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菩薩一定要修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怎樣把布施做到究竟圓滿?這是菩薩重要的一個課題。上面跟諸位所說的,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瑣碎的這些事情,我們明瞭才知道,真的是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時時處處無不是在修布施。修布施,自己不曉得,這不曉得就沒修了,修了也等於沒修。知道了,真正統統在修布施,但是這不圓滿、不究竟。究竟圓滿的布施是放下、是捨、是幫助他人。我們應當把什麼放下?這「放下」就是「捨」,「捨」後面有個字,後面是「得」,「捨得」,小捨就小得,大捨就大得,不捨就不得,你想想看,這個東西多麼重要。
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捨」是什麼?再問問,你有沒有煩惱?有。為什麼不把煩惱布施掉?這個重要。你有沒有憂慮?你有沒有牽掛?你有沒有生死?有沒有輪迴?把這個東西全部都布施掉了,你就得大圓滿、得大自在了,這才是究竟的布施度,也就是布施波羅蜜。所以從身外之物練習,練習慢慢的捨,捨到最後,一切都能捨,最後連煩惱、生死都捨掉了,才能夠恢復到自性的清淨光明。
第二是「持戒度」,六度裡面第二個。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法則,小事有小的方法,大事有大的方法,一定要循著法則,這樣才能夠做得很圓滿,才能夠做得很快速。所以這個地方的「持戒」,並不是指五戒、十戒(這是根本戒),此地六度裡面的持戒,是講我們平常守法,是這個意思。家庭裡面,家庭有家庭的規矩,父子、夫婦、兄弟,這是倫常,決定不能夠顛倒。一顛倒,這家就亂了,父不父,子不子,就亂了。他有長幼,有自然的一種秩序。家庭,從早晨起來應該做些什麼事情,甚至於我們講燒飯,燒飯也有一個順序,你總是先洗米,然後再下鍋,溫度要調得很好,你不按照這個法則,你飯也煮不好、也煮不熟。炒個菜,這個菜下鍋也有先後,統統是方法。無論學什麼,都有一個方法,一定要遵守方法。
學佛,佛的方法更是精嚴。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要想在佛法上成就,必須要遵守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次第。次第,前面在四弘誓願跟大家講得很清楚,先從發心,先發大心,大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的這一個願心,然後斷煩惱、斷習氣,再學法門,最後是圓成佛道。成了佛道,這才有能力廣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第一願才能夠實行、才能夠實現,否則的話,那一願叫空願,光是說,說了做不到的。必須成了佛道,才能普度眾生。也許有人要問:作菩薩怎麼不行?菩薩雖然度眾生,菩薩不能度比他更大的菩薩,縱然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不能度同樣的等覺菩薩,成了佛的時候,連等覺菩薩也都在度化之內了。所以一定要成佛道,才能夠度九法界一切眾生,要真有這個願。有這個願,慈悲的力量就發出來了,就能夠精進不懈。
現在人雖然是天天念四弘誓願,心沒有發出來,為什麼?他還有是非心,還有人我心,還有好惡心。這個人我跟他很好,我度他,那個人我討厭他,我才不度他,「眾生無邊誓願度」底下還要加註解,「某些人我不度」,這不像話。所以願不是真願,不是圓滿的願。圓滿的願心一發就是菩薩,所以你看《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叫初發心菩薩,叫「發心住」,那個心一發,就不得了,就不可思議,不是六道凡夫的心量。所以一定要真正發心,這叫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