們從老闆王榮文那裡,略知黃春明這傢伙不但沒讀大學,單單師範學校就讀了三所,最後是連爬帶滾,才在屏東師範畢業,而前兩所台北師範和台南師範都是被退學。在那之前,還被羅東中學和頭城中學退學,隨後離家出走到台北找工作,在延平北路三段的街巷找到一家小電器行落腳,是專門替保安街,跨過重慶北路到寧夏路那一帶巷弄,包括有照無照不下一百五十家的妓女戶修理電風扇;那是一九五三年的事,冷氣機這玩藝兒,當時連聽都沒聽說過哪。
很顯然的,台灣的制式教育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它。出版社大概是認為我和《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的作者詹姆斯.巴哈(James Marcus Bach)兩人的成長、學校生活的遭遇,或是背後的某些原因,還有離開學校之後的自我教育,以及尋找自己的興趣,熱衷投入興趣,乃至於如何培養成一種專長,而這過程遇到什麼樣的貴人等等,好像是有些類似的地方。因而要我來印證本書作者對一個人的成長與教育的特殊看法。
我不敢,也不能說我與詹姆斯.巴哈先生的看法想法英雄所見略同,但是當我看了《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之後,突然覺得我過去造的口業,消除了一大半,不禁拍案叫絕。這種感動,是在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中不曾有過的;書裡面所說的,證明我過去的一些想法和叛逆是對的,造反有理,革命無罪,得到平反的感覺真好。
這怎麼說呢?我過去受邀演講,要是邀請的單位沒事先指定演講內容範圍,我特別呼籲注意小孩子的生活教育,而常以「生活教育與創意」為題演講,內容多在批評目前制式教育的僵化與窄化。其中我最常舉的比喻是說目前的學校教育,就像過去勞力密集的加工廠,老師們就像坐在生產線上輸送帶兩旁的女工,學生就像由輸送帶送出來的電器商品的基座(chassis),什麼都還沒裝上;他們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經過這一條生產線,由沿途的老師拼裝電器零件,並做電流電壓等各種測試,不合規格的剔出線外,符合規格的看它是那一所學校畢業出品,台大的就貼上台大牌,政大的就貼上政大牌。對於這樣的學校制式教育,我一而再、再而三,舉例和拿出各種不同的比喻加以批評,這就是我說的我造了不少口業的地方。
我最告慰的是,這本書也對學校這種制式教育提出批評,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學習是在學校之外。拿目前的台灣來看,有史以來台灣的學校教育,沒有像今天這麼樣的普遍過,大學也是為數最多,多到聯考十八分就可以進大學唸書。這種表象的學校教育普及,到底提升我們整個社會的素養了沒有?其他的更不用說。本書雖然強調自我教育、自我學習,但是當我們的大環境、我們的社會,還是視學校的制式教育為重時,小孩子受到過份的保護,而他們的真正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時空,都被壓縮到學校和學校有關的牢籠裡。原來每個人共同擁有的天與地這個大教室,其中包羅萬象的教材,被攔在學校的外面無法受用。在大自然的環境裡,沒人告訴任何一隻飛禽走獸,說到哪裡就可以找到食物,到哪裡就不會被吃掉。大自然給了動物敏銳的視覺,靈敏的聽覺、嗅覺,還有矯健筋骨,讓牠們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學習,學習得好的,就能得到傳宗接代的機會,沒學好、學不好的,只有被吃掉的機會。當然,人不必那麼原始,但是適度的放寬學習機會和空間是必要的。
我們的整個社會,一直都高估了學校教育,因此也就有了偏頗的價值觀。對一個小孩成長過程中發生的某些學習行為,只從單方面看,這也是本書作者所關注的問題。學習一定是從錯誤開始,經過一錯再錯,N次之後成功了,本來就是這樣,嘗試成功。如果小孩一有錯誤就指責,甚至於懲罰,有時因為只看到大人認為不應該的行為,反而忽略它所帶出其他優質的成份顯露。
例如一個小三的小孩,他在外頭玩瘋便急,就近找到公廁解便,事後發現廁所裡沒紙,自己也沒帶,他在裡頭想了很久,最後只好撕下身上T恤的一邊袖子解決難題。回家之後媽媽見他的T恤少了一邊袖子,盤問之後小孩挨了一頓打,原因是一件好好的衣服怎麼可以破壞掉!小孩一直覺得冤枉,哭得很傷心,再打,這豈不更冤枉。要是這位媽媽能換個角度想,她就會發現她的小孩有多聰明了。孩子遇到困境,他會想,想出解決的辦法,在他的成長有這樣的過程,是多麼可貴。要是這位媽媽還關心到,小孩擦完屁股的袖子是否丟到抽水馬桶了?小孩說沒有,是丟到旁邊的一個垃圾桶裡,媽媽該會有多高興。媽媽如果能再告訴小孩說,要是把另一邊的袖子也拆下來,就不會像剛穿回來,缺一邊袖子的奇怪模樣了。好了,以後隨時都要把衛生紙帶在身上。小孩子笑了,他本來以為會挨一頓罵的。這時媽媽再抱他一下多好,他一輩子都忘不了。
真謝謝詹姆斯.巴哈先生,寫出這麼寶貴的逆向思考,給我們這個泛學校教育的台灣借鏡。更感謝洪蘭教授,要不是她的翻譯,我們的社會不知道在教育方面還要晚幾年才會開通。
 
 期待校園外開出未命名的新花種
我一口氣把這本《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的書讀完,心裡有很多說不出的感觸,因為以台灣社會的唯「試」取向,以及任由文憑主義無限上綱的造「才」趨勢,要想脫離「正常學制」之軌,以自我修練的方式去成就一番大業,不是不可能,但會非常困難(not impossible, but improbable),所以浸蘊在對作者自學成功的無限感動之餘,也不得不敬佩美國社會那種相當能容忍異端,又能欣賞真正英雄不怕出身低的西部開拓精神。閱讀這本自傳式的很多創作案例時,我常常想像作者穿著牛仔褲,游蕩在電腦程式浩瀚原野之中的那種神情。
「不服氣」是加勒比海盜的精神所在,「做做看」是他們的行為準則,「盜亦有道」是他們社會團體的黏著劑,而把「事情完成再說」是他們得以成功的基本要素,不停的「挑戰自我」則是他們的興奮劑,也是一股永不停滯的動力!我不久以前也讀了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最後一本小說的初稿,描繪加勒比海上一場城堡大戰,把上述幾項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我認為這些特質本來就是教育中希望培養下一代學子具備的精神面貌,但我們的制式教育卻不知不覺的在消磨、去除這些特質。作者詹姆斯.巴哈(James Marcus Bach)在這本書中深刻闡述了他的自學經歷,我卻能感受到他對正規制式教育規範的控訴。
其實,作者以他在體制外掙扎學習的個人經驗,所提出來這些對正規教育的不滿之處,也是近幾年來台灣教育界普遍關心的問題!所有的人都知道,現代社會的組成是多元的,而其運作所需要的功能也是很多樣的;大家也都知道,要發揮有效的不同社會功能,就必須要有不同特質的人才。而如果讓這些天性不同的人才,只依循同一個模式去發展,不但無法磨合,挫折感和無助感的積累反倒是必然的結果。很多這樣的小孩因此自暴自棄,成為正規學制中的邊緣人,更有甚者,在正規教育掛帥的學堂上,是老師引以為憾的棄兒,是失敗的「案例」,而他們最常聽到的激勉之詞,就是「在那裡跌倒,就要更努力在同樣的地點爬起來,站得更高!」這是很好的座右銘,卻完全不切實際,就是因為天性不同才跌倒,要在同一地方再做更多無謂的練習,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加勒比海盜的精神就是跳脫框框,學會在那裡跌倒,然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就在「別」的地方站起來吧!社會是教育的大環境,即使在體制外也會有成就的!就像本書的作者一樣。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個更深的感觸。作者一路排斥制式教育的安排,但當他在電腦程式測試管控的領域上,有了不凡的造詣之後,他卻又非常傾心於這些制式學府對他成就的肯定,所以他不只一次描述他被邀請到了某個知名學府,對著一群知名教授做一場個人成就的演講,好像只有回到那個舞台,他才會感到自我實現的尊嚴!這會是自學成功者的宿命嗎?我不是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的研究者,不敢為作者的心態及行為做太多的揣測。
但我認為這本書是很值得關心教育的人士一讀再讀的,包括檢視這些偶爾出現的「學府」情結,都能讓我們更進一步思索與辯證其中所蘊含的意義。智慧必須建立在社會價值上,而創意就是要造就「大同中的不同」以及「不同中的大同」。在高科技的時代裡,往後會出現的生活型態可能是目前看不到的,制式教育只是整個教育中的一個小環節。能解決未知的,除了正規的學制,也必須靠校園外的新天地上,開出更多尚未被命名的新花種!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開在這個新天地上的一朵奇葩異卉,期待藉由他的故事,有更多勇於展現自我的生命開出美麗的花朵,也為人類文明開展出新的境界


標籤:
瀏覽次數:125    人氣指數:3725    累積鼓勵:18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淚羽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和合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