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彩傑作選-雨露

文/謝明錩

許德麗水彩作品〈雨露〉,55x77cm,2012。
這是一幅極其特別的水彩畫,因為它遠看時分明是一朵大而逼真的紅玫瑰,
花瓣上還留著滿滿的水珠而且圓潤欲滴,但近看時卻形銷色解、虛透飄飛,什麼都不是。
我們不由得想要前前後後,一再的觀察比對,仔細瞧瞧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一般人所謂的「好」,往往和「像」沒有什麼兩樣,一幅畫只要能做到逼近眼見的真實,技巧總是高超的,
可是專家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像不像」顯然不是論斷作品好壞的標準。
西方美術承襲自希臘羅馬的觀念,一向以真實為美,理性思維盤踞在他們腦中兩千年,
直到19世紀末,接觸到日本浮世繪後,觀念才開始動搖。
其實,中國繪畫的精髓自古就是寫意的,甚至可以說是抽象的,畫並不等於眼見的真實,
中國人說「意到筆不到」其實意味著「感覺」到了就好,更重要的是筆觸與墨韻之美。
許德麗所畫的這朵玫瑰花,軟綿綿的,彷彿剛從水裡撈上來似的,它失去了堅挺的外形糊成一團,
讓人以為只要輕輕一掐,就能掐下一團紅泥。以東西方繪畫的雙重標準來看,它沒有銳利的輪廓,
沒有分明的點線面結構,也沒有瀟灑蒼勁的筆觸,說乾脆其實也不乾脆,說準確其實也不準確,
可是,它活靈活現的在那兒,逼真而且傳神。
根據許德麗的說法,畫這幅畫之前,她在紙面打上了石膏(Gesso,畫用石膏),接著開始著色,
隨後不滿意又將它洗去,由於石膏的遮蔽作用與顏料的染色作用,畫面留下了一些洗不掉的斑駁。
第二次作畫時,她以渲染技法為主,把明暗呈現出來,等形狀大致底定,再以不織布擦出花瓣的邊緣與水珠。
「意思到了就好」,許德麗說了這句話。
當所有品評標準都無法解釋這幅畫時,這句話就是關鍵。
以當今的繪畫觀念而言,鉅細靡遺的照實刻畫並非什麼好事,
每一個在藝術國度裡跌撞過三十年的畫者最後都會說:「只要感覺到了就好,其它一切都是多餘」。
這幅畫飄飄忽忽的,藍色與紅色互透,底層的水漬滲到了外層,雨露則隱隱約約的點到為止,
但退遠來看,它真的很「像」,甚至讓人感到有些神奇。
技法其實是與時並進的,也許許德麗無意中創造了一種擦擦洗洗的新技巧,
它完全不符合水彩畫「快、狠、準」的傳統要求,但它的結果卻讓人心頭一震、眼光一亮。
「把可以敘述的形象賦予不能言說的感覺就是藝術」,以這句話來形容許德麗的這朵玫瑰,還滿貼切的。
●2014/07/09 聯合報
曼陀羅花釀造 茉莉香花釀造
澄淨輕柔釀造 甘美安和釀造
以最純粹 最無欲 最簡單 釀造
--香水海(Asian Sea)--
背景音樂/Asian Sea - 黃永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