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6111
 澄...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用你喜歡的方式..過生活...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老當..自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清明節的由來...
作者: 澄... 日期: 2018.04.05  天氣:  心情:
清明節的由來,敬供參考...

中國民間故事中,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驪姬之亂而流亡國外,一日乏食,饑饉非常,
隨臣介之推(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喝了,
重耳恢復精神,才發現是介之推自割腿肉,感激萬分。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重賞了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
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邀功,帶著母親悄悄隱居去了。
很多人為介之推打抱不平,晉文公醒悟,親自去請介之推,然而介之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找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之推。
大火燒遍綿山,介之推依然不出,火滅了之後,人們才看見介之推背著老母,
已在一棵老柳樹下燒死了,母子皆亡。

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
「悲哉足下。」
故「足下」成為上級對下級,或者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即源於此。
後來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死於回祿之災,下令將介之推的忌日定為寒食節,
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喫冷食、涼拌食品。
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和寒食節的由來。

傳統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甚近,為了方便,往往連休三天,
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
清明本無太多文化內涵,而寒食、上巳則傳統豐厚,三相結合,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

在古代,清明還不如寒食節(現在已和清明合併為同一日)重要。
寒食節主要節俗為掃墓、踏青、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已備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
掃墓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
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

據說宋代朝廷規定,各地祭墳掃墓,以清明節為主。
掃墓,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而親水、戴柳圈等,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
清明節吸納了此二節慶的儀式,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大節日,
清明節與端午、春節、中秋節並稱為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寒食的習俗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保存於清明節中。
南臺灣部分地方、韓國仍舉行寒食節。
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
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
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
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節附近進行掃墓、祭祖、郊遊的習俗,
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華傳統節日,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之前,
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或107天,寒食節的後一或兩天。
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至半個月左右。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
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
但民間對於掃墓這事,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
甚至是「前半個月、後半個月」等各種說法,
故在這十八至三十日之間均屬掃墓的日子。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民族掃墓節」。

祭祀是表達我們對先祖懷念、感恩、孝順的方式。
但對逝者最好的祭祀,與就是讓生者活得幸福。
或許正是因此,從古而今,清明節不單純是一個掃墓祭祖、寒食賜火的日子,
還有非常豐富內容,包括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盪鞦韆 、放風箏、
斗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植樹等等。

曾皙說:
希望..莫春者,春風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清明是一個男歡女愛的節日。
根據《禮記•月令》記載:
「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認為「仲春之月」是不同部落之間的男男女女談情說愛的季節。
黎族、苗族的「三月三」,也是暮春時節,清明節前後,
是人們謝謝祖先、謝謝生活、在野外談情說愛的節日。

《曆書》: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及谷歌2018.04.05...

標籤:
瀏覽次數:58    人氣指數:458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用你喜歡的方式..過生活...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老當..自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