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05981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作者: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日期: 2012.08.29  天氣:  心情:

蔡禮旭老師主講


這些盜賊因為很感動,就把一些米、一些東西送給他。諸位同修,要不要拿?這些盜賊說,拿這些東西奉養你的母親。要不要拿?這也是要教給孩子判斷力,假如蔡順說:好!我收下了。拿回去,剛放到家裡面,剛坐下來,突然官府裡面的官員來了。一進門一看:張三家的米為什麼在你家?李四家的菜為什麼在你家?這時候人贓俱獲,就百口莫辯。所以要拿任何人的東西,一定要先思考這個東西的來路清不清楚!孔夫子有說道「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個方面要時時能夠觀照、能夠反思。這九思當中就有提到「見得思義」,你要獲得任何一個東西,要先考慮到它的來路是不是符合道義;假如不符合道義,就絕對不能拿,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所以我們在跟孩子講一個故事,裡面穿插著多少道理?第一個「親所好,力為具」,第二個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應該用德行去感化他;第三個道理,「見得思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我們在跟學生講故事,假如不把這些道理開顯,學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覺得這個故事我聽過了;但是假如只是講道理,都沒有講故事,一般的人聽道理聽久了很可能會昏沈,吸收不了。所以我們理跟事要融合在一起,理事圓融來講故事的話,那聽者、學生他的吸收就會很好。所以是親所好,力為具。


早上我們也提到「身有傷,貽親憂」。人生有一個很大的悲痛,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所以我們對身體要好好保養。甚至於是人生都會有些危難出現,諸位同修,您有沒有把握遇到災禍的時候都可以逢凶化吉?有把握的舉手?你們還是繼續保持謙卑的美德。這個很重要,因為假如我們在這個人生過程因為危難而去世,父母是最悲痛的,我們要積功累德,自然就能逢凶化吉。《中庸》裡面有提到「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一個人假如處處行善,自然就能夠「百福駢臻,千祥雲集」,都有這些護法神保佑你。所以古代有很多孝感天地,因為孝行而能夠化解災難的例子非常非常多。在元朝的時候,剛好發生了一個大地震,把一萬零八百個地區統統都震垮了。而當地有個孝子叫李忠,這個震央把所有的房屋都震倒,結果到他們家的時候,突然震央變成兩條,過了他們家以後,震央又合而為一。所有的房屋都倒了,只有他一個家房屋沒倒,確確實實感應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行善要很有信心。


我們早上也提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進諫父母也是為人子的本分。有些朋友他就說道:中國文化說要孝順孝順,那什麼都要順,是不是愚孝?其實當他在講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很可能他連一部經典也沒看過。所以現在很多人批評中國文化,事實上他連經典都沒有完整看完。其實假如有讀過《弟子規》,能不能解決他這個問題?哪有什麼都順,親有過要諫使更。所以這個順是指當父母給我們的提議、給我們的期許是正確的,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當父母提的是不正確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我們要順勢而為去規勸他,不要跟他當面衝突。


早上我們說,勸誡要建立在信任之上,而勸誡也要從幾方面來看看我們是否勸誡得當。第一個要從我們的存心看,第二個要從我們的態度看,第三個要用對方法、用對時機,第四個也要很有耐性。其實這四個態度,在我們《弟子規》這一句教誨裡面統統都顯示出來,所以「親有過,諫使更」是一片孝心,態度是「怡吾色,柔吾聲」。我們勸父母的時候,可不可以像跟孩子講話一樣的態度?那父母一定不可能接受,所以要「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假如勸了以後不聽,我們要不厭其煩,這個「復」就是不厭其煩的耐性,「悅」,悅就是時機、方法,要等什麼時候再規勸?等父母心情比較好的時候再勸。
標籤:
瀏覽次數:24    人氣指數:24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