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身邊關心養殖情況的人似乎愈來愈多的感覺, 從原先一開頭不被各方看好或是不抱太多期望的氛圍下一路辛苦撐到現在, 經過了幾場冬雨的襲擊, 經過了幾度的寒流壟罩, 魚塘裡的蝦蝦依然健壯得很, 並且以穩健的速度長大著, 當然這個時節談不上太好的換肉率或飼料效率等等, 跟夏季的生長速度完全沒法比, 第一批放養的蝦蝦至今...應該也有六~十公分左右的長度了吧?! 按照這進度應該跟先前預估的相差不遠 ------ 真的是春節後才能收成。 最近一直多方面的做功課研究更進一步的蝦蝦養殖技術, 養白蝦看來技術門檻不高, 只要具備養水基本功夫的人都能夠養白蝦, 但如何將白蝦給養好? 如何大批量維持高產? 如何縮短上市時間? 甚至如何降低生產成本? 這些學問就非咱們這種泛泛之輩可以輕易頓悟的了, 於是四處爬文成了每天必做的功課, 網路成了練功房, 從國內搜尋到對岸, 從新聞報導到各個水產試驗所網站, 從部落格到大學院所的研究論文, 所有找得到的全成了亟欲吸收的養分, 綜觀國內當前的養殖環境, 水電飼料萬物齊漲的情況下, 養殖時間短、換肉率高的養殖項目似乎是個風險相對低的選擇, 白蝦的確也是在這早收名單之中, 但若要確保收入的話, 有一些議題是不得不嚴肅思考的 ------ 養殖項目對了, 苗種品質對了, 那麼接著的是如何確保蝦蝦的存活率? 如何提升換肉率? 如何降低電費、飼料成本等等, 這些全都是養蝦人家不得不關心的議題, 否則一個不小心很有可能就蝕了老本, 蝦蝦要比其他任何水生動物還要對水質來得敏感, 雖然至今基本上已能約略抓住控制菌相、藻相的脈絡, 以至於魚塘裡的蝦蝦可以在放養兩三個月以來活得健健康康, 但這始終覺得無法因此而滿足, 光是這陣子天寒地凍的, 使得水色有些不穩, 想說開動抽水機引入一些地下水穩定水質, 結果由於地下水的pH、溫度、鹽度、DO、總氨、亞硝酸等等跟魚塘裡的水質之間有出入, 原先棲息在進水口附近的蝦蝦立刻逃之夭夭, 可見得蝦蝦對水質如此之敏感, 養蝦人更應該跟著蝦蝦多學習其中更多的奧秘, 這才能有確保高產的可能; 大抵上露天養殖蝦蝦是風險最高、變數最多的養殖方式, 雨水中的硫化物、石化汙染物、酸鹼度等等, 全球極端氣候中所帶來四季溫度的劇升劇降, 直到白鷺鷥、水鳥帶著滿是病原菌的雙腳來魚塘邊造訪, 甚至隔壁魚塘老王時不時在堤岸上噴除草劑等等的, 這些都會構成減產甚至大量暴斃的風險, 我想設施化養殖方式將會是未來努力的大方向, 就像是種植溫室蔬菜一樣的道理, 把外界的風、雨、鳥禽動物、汙染源隔絕在外, 進一步把魚塘底下的土壤用地膜隔離掉, 增設水庫和適當的水處理設備將地下水質優化, 這些都能將養殖過程中的不利因素降低, 甚至因此而可望再將放養密度向上提升。 透過設置自動化水質檢驗設備, 定時定點監測魚塘中各角落的水質變化, 並將所有各角落的水車、增氧機與電腦連結, 依據魚塘各角落的溶氧值變化, 由電腦全天候控制自動開閉水車、增氧機, 這樣應該就能合理的降低電費支出; 至於占掉養殖成本六七成的飼料費用, 在參考網路上各位養殖先進的做法後, 自製低成本美味的蝦飼料應該是最佳解決方案, 只不過自製秘方飼料並不簡單, 營養成分中的蛋白質、胺基酸、礦物質、脂質、維生素等等都必須全方位兼顧到, 具體的製作方式還得要多方打探參考各個養殖戶的做法, 像是在屏東的養蝦戶便能就近取得低成本的生鮮雞內臟, 加以煮熟滅菌後摻入蝦飼料內飼餵, 這便是個很不錯的替代方案。 在這寒冬之際想要蝦蝦繼續成長茁壯, 一般最佳的做法通常是採用最高檔的斑節蝦飼料予以投餵, 然而一公斤六十多元的斑節蝦料負擔不可謂不重, 倘若可以摻入自製的祕方飼料達一半比例的話, 那麼飼料成本便能成功降到每公斤三十多元, 如此一來總體的養殖成本就可望降低約三成, 這無形間等同為自己的口袋創造了收入, 但要如何能多方蒐集低成本且新鮮的生料則是另外一項艱鉅的任務...... 總之養殖是門學問更是一項修行, 修習如何與自然界萬物共處而不是一昧的用化學藥物壓制, 無疑的這將會是條漫長的路。 昨兒個頭島妹分享了一首歌, 感覺還不錯聽, 很有味道, 就決定放在這篇日記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