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女性乳癌僅次於子宮頸癌, 佔女性罹患癌症的第二位。 目前乳癌成因仍不清楚, 目前無法採取有效預防措施, 唯有早期診斷及有效治療方為上策。 婦女自行摸到乳房腫塊後,常常拖延相當時日才就醫,導致療效不佳。事實上,早期發現的乳癌,如第一期,80%的病人可存活超過十年以上。 乳癌的診斷主要靠女性的警覺心及自我檢查, 定期的自我檢查乳房,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什麼人容易得乳癌
五十歲以上婦女
家族罹患乳癌病史
乳房受到射線照射
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
大於卅歲生頭胎者
一側乳癌, 另一側乳房得病率較高
有上皮性增生或異型之良性乳房疾病者
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
胸部大量放射線照射
飲食偏向高脂肪食物者
乳癌症狀
無痛性乳房腫塊
乳頭異樣分泌物. 尤其是帶血分泌物
乳頭凹陷
乳房局部凹陷或突出, 外型改變
乳房皮膚有紅腫, 潰爛或呈橘皮樣變化
腋下淋巴腺腫大
擴散途徑
乳癌的分期 臨床為了了解乳癌侵犯程度, 決定治療方法並知道病人預後, 以腫瘤大小, 腋下淋巴腺及其它器官是否有轉移來分期:
1. 腫瘤小於二公分, 且無淋巴腺轉移。
2. 腫瘤在二至五公分, 可有或無腋下淋巴腺轉移。
3. 腫瘤大於五公分, 皮膚可能有紅腫, 潰爛或呈橘皮樣變化, 多數有淋
巴腺轉移。
4. 轉移遠處器官如骨骼、肝臟、肺臟等轉移。
乳癌診斷
每位婦女應自我檢查乳房。乳房自我檢查發現的腫塊多屬良性,對早期乳癌的發現幫助可能有限,因此仍需由醫師定期檢查及安排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偵測出觸診無法發現的零期或第一期乳癌,才能降低死亡率。有經驗的外科醫師做病理學檢查時就有自信可知道腫瘤是良性或是惡性的,進而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或取腫瘤組織進行切片檢查來證實診斷。 屬於高危險群或不確定的病灶的病人,應於三十五歲起接受醫師檢查,必要時安排超音波檢查,四十歲做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而後以超音波及X光攝影交替檢查,五十歲後篩檢則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 超音波檢查無放射線疑慮,小於三十五歲或較年輕的婦女,可考慮先做超音波檢查。乳房超音波與乳房X光攝影在乳房腫塊的檢查,兩者可相輔相成,實為互補
胃癌
胃癌的形成原因, 至今仍不十分明瞭, 可能與飲食的習慣與內容有關, 據統計嗜吃鹽醃漬物、煎炸、炙烤,煙燻和高香料食品之人群, 胃癌的發生率較高, 經動物實驗證實, 食物內的硝酸鹽(nitrate), 經腸胃內的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nitrite), 再形成亞硝酸胺(nitrosamine), 亞硝酸胺可能為致癌物, 可引起胃癌。 另外下列幾項因素可能與胃癌的形成有關:
遺傳: 家族內有人患胃癌, 則得胃癌的機會比一般
人多,另外A型的的人較其他它血型的人, 得胃癌的會多1/5。
萎縮性胃炎: 胃酸分泌過低, 得胃癌的機會增加。
胃腺性息肉(大於2公分以上), 30-40%會有惡性變化。
曾經胃切除手術, 較一般人患胃癌的比率為12比1,
此種殘餘胃癌的發生時間,約為前次手術後的15-30年。
惡性貧血: 發生胃癌的比率較一般人為高。
吸菸及環境:吸菸可能也會增加得胃癌的危險性,
在工 作場所接觸到燻煙和灰塵的人有比較高的機會得到胃癌。
胃的功能
當食物進入胃後,胃開始肌肉的運動,使得食物能被搗碎攪拌。同時,胃壁上的腺體開始分泌胃液幫助消化食物,大約2,3個小時後,食物變成液體狀然後移動到小腸,在小腸內繼續消化的過程。
膀胱癌的症狀
膀胱癌有時在一開始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會與泌尿系統感染症狀相似,所以會在數年後才發現是膀胱癌是有可能的。90%的患者會有無痛性血尿的現象,隨著出血量多寡不同,尿的顏色會呈現紅褐色的變化。排尿時會感到疼痛、頻尿或常感到尿急,則是另一需要提高警覺的警訊。25%的病人會頻尿、急尿、容易局部發炎腫痛,有時會兩腳腫痛等現象。
胃癌的種類
胃癌約佔胃內腫瘤的95%以上, 其中95%以上是由胃黏膜上皮細胞形成之胃腺癌, 依癌細胞侵犯深度又可分為早期性胃癌及進行性胃癌。
所謂早期性胃癌指細胞僅侵犯黏膜層及黏膜下層,而不 論有無淋巴腺的轉移,其中又可分為: I. 隆起型、II. 表面型、III. 凹陷型等三種,進行性胃癌又可分為四型: I.隆起型
II.潰瘍型 III.潰瘍浸潤型 IV.瀰漫性浸潤型。
早期性胃癌與進行性胃癌在治療後有顯著的差別, 以五年存活率來看, 在早期性胃癌可高達90%以上, 而進行性胃癌則約不到15%。 胃癌發生的位置,有10-12%的病例位於胃賁門處, 其轉移多由附近的淋巴腺開始, 而有時會侵犯附近的器官如肝、胰等, 病灶會侵犯食道, 遠端者可侵入十二指腸, 亦可轉移至遠處器官, 如肝、肺、腦及骨骼。
臨床症狀
胃癌是由胃的黏膜細胞不正常的繁殖與增生所形的。起初只是胃壁稍為增厚,該處黏膜功能雖然消失,但相對整個胃而言,很難產生警訊。因此,早期胃癌病人沒有特異性的症狀,胃癌在初期沒有顯著的自覺症狀與特異性, 極易被忽略掉, 其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即是消化不良, 肚子不大舒服或是上腹疼痛, 輕微的噁心、反胃、 胃灼熱感、腹脹、打嗝、胃口不好、全身倦怠或者是下痢等, 通常症狀若持續兩星期以上就應該請教醫師, 作進一步的檢查。 大多數病人到醫院求診時, 多半在腹部摸到腫塊, 或因胃口較差、體重下降, 或甚至到了因胃幽門阻塞吃下東西就吐時, 才找醫師作檢查。 這時癌細胞多半己深入胃部肌肉層, 甚至轉移到其它器官, 病情已十分嚴重了。又因胃癌生長的部位不同, 它所呈現的症狀也不一致:
多數胃癌的症狀與胃潰瘍相似。良性的胃潰瘍本身不是胃癌, 若胃潰瘍經過內科藥物治療四週以上仍無進步,應考慮其即是惡性胃癌, 就應該請教醫師,作進一步檢查。腫瘤長在胃的入口處賁門, 在進食食物時, 會造成吞嚥難的現象。若生長在胃的出口處幽門,會出現的症是上腹部飽脹或不適的感覺。
黃疸、臨床上,醫師檢查病人時, 如發現貧血、糞便檢查呈潛血反應, 若在觸診時發現腹部腫塊、腹水、頸部淋巴腺腫大或直腸周圍有結節狀硬塊,均表示是胃癌晚期轉移的現象, 少數胃癌患者會有皮膚肌炎,黑色棘皮病、神經肌肉病變、或低血糖症等。
肺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最近二十年來全世界的癌症死亡率正快速上升,其中以肺癌的死亡率增加最快。對於肺癌發生的真正原因, 目前尚末完全明瞭, 但對導致肺癌之危險因素; 如外來因素(抽煙、空氣污染)及遺傳因子已有相當的了解。
肺臟的功能
吸進氧氣以維持細胞的生存及正常的功能,並且將細胞代謝後的二氧化碳廢氣排出體外;呼吸道的粘膜纖毛同時也能防堵空氣中的污染粒子,以及無數的細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進入人體。
肺癌的成因及細胞種類
肺癌的成因可能不是單一因素,而是多因素造成的:如抽菸、二手菸、家族史、曝露於環境中的致癌物質。在男性中,抽菸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成因,90%的肺癌是因抽菸而引起的。在女性中,80%的肺癌是因抽菸而引起的,男、女性平均是87%。 不抽菸,卻長期吸入〝二手菸〞的人也同樣會遭受傷害,根據統計死於肺癌的約有4%的男性以及22%的女性,其肺癌主因乃係與吸入二手菸有關。抽菸者的妻子死於肺癌的機率為非抽菸者妻子的兩倍至三倍之間。而吸入二手菸者其肺癌罹患率要比沒吸入二手菸的人高出30%。 外界環境致肺癌因素,如空氣污染,吸入石綿、鎘、砷、放射性氡氣等,也都可能導致肺癌。中國食物喜歡油炸、燒、煎所產生的空氣污染, 可能與肺癌發生有關。另一空氣污染是所使用燃料所產生室內空氣污染有關。
肺癌的形成
肺癌形成的過程中, 最早由致癌因子引發基因傷害後到衍成癌細胞時間相當漫長。由一個癌細胞衍生到一個癌細胞群所需時間亦相當漫長, 但是一旦繁衍成一個癌細胞群則擴散速度就非常快, 治療效果非常不好, 所以預防肺癌的方法, 只有在預防其形成上努力-減少空氣污染、禁煙、減少其他環境污染。
肺癌的細胞種類
肺癌的細胞種類 肺癌通常分成兩大類型: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 1.小細胞肺癌:多發生於男性,且與抽菸息息相關,佔全部肺癌的12%到25%。小細胞肺癌生長得很快,且容易很快的擴散到其它器官。 2.非小細胞肺癌:比小細胞肺癌常見,佔全部肺癌的75%到88%。非小細胞肺癌的生長較慢,其擴散轉移的發生也較慢。根據腫瘤細胞的型態可分成三種: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 肺癌通常會很快的擴散到肺門、縱膈腔的淋巴結或胸腔附近的其它組織,也容易很快的擴散轉移到身體的其它器官,例如腦部、肝臟或骨頭、骨髓等。
肺癌的症狀
肺癌的症狀 通常肺癌的初期不會有症狀,通常很多肺癌是因腫瘤引起症狀後才被發現的。 1.咳嗽:咳嗽是肺癌最常見的症狀,通常是由於長在支氣管內的腫瘤,阻塞空氣的進出或刺激支氣管壁而造成。 2.喀血:喀血是肺癌常見的症狀,由於腫瘤侵入支氣管黏膜的血管,會發生喀血的情形。 3.呼吸困難:當癌瘤阻塞支氣管時,導致肺萎陷,減少了肺活量,造成胸悶、呼吸困難的情形。 4.肋膜積水:若腫瘤擴展到肋膜,不僅會引起胸痛,也會出現惡性肋膜積水,導致呼吸困難。 5.聲音嘶啞:若腫瘤壓迫到喉頭的迴返神經時則可能會造成聲帶麻痺,導致聲音嘶啞。 6.吞嚥困難:若腫瘤擴散轉移到食道旁的淋巴結,而壓迫到食道則會造成吞嚥困難。 7.上腔靜脈症候群:若癌腫瘤壓迫到上腔靜脈,會使上半身的靜脈血液返回心臟受阻,造成病人臉部和頸部的腫脹,嚴重者尚可導致呼吸困難、腦壓增高、意識不清…等。 8.疼痛及無力感:若腫瘤位於肺尖壓迫到臂神經叢,會引起肩膀、手臂或手的疼痛及無力感。 9. 頭痛、嘔吐、視覺障礙:若腫瘤轉移到腦部,會造成顱內壓增高,可能會產生頭痛、嘔吐、視覺障礙等症狀。 10.骨頭疼痛: 若腫瘤轉移到骨頭,則會引起骨頭疼痛或病理性骨折。
血癌血癌(Leukemia)就是俗稱的「白血病」。佔台灣癌症的第八位,小兒血癌更為小兒癌病之第一位,發病的人數更有逐年增加之勢。國內外均是如此。白血病的死亡人數佔全部癌症死亡人數的2.61%;死亡率的排名男性為第八位, 女性為第十位。 白血病的成因是多重的,包括:基因突變、放射線污染的環境(如核爆)、病毒感染(如日本的HTLV-I病毒)、化學物品的刺激,以及病人體質因素(癌基因的表現型)等。白血病又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其成因及臨床表現皆不相同
血球的功能
血液含量約佔正常人體的體重的7-10%,即成人大約有5公升左右的血液。血液55%的血漿和45%的血球所組成。血球又可分為: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血液對人體的功能包括有:
運送氧氣、養份及荷爾蒙
消滅病原體
止血作用
維持人體體內酸鹼平衡
調整體溫
造血就是骨髓內形成血球的過程,人體內血球細胞的始祖是骨髓內的幹細胞,幹細胞在骨髓內經過連續的分裂和成熟分化過程後,形成成熟的血球,循環於全身血管中。
血癌的分類
白血病依臨床病程的進展速度和癌細胞的成熟度可分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其次,再依細胞的來源及型態特徵,可細分為急性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成年人,約有80%的病人超過25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再細分類為M1到M7型;M1型是「急性未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M2是「急性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M3是「急性多顆粒前骨髓細胞性白血病」;M4是「急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M5是「急性單核球性白血病」;M6是「急性紅血球性白血病」;M7是「急性巨核細胞性白血病」。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年齡層20歲~45歲的成年人。與費城染色體的異常有關,可再分為幼年型及成年型。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好發於兒童,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又可再分為L1、L2、L3型。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好發50歲以上的老年人。淋巴球可分為B細胞及T細胞,故可再分為慢性B淋巴球性白血病以及慢性T淋巴球性白血病。
血癌的病因
白血病的成因複雜,目前可能的致病原因及看法包括:
放射線:正常人罹患血癌的機率約在兩萬五千分之一左右,但在原子彈爆炸圈的倖存居民,罹患白血病的機率竟然高達六十分之一。另外懷孕婦女的腹部X光照射,出生的小孩罹患白血病的機率也較高。
化學藥劑:長期的接觸有機苯的工人,或曾接受過含氫化合物(Alkylating agents)化學治療的病人。
遺傳及基因突變: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候群(Down's)、布倫氏症候群(Bloom's)等先天疾病可能會誘導白血病的發生。如家族中罹患急性白血病,則罹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免疫能力:自體免疫能力的缺陷可能與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有關。
病毒感染: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病毒感染與成年型T細胞白血病有關。
鼻咽癌
鼻咽癌在歐美國家極為罕見,僅佔所有惡性腫瘤的0.3%左右。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中國東南沿海之兩廣、福建、臺灣及香港、新加坡等地之中國人罹患率相當高,即使是移民到歐美之後代亦是。因此有人稱鼻咽癌為『中國癌』,一點也不為過。
台灣一年有一千多個病人, 依衛生署統計,它是台灣地區癌症第七大殺手,其中男性佔約四分之三。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四十歲為高峰。 鼻咽癌發生的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20倍。其次是環境因子、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然而,常有病人是不抽菸、不喝酒。為什麼有的人會得鼻咽癌而有的人不會?目前仍不清楚。
鼻咽的位置
鼻咽乃一位於鼻腔最後端之小空腔,其上為蝶竇,其下為口咽部,後方為第一頸椎咽部位於鼻腔後方,它的兩側就是耳咽管的咽部開口(即連接耳部與咽部的管道),鼻咽腔是耳、鼻、咽喉相連的唯一通道。正常鼻咽所佔的空間有限,最寬處約略僅只有3.5公分;若於此處發生之癌,我們稱為鼻咽癌。
鼻咽癌的可能成因
幾個可能因素與鼻咽癌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關連:
種族:鼻咽癌幾乎是南方華人的專利。中國東南沿海一代的居民,發生鼻咽癌的機率最高,即使這些南方華人移民海外後,其第二代得到鼻咽癌的比率也比當地人高。
遺傳:研究報告指出:鼻咽癌病人的一等親屬,得到鼻咽癌的機會是普通健康人的20倍。
環境:探討種種致癌因素中,實驗室的研究顯示:廣東鹹魚的製作過程中因未掏出內臟,以致容易衍生揮發性的亞硝酸鹽化合物,此化合物被認為是一種強力的致癌原因。
Epstein-Barr(簡稱EB)濾過性病毒: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中都發現鼻咽癌病人的血清中對EB病毒的抗體均比正常人高。但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高,並不是有絕對性的意義,需要病人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鼻咽癌的症狀
頸部淋巴腺腫大:這是最早及最常出現的症狀,通常不痛。
頭頸部疼痛:病人表現單側頭痛。原因不清楚的頭痛,應考慮鼻咽癌的可能。
口鼻出血:痰中有血及反覆性的流鼻血。
鼻咽症狀:鼻塞、鼻咽或膿性鼻漏也常見,因此會被誤為鼻竇炎。
耳部症狀:聽力障礙、耳鳴及耳阻塞感。
腦神經症狀:鼻咽癌物侵入顱內造成顱神經麻痺,產生眼球內斜、複視(即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側臉麻木等症狀。
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性。因此大多數病人找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唯一的辦法是大家提高警覺,有上述的症狀發生者,應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膀胱癌
膀胱癌每年均有增加的趨勢,男女之比約為 2.5倍。男性發生率的排名為第七位,死亡率為第十二位。女性發生率則為第十三位,而死亡率為第十四位。佔生殖泌尿器病人的56.6%,這個腫瘤與經濟發展的成長成正比,並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膀胱的功能
膀胱被三層有力肌肉包著, 膀胱位在軀幹的底部,也就是恥骨的後方。膀胱功能就像一個水袋主要的功能是收集和貯存尿液,而將尿液經由尿道自膀胱排出體外。女性的尿道比較短約只有四公分,開口在陰道前面;男性的尿道較長,它會通過攝護腺以及陰莖,長度約二十公分。
危險因素
染料化工工廠工人得癌比率高30倍
血絲蟲感染
抽煙
放射線照射
不正常的胰化胺基酸代謝
膀胱癌的症狀
膀胱癌有時在一開始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會與泌尿系統感染症狀相似,所以會在數年後才發現是膀胱癌是有可能的。90%的患者會有無痛性血尿的現象,隨著出血量多寡不同,尿的顏色會呈現紅褐色的變化。排尿時會感到疼痛、頻尿或常感到便意,則是另一需要提高警覺的警訊。25%的病人會頻尿、急尿、容易局部發炎腫痛,有時會兩腳腫痛等現象。
膀胱癌的診斷
尿液檢查:收集病人尿液後進行離心、沉澱做抹片檢驗,由病理醫師判讀有無癌細胞的存在。
靜脈腎盂攝影術(簡稱IVP):藉由這項檢驗,可以由光片上觀察腎臟、輸尿管、膀胱的情形。醫師將顯影劑經靜脈血管注射進去,這些顯影劑將由腎臟排泄, 經輸尿管到達膀胱,工作人員會每隔數分鐘進行X光片檢查,醫師可全盤檢查整個泌尿系統, 看有無不正常的病灶及變化。
膀胱鏡檢查:醫師將膀胱鏡從尿道慢慢插入膀胱,如果發現可疑的部份,就取下組織樣本,病理醫師可在顥微鏡下檢查組織中有沒有癌細胞。
其他檢查:胸部X光、骨骼掃描、骨盆腔電腦斷層。
膀胱癌的分期
第 0 期:癌細胞只局限在黏膜層。
第 I 期 :癌細胞長至黏膜下層,至此還稱為表淺性膀胱
癌。
第 II 期:癌細胞侵犯至肌肉層。
第 III 期:癌細胞穿過膀胱壁,進入膀胱的脂肪層。
第 IV 期 :癌細胞已發生轉移。
淋巴癌
淋巴癌是淋巴結旳一個疾病, 其特徵是正常構造的淋巴結被破壞掉, 代之以型態上不成熟的淋巴球的增殖。淋巴癌主源於身上的淋巴結, 包括頸部、腋下、腹股溝的淋巴結, 以及在身體內部、胸部縱隔腔或腹部主動脈兩側的淋巴結, 一直到腹股溝的淋巴結。但它亦可發生於淋巴結以外的淋巴組織, 這即所謂的淋巴結外的淋巴癌。譬如起源於胃腸道、骨頭或甲狀腺、頭頸、鼻咽等淋巴組織出來的惡性淋巴癌。
淋巴癌主要可分為兩種, 一是何杰金氏疾病(Hodgkin's disease)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簡寫NHL)。這兩種疾病在東西方國家, 比例不同, 在外國何杰金氏比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比例靠近。 但是在包括日本、亞洲各國以及台灣、中國大陸等東方國家都是以非何杰金氏疾 病比何杰金氏疾病多得多。
淋巴系統的功能
整個淋巴系統是由淋巴細胞、淋巴管、淋巴結及一些非淋巴結的淋巴組織或器官(如扁桃腺、脾臟及胸腺)所構成的。淋巴腺的主要功能是過濾並對抗外來入侵的病毒及細菌,另外也製造淋巴球。淋巴球屬於白血球的一種,它負責身體的免疫功能,當身體某一部份有病毒侵入時,該部位附近的淋巴腺(結)內的淋巴球便會運用免疫功能,對抗外來之病菌以保護身體。
淋巴癌的成因
當淋巴組織內的淋巴球變成癌細胞時,則形成淋巴瘤。加不加「惡性」兩個字其實指的都是同一種疾病,亦即都是惡性腫瘤,我們主要介紹的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下簡稱為淋巴瘤。 淋巴瘤的發生原因尚未確定,僅能大略指出如下:
防衛系統的缺失
病毒感染
放射線或藥物的使用
遺傳
淋巴癌的症狀
淋巴癌的症狀大都表徵在淋巴腺的腫大, 當這個淋巴腺腫大表現在頸部、腹股溝、腋下的淋巴結腫大, 可以從檢查上摸得到。其它身體內部的淋巴腺就無法摸得到。 在淋巴結外的淋巴癌部位, 譬如胃腸道, 可能以腸阻塞及腹瀉來表現, 鼻咽及頭頸、則以鼻咽的症狀或扁桃腺腫大來表現, 也有其他淋巴結以外的表現, 比如說胸水、腹水或骨頭痛、眼睛腫等的表徵、其中以淋巴腺腫大最常見。
所謂的"淋巴腺腫大", 是否即顯示一個惡性癌症疾病, 需要很小心去區分, 因為一些比較沒有危險性的疾病, 比如淋巴結發炎或其它感染, 亦可能造成淋巴腺的腫大,所以我們第一個在對付淋巴腺腫大時, 必須仔細檢查區分淋巴腺的大小、硬度、皮膚病變, 並從病人的臨床過程, 淋巴結腫大的持續時間、大小、硬度的變化 及包括體重減輕, 無緣無故發燒或夜間盜汗, 還有皮膚發癢等症狀去判斷它究竟屬於何種原因。
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是最常見的男性癌症之一, 由一般死亡解剖結果發現, 不論東西方世界, 年過五十歲的男性約30%其攝護腺有癌的病灶, 這說明了攝護腺癌是一種多階段性演變的癌症, 雖然各種族男性發生攝護腺癌的機率相當, 但是由潛伏性癌症發展成臨床上有意義的癌症的過程中, 因生活環境不同, 使得西方男性發生臨床上有意義的攝護腺癌的比率多於東方男性。這些環境因子包括脂肪食用的多寡、 社會老化程度、及陽光照射長短等。
男性於40歲以後即有發生攝護腺癌的危險, 90%的病灶位於攝護腺的週圍區, 攝護腺癌在早期大都沒有任何症狀, 唯有靠肛門檢查(指檢)、抽血中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或超音波檢查方能早期診斷, 至於癌病擴散後可造成尿道阻塞及血尿, 若轉移至骨骼可造成骨頭痛, 亦可轉移至肺臟、肝臟等產生各種相對性的症狀, 一般而言早期攝護腺癌大都可治癒, 而末期轉移性攝護腺癌, 其治療效果較差, 50%的病患於二至三年去逝, 對於一些具有家族性攝護腺癌的癌病史, 嗜吃油脂性食物, 性關係混亂, 解尿困難, 骨頭疼痛, 最好立即找醫師做一徹底之檢查。
攝護腺的功能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攝護腺的位置位在膀胱的下方,直腸的前方,上接膀胱頸是男性性腺的一種。包著尿道的上半部是男性性腺的一種。是男性性腺的一種。攝護腺液是一種稀薄的乳狀液,內含相當多量的檸檬酸、酸性磷酸鋂、膽固醇、鋅等金屬元素。 攝護腺的分泌液構成精液的一部分,約占精液總量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攝護腺癌的症狀
頻尿
不易解尿以及尿失禁
尿流間斷微弱
排尿時痛感及燒灼感
射精時疼痛
血尿或精液裡有血
攝護腺癌常轉移至骨骼,引起骨頭疼痛、病理性骨折或是脊椎受到壓迫而引起神經方面的症狀,病人有時是先有以上的症狀,而至骨科及神經科求診後,才發現是攝護腺癌造成的骨頭轉移。
攝護腺癌的診斷
1.肛門指檢:藉由醫師手指探入病人肛門的觸感及經驗,經由直腸壁檢查攝護腺是否有硬塊或結節的現象。肛門指檢的正確診斷率約不及百分之二十五,肛門指檢的診斷較不客觀,是因為肛門指檢攸關醫師或檢查者的觸感及經驗,有時會作出較不客觀的判斷。 2.攝護腺特異抗原(簡稱PSA):因為它相當穩定,敏感度及特異性皆高,目前此抗原廣泛被應用在臨床診斷上,所以是目前最有價值的腫瘤標記,但有時攝護腺有肥大、發炎等病變時,會造成PSA上升的情況。 3.經直腸超音波檢查:可以診斷約百分之六十的攝護腺癌,有時臨床上經肛門指診摸不到的病例,可由超音波來診斷。 4.攝護腺切片檢查:現在最常用的檢查方法是做經直腸超音波後,在超音波的引導下使用切片槍(Biopsy gun)作系統性的切片。 5.其他檢查:常用的檢查方法是做胸部X光檢查、骨骼掃描、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靜脈腎盂攝影等。
皮膚癌
在美國皮膚癌是一種很普遍的癌症,每年約有七十萬人患得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及鱗狀細胞癌,男性比女性多。雖然如此,因為治癒率很高,故由於皮膚癌導致死亡的,大概只有癌死亡原因中千份之一。
致病因素
1)日光傷害:日光所產生的紫外線是引起皮膚癌主要因素,大約有百份之九十發病,是在身體暴露的部份,如臉、頸、上肢等。而且,皮膚顏色深淺與皮膚癌有密切關係,淺膚色、藍眼睛、紅頭髮的人比黑皮膚的人,發生皮膚癌機會較多。
2)其他致病原因:鉛物質的刺激;暴露於輻射線;瀝青的接觸;皮膚感染(如病毒);慢性疾病(如廔管、骨髓炎);基因變異等。
症狀
皮膚癌的表現不全相同,可能是一個小、平滑、發亮、或帶蠟狀的硬塊,也可能是紅色硬塊,或出血結痂型,有時只是扁平、粗糙、乾澀或鱗屑狀。一般是不會痛。
診斷
必需由皮膚科醫師診視,有懷疑時通常是會作病理切片,決定是屬於何種癌症。一般癌症的分期,主依局部侵犯、周圍擴散及遠處轉移,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發生轉移的很少,所以若得病的時間短,或;癌塊不大,局部切片可能就是唯一要實施的診斷方法。若然懷疑有淋巴擴散或轉移,更多的檢查如X光(一般X光或CT),正子放射斷層攝影(P.E.T.)就必需使用了。
治療
治療的目的是去除或毀滅癌塊,採用方法視癌所在部位、大小、病者年齡、健康狀況、可能引起疤痕等情形來決定。
1)外科手術:皮膚癌常可利用簡單手術迅速切除,有時在病理切片的同時即可完成。不過癌的邊 大小,是否能完整切除,是影響復發的因素。
2)Mohs’ 顯微手術:這種特別的手術用在大過2 cm、周圍有擴散、發生部位特殊的癌塊。目的是盡量減少破壞健全的組織,而作層次切除癌塊,同時每片切除的標本經顯微鏡檢視,直至癌塊完全清除為止。
3)電氣刮除:利用特殊電氣器械作癌症的刮除,對淺層、基底部完整的癌塊使用。
4)冰涷手術:利用冰涷的液體氮,使癌塊冰涷死亡、脫落。
5)放射線電療: 是手術外另一種選擇,對擴散性的鱗狀細胞癌或有轉移者可採用。
6)化學療法:對轉移的癌症採用全身化學療法,局部葯物治療,有時可對淺層皮膚癌症有效。
預防
根據研究,居住在高紫外線環境下的人容易得皮膚癌,同時皮膚癌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表示與一生接受紫外線量有關,因此早期即開始保護,防止紫外線的照射,是預防主要的方法。避免在早上十時到下午三時間曬太陽,穿長袖載帽子,或塗抹防曬乳液,可保護皮膚的受害。一般防曬乳液以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來表示其有效強度,可從2到30 SPF,15 GPF以上即具有防止有害陽光光線侵犯的作用。
肝癌 肝臟的重要的功能,包括:解毒作用、葡萄糖的產生及貯存、進行營養物的代謝反應、製造膽汁、製造人體內的抗凝劑及血漿蛋白、吞噬已破壞的紅血球、白血球及細菌等。
症狀
肝癌在早期階段是沒有症狀的,幾乎感覺不到任何的不適,常會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一旦症狀有出現,如右上腹疼痛、肝臟腫大、倦怠、厭食、體重減輕、黃疸等等。
診斷
一般從有症狀出現到死亡平均只有三至六個月,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可以延長肝癌患者的存活率。檢查項目包括:
肝功能檢查
肝功能檢查可以看出肝臟是否有發炎,但是不能顯示是否有肝硬化或肝癌。肝功能檢查,是指抽血檢查肝細胞內的酵素(GOT、GPT)。正常值一般都會在40單位以下。肝細胞若有發炎、壞死,這些原先存在於肝細胞內的酵素,就會跑到血液中,因此檢測值就會升高。GOT、GPT並不能做為肝功能好壞的唯一指標。但即使是已經罹患肝硬化或是肝癌,這些檢查還是可能正常,所以只有肝功能檢查是不夠的。要徹底檢查出早期的肝癌,還要再做血中甲型胎兒蛋白與超音波檢查才夠。
血中甲型胎兒蛋白(AFP)
抽血檢查血中甲型胎兒蛋白,是檢查出早期肝癌的好方法一,甲型胎兒蛋白只在胎兒時期分泌,出生後就消失。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肝癌病人又有這種分泌功能,所以甲型胎兒蛋白值會升高。一般正常值小於20ng/ml。如果血中甲型胎兒蛋白超過400ng/ml以上時,約有90%以上可以確定是肝癌。不過約1/3的小型肝癌病人,甲型胎兒蛋白值正常,所以也不能只靠它來診斷肝癌。
腹部超音波
超音波檢查可以透視肝臟和其他器官。肝硬化與肝癌都可以藉由腹部超音波檢查出來。約一公分大小的肝癌就可以藉由超音波檢查出來。一般來說,肝癌從一公分長到三公分,約需4~6個月右。所以如果第一次做超音波沒看到肝癌的話,4~6個月後再照一次,肝癌應該還在三公分以下,治療的效果應該不錯。這是肝癌危險群必須4~6個月做一次超音波檢查的原因。一般約有 1/3的小型肝癌患者血清中甲型胎兒蛋白正常,少數肝癌因肝癌與正常肝組織之回音相同而超音波不易偵測,因此二者缺一不可。
電腦斷層攝影(CT)
電腦斷層攝影可以提供腫瘤正確的位置、周圍器官的相互係、有無淋巴結的轉移,可讓醫師作為極佳的參考,對治療方式的選擇有所助益。但電腦斷層攝影只能作橫切面,再加上病人呼吸的響,故就小型肝癌而言,有時電腦斷層攝影反而照不出來有較大失誤率,不適合作為第一線檢查,但可作為輔助診斷的工具。
血管X光顯影術(angiography)
常簡稱為「血管攝影」。血管攝影需注射顯影劑,有侵襲性,經由血管攝影可以清楚的顯示,供給肝癌營養的血管有無異常?門靜脈有無栓塞?可對外科手術提供許多實質的診斷幫助。
切片檢查(biopsy)
要診斷肝癌,最可靠的根據就是切片結果,若沒有切片結果證明,所有的臨床檢驗只能說可能是肝癌罷了。
卵巢癌
前言
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卵巢深藏在骨盆腔中,是女性的內生殖器官,擔任分泌荷爾蒙和排卵的功能,相當於男性的睪丸,卵巢大小可隨月經週期而變化。卵巢在子宮的兩側左右各有一個,卵巢在停經後會逐漸的萎縮。一般卵巢癌症的死亡率佔婦科癌症中相當高的比例是由於大部份的卵巢癌在早期都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大部份當被發現是卵巢癌的時候,通常都已經擴散,成為晚期的癌症。在美國,大約每七十名的婦女當中就有一名罹患卵巢癌;每一百個婦女當中就有一位會死於卵巢癌。美國癌症學會估計全美每年大約有兩萬一千個卵巢癌病例,其中大約有一萬兩千的死亡。
型態
常見的卵巢癌症是發生於從卵巢上皮組織,大致上可以分成五種型態:
腺體型
黏膜型
子宮內膜型
輕細胞型
無法分類型
卵巢腫瘤又可以分為三種級數:分化良好, 分化中等, 分化不良, 分化較好的有較好的治癒率。
擴散途徑
卵巢癌症的擴散途徑,一般經由惡性組織細胞擴散到腹腔內的其他器官組織,如:腹膜表面、大腸小腸的表面、大網膜的表面、還有膀胱、橫膈膜的表面,尤其常見的是擴散至右側橫膈膜下方及大網膜,因為腹腔內腹水的吸收是由上處兩部位吸收,癌細胞容易轉移到橫膈膜下方和大網膜上。其它還有從血液、淋巴腺的的擴散方式。
卵巢癌的危險因子
一般大部份的卵巢癌症都沒有特別的原因,在醫學報告當中發現,排卵對卵巢表皮的傷害,一直被認為是卵巢癌症的原因。而與家族有關的基因史,也同樣是卵巢癌症機率較高的因素之一。另外工業國家有較高的卵巢癌症,可能是工業污染的因素。但大部份的卵巢癌症都找不到明顯的原因。 危險因子如下:
荷爾蒙及排卵因素:未曾懷孕、不孕、生育子女數少,其罹患卵巢癌的機率較高。其理論是“不斷的排卵”會使身體內的荷爾蒙維持在高濃度中,對卵巢上皮細胞造成慢性的刺激,因而增加發生卵巢癌的危險性,在排卵前後卵巢表皮細胞會進行增殖與修補,會產生不正常的細胞,就會形成腫瘤。
環境因素:石綿等物質,由陰道逆行至卵巢而使腹腔及骨盆腔長期曝露在致癌物質中,導致卵巢癌的發生。
家族病史:家族中一等親中有人得到卵巢癌時,此一家族較其他婦女得卵巢癌的機率將增高。而至於其他的親人(如表姊妹等)中若有人得到卵巢癌,該婦女得病的機率也比正常人增加。
乳癌:若有罹患乳癌,或家族中曾有人得過乳癌,則發生卵巢癌的危險性增高。
肥胖:嗜食高脂食物者。
年齡:年齡超過50歲者。
卵巢癌的症狀
卵巢癌並不容易早期發現,因為卵巢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症狀發生的時候,已經有擴散的情形。卵巢癌常以消化道症狀為最初表現,當腫瘤逐漸變大,病人可能會感到下腹部脹痛或不舒服而失去胃口,消化不良、噁心、及體重下降等。如果腫瘤已壓到別的器官,例如:壓到腸子則可能會造成大便習慣改變;壓到膀胱會造成頻尿。卵巢癌也可能造成月經異常。當腫瘤長大超過十五公分,病人可能可以自己摸到腫塊,外觀就會見到腹部隆起,此時會合併有腹水發生,嚴重時會導致呼吸困難、疼痛、出血、嘔吐而無法進食。
肝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由於肝癌在早期階段幾乎感覺不到任何的不適,常會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肝癌是台灣地區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慢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是肝癌發生的最重要原因,此外,環境中的致癌物質(如食用被環境污染的食物)、酗酒及亂服成藥及成分不明的中藥,以及男女兩性荷爾蒙的差異,都可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肝臟的構造與功能
肝臟位於人體的右上腹腔內,橫膈膜的下方,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肝臟外觀上看起來分為左右兩葉,其中右葉較大,約佔肝的五分之三。肝葉由許多肝小葉所構成,成人的肝重量約為1.2公斤。肝臟和食道、胃,一部分的小腸及大腸、胰臟的頭部並列。因為與肝臟並列的器官不少,所以當肝臟有問題時,症狀並不容易引起病人的警覺。正常成人的肝臟可以切除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可以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
胰臟癌
胰臟癌的死亡率已達到每十萬人口中有4.07人死於胰臟癌,也已擠入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十位。
胰臟的構造與功能
胰臟為一扁平長形的腺體,長約20公分,寬約2公分,重約80公克。位於左上腹部的後腹膜腔,在胃的後面,與十二指腸連接。可分三部份:頭部、體部及尾部。頭部指的是靠近十二指腸的部份;中央的位置是體部;尾部為尖細形的末端部份。
胰臟同時具有外分泌腺体及內分泌組織。主要的功能為:外分泌腺体可分泌消化性酵素,幫助進行醣類、蛋白質、脂肪的消化作用;內分泌組織又叫胰島,可分泌胰島素,胰島素的分泌,而胰島素則與血糖的調節代謝有關。
胰臟癌的型態及成因
約90%的胰臟癌為腺癌,源自胰臟的外分泌腺體,這種腺體會分泌胰消化酵素來幫助消化。胰臟癌主要長在胰臟頭部,佔60%,體部約15%,5%在尾部,其餘的20%則可能侵犯整個胰臟。在胰臟的癌細胞可以直接侵犯 (或經由淋巴轉移到)周圍的組織如:胃、小腸、十二指腸、膽管、脾臟、大腸、等,也可經由血管或淋巴轉移到肝臟及肺部等。
高危險群的病人
胰臟癌發生的年齡通常較大,通常在60歲以上。男性居多。吸菸者比不吸菸者有2至3倍的機會罹患胰臟癌。喝酒與胰臟癌的發生有關。飲食中攝取肉類或脂肪比例偏高者。糖尿病的病人,長年接觸化學藥品(石油產品或各種化學溶劑者),容易發生胰臟癌。
症狀
胰臟癌的症狀,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疼痛,右上腹疼痛表示病變可能在胰臟頭部,左上腹疼痛表示病變可能在胰臟尾部。一半以上的病人會發生嚴重的黃疸,食慾不好與急速的體重減輕,皮膚變黃,茶色尿液,皮膚癢,這是因為腫瘤壓迫總膽管亦或癌細胞侵犯到肝臟所造成,當胰臟癌逐漸變大,會阻塞膽管,阻塞膽汁的流出,因此大便沒有黃的顏色,而變成灰白色。其他常見的還包括噁心、嘔吐、腹瀉、便秘、疲倦等。
診斷
除了上述的症狀可以提供診斷的參考外,還需做身體檢查及了解病人的詳細病史。其相關的檢查包括:
抽血檢驗:有些病人會有貧血的現象,血清澱粉脢(Amylase)及鹼性磷酸脢(ALK-P)也會上升。
腫瘤標記:偵測胰臟癌的腫瘤標記有二:CEA及CA19-9。但此兩項檢查的特異性不高,目前多用於追蹤檢查的參考。
腹部超音波檢查:以超音波觀察腹部器官有無異常情形。
內視鏡逆行性膽囊膽管胰臟攝影(ERCP):這種檢查是把十二指腸內視鏡放到十二指腸的胰膽管共同開口處後,再經由一條導管,將照影劑打入膽胰管中,然後再做X光照影,以了解胰臟有無異常情形。
電腦斷層攝影(CT)、正子放射斷層攝影(PE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檢查及觀察腫瘤本身及腫瘤與鄰近器官有無異常情形及相關的訊息。
食道癌
食道癌較好發生於男性,食道癌在男性的發生率的排名是第九位,男性食道癌病例,佔食道癌病例數的66%,而食道癌亦為全世界第八大癌症,而死亡率的排名為第七名。食道癌是所有惡性癌病例中,地理分布差異最大的一種癌症。食道癌好發生於中國中北部、中亞,南美洲及非洲東北部。據一九九六年統計,全球有約三十二萬例而開發中國家的食道癌病例佔全世界85%。在台灣地區,食道癌佔男性癌症死亡率的第六~七位,佔台灣全部癌症死亡率的第十一位。
食道的構造及功能
食道位於胸腔內,是一個連接喉嚨及胃的中空管道,位在氣管和脊椎的中間。食道的長度約為25公分。食道的黏膜由鱗狀上皮細胞、結締組織及黏膜肌層所構成。食道的括約肌:上食道括約肌及食道-胃括約肌,可防止食物由胃逆流回口腔。吞嚥食物時,食道壁的肌肉會收縮,可使食物被推向胃部,而食道壁有腺體可分泌黏液,以保持食道壁的濕潤及吞嚥容易。
食道癌的成因及高危險因子
已知罹患食道癌較為明確的原因:
性別:男性的發生率為女性的三倍。
年齡:平均為六十歲左右。
抽煙喝酒:根據統計抽煙加上啤酒發生食道癌的比率為僅抽煙者的十倍;若抽煙加上威士忌則發生率是二十五倍。
慢性逆流性食道炎(refluxesophagitis)和Barret氏食道患者:逆流性食道炎的患者因胃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而造成食道鱗狀上皮細胞被柱狀上皮所取代這即是Barret食道。在逆流物的長期刺激下,使食道細胞演變為食道癌。
頭頸癌病人在食道癌症的危險性也會增加。據統計,頭頸癌病人所發生的繼發性原發癌症中,有三分之一發生在食道。
人類乳頭瘤病毒的DNA和食道癌有關連,在大陸,有50%食道癌病人身上可發現上述病毒。
含有黴菌的食物是致癌原因之一。
含有的亞硝基胺類的食物已經在實驗上證實會增加食道癌發生的危險性。
熱飲被認為會增加食道癌的危險性,喝茶也被認為是一個危險因子,這不是因為茶的成份而造成的,而是喝茶通常都是很燙時喝下去,和熱飲有關。
食道癌的症狀
食道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至晚期,因腫瘤變大,明顯阻塞食道才會引起吞嚥困難的症狀。在臨床上,95%食道癌的病人以吞嚥困難為最初表徵。小腫瘤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症狀。當腫瘤逐漸變大且食道通路愈來愈窄時,最常見的症狀是病人在吞食時,會有異物感及吞嚥困難。感到食物卡在食道及胸骨後方,最初病人只有吃粗糙的食物時會有這些感覺。當腫瘤逐漸變大且食道通路愈來愈窄時,甚至連液體都會引起疼痛。食道癌有時也會引起胃痛、嘔吐、咳嗽、聲音嘶啞、胸骨後方疼痛及喉嚨痛甚至經常嗆到,而這些原因將導致病患的體重在短時間內明顯減輕。
晚期食道癌,可能會出現吐血、黑便,咳血、咳嗽等症狀。如果侵蝕到鄰近的主動脈,甚至可能會發生大出血的嚴重狀況。
另外依不同轉移的器官表現不同的症狀。如果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會表出現淋巴結腫大;轉移到肺部,會表現出咳嗽、咳血、胸痛等症狀;轉移至骨骼,會出現骨骼疼痛的症狀;轉移至肝臟,會出現黃疸、腹脹、腹痛等症狀。
發生部位:
以食道下端為最多(50%),胸部上端為次(40%),頸段最少(10%)。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是常見的婦女癌症,根據統計顯示:子宮頸癌發生率的排名為女性癌症第一位,各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有可能發生子宮頸癌,但以25歲到45歲的婦女最為常見。死亡率的排名則為女性癌症的第四位,死亡人數佔全部癌症死亡人數的4%。
子宮頸的功能
子宮位於女性之腹部,是一個介於膀胱和直腸之間,中空的器官。子宮頸位於子宮的下半部的一個較窄的部份即為子宮頸,子宮頸的開口通到女性陰道。它的功能是月經流出的通道也是陰道微生物及空氣進入女性子宮的屏障,另外也還能抵擋性交時受到的刺激引起炎症反應。
子宮頸癌的成因
女性子宮頸的細胞可能因長期受到刺激或感染而發生一連串的炎症反應;正常健康的子宮頸細胞會因此而變得異常增生,而就有可能轉變為早期的子宮頸癌細胞。子宮頸癌的成因目前被發現可能藉由性交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簡稱HPV)而轉變為子宮頸癌細胞。患得HPV感染的機會較高的女性,相對的也較易得到子宮頸癌。至於同一性伴侶,其性生活的頻率並不影響子宮頸癌發病的機率。
子宮頸癌可能發生的原因包括:
1. 性生活:最常見的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原因是〝不當的性生活〞。報告指出沒有性生活的女性,通常幾乎不會產生子宮頸癌,而愈早有不當的性生活,往後便愈容易產生子宮頸癌。而在性伴侶方面,女性若有2個以上的男性伴侶,其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更是有顯著的增加。
2. 年齡:35~45歲是子宮頸癌的好發年齡。
3. 性病感染:性病的感染,通常代表性生活較複雜,相對的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也會較高。
4. 子宮頸發炎:若有長期子宮頸的損傷、破皮、糜爛、發炎,都可能轉變為早期的子宮頸癌細胞。
5. 吸煙:抽煙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一為抽菸會減少身體免疫力而使子宮頸癌細胞加速發展,另一為抽菸本身產生一些物質有可能導致子宮頸癌細胞的發展。
6. 社會與種族:子宮頸癌本身與種族並沒有太大的關聯。一般通常認為社會與經濟地位較低的女性較易得到子宮頸癌,但其真正的因素應該是較早有性經驗,與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本身並沒有直接的相關聯性。
7. 女性荷爾蒙:有些學者認為黃體素(女性的一種荷爾蒙)會改變子宮頸上皮細胞的穩定性,而容易發生不正常的變化,有可能導致子宮頸癌細胞的發展。
人體的免疫力被認為是子宮頸癌成因的獨立因素。一些報告指出在使用抑制免疫藥物(Immuno-suppressant)的病人-其得到子宮頸癌比率約是一般人的十倍。在愛滋病患或帶原者以及尿毒病患中,罹患子宮頸癌和癌症前期的比率都有顯著的增加。避孕藥的使用-去除一些其他因素(如性生活的形式、對象等)避孕藥本身並不會增加子宮頸癌的機率。另外精液本身不會刺激子宮頸產生子宮頸癌。在一些早期沒有對照組的報告中提到猶太人因有割禮而其婦女得到子宮頸癌的機率較低,認為包皮過長會影響到子宮頸癌的機率。但在一些較現代有對照組的報告中都認為若把其它因素去除,包皮是否過長本身並不會增加子宮頸癌的罹患率。
子宮頸癌的症狀
子宮頸癌患者常常是沒有症狀的。通常要到變成了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時症狀才會顯示出來。大部份最常見的症狀是性交後出血,陰道不正常的出血,以及惡臭的陰道分泌物。子宮頸細胞異常增生和早期子宮頸癌可藉子宮頸抹片檢查和骨盆腔檢查偵測出來,但如果子宮頸癌侵犯到子宮旁臨近的正常組織和骨盆腔壁的神經時,則會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疼痛、及因尿路阻塞(可能是腫瘤壓迫輸尿管)而造成腎盂積水的現象。
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男女主要癌症的死亡順位大腸直腸癌分別佔男、女性癌症的第四位。在男性方面,僅次於肝癌、肺癌、胃癌等惡性腫瘤;而女性方面,僅次於肺癌、肝癌、子宮頸癌。大腸直腸癌的得病機率男女相當,每個人都應當深入來認識這個疾病。若和歐美國家相比較,其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約為我國的二至三倍。
大腸直腸的構造
大腸為一長管狀的構造,長約1.5公尺,位於人體腹腔的周邊及骨盆腔的後方。直腸為大腸的一部份。大腸的範圍泛指迴腸與盲腸交界處的迴盲瓣開始而延伸至肛門。依照其部位由右至左,依序為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
大腸直腸的功能
大腸的基本功能為:吸收水分、大便貯藏及排便。食物在胃及小腸消化吸收後便移向大腸,大腸會把其中的水份及有用的電解質再吸收,而其留下的廢物形成糞便。糞便經由腸的蠕動移動至直腸,而環繞於直腸末端的括約肌可以控制糞便的排出。
大腸直腸癌的病因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目前仍然不十分清楚,不過多數認為可能與食物或遺傳有關。在食物方面,肉類、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的提高, 大腸直腸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二十幾歲就得到大腸直腸癌的病人也不少。 遺傳方面, 有家族癌症徵候群的人, 得腸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雖然目前癌症的研究有相當程度的進展, 不過如腫瘤基因及腫瘤抑制基因及許多癌化的原因仍不十分明瞭。腸癌的形是由許多因素及多種步驟演變導致的, 不是由單一因素所造成的。 大腸的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癌症,但以直腸得到癌症的機會最高約佔43%,其他依次是乙狀結腸25%、升結腸15%、降結腸5%、橫結腸3%。結腸直腸癌95%為腺癌,1%為鱗狀細胞癌。腸癌細胞可以藉由血液循環轉移到身體的其它部位,如肝、肺、腦等部位,也可以藉由淋巴循環而轉移至鄰近的淋巴結或淋巴腺。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貧血
腹部腫塊及淋巴腺腫大,腹部腫塊,可能是腫瘤本身或是轉移,多發生在右側結腸。
腹痛
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不規則), 肛門出血, 血便
持續的疲倦感
膽管癌
肝癌依病理組織可以分為四種,即血管癌Hemangiosarcoma、膽管癌Cholangiocarcinoma、肝原細胞癌Hepatoblastoma及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其中以肝細胞癌最多(佔所有肝癌中84%)次為膽管癌(約13%)血管癌及肝原細胞癌較少。
膽管癌經常是腺癌且是多個發生,有時可能是未分化細胞、上皮細胞、腺囊細胞等形態,或是轉移而來侵犯肝內之膽管組織。男女發生率相似,平均年齡為60歲,發生與慢性腸道疾病、膽管結石、或寄生蟲有關,發生的部位多在膽道上1/3,包括肝門部份,約為50-70%,其次是中1/3(10-25%),下1/3為最少(10-20%)。
症狀:
以黃疸為最常見(90%)另外是腹痛、發熱、體重減輕、疲乏、或肝腫大(50%),膽管癌若發生在膽道上1/3的部位,症狀較輕且時間比發生在下部位的久遠。
檢查:
大部份患者有血中膽紅素增高(60%)或鹼性磷脂(alkaline phosphatase)的增加(80%)。
血清癌標記CA19-9在90%的病人都有增高。
超音波-有總膽管或肝管擴大現象。
電腦斷層(CT)-出現結節塊。
經皮肝膽道攝影術(PTHC)-對近端膽道較有效。
內視鏡逆行性胰臟膽道攝影術(ERCP)-對遠端膽道較有效。
血管攝影
骨癌 (Malignant Bone Tumor)
骨癌是骨骼的腫瘤,可發生於骨細胞、骨骼的造血成份、軟骨以及纖維性或滑膜成份。骨癌的病理種類包括多發性骨髓瘤、骨性肉瘤、軟骨肉瘤、纖維肉瘤、尤應氏肉瘤,但最常見的惡性骨瘤病,卻是癌轉移至骨頭,尤其在脊椎骨及骨盆最常見。骨癌易發生在 12至20歲左右的年輕人,尤其以原發性骨瘤最為常見;50至60歲的人,則以惡性轉移癌較常見。
徵狀
食慾減低、體重減輕、發燒。
患處疼痛, 關節與肢體有局部腫塊及腫脹。
患處之關節與肢體運動受限制。
患處皮膚潰爛。
患處肢體遠端會有麻木感如果腫瘤壓迫神經血管。
發生病理性骨折或變形。
骨痛,有時夜間痛楚加劇。
成因
至今仍不很清楚,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骨骼增生。
慢性炎症反應。
代謝的毛病。
遺傳因素。
特殊病毒的感染。
骨內血液回流不暢。
放射線照射等因素。
治療
可施以外科手術治療,包括單純性切除、抓除與植骨或截肢。
放射線治療:低劑量或高劑量的使用須視乎病人情況而定。
化學治療 : 利用藥物來抑制腫瘤之生長, 一般與放射線照射與外科手術治療配合使用。但因毒性大對其他正常細胞亦有破壞之副作用, 故須依病人之情況而定治療方針。
放射線及手術合併治療:效果很好,對放射線較不敏感的骨癌可先用放射線治療,再進行根除性手術或截肢手術。對原發性骨肉瘤,不可直接手術切除,必須先以化學藥物注射一定療程後,再施行手術。
預防
暫時並無預防方法。
=====================
骨癌的種類相當的多,主要可以分成原發性及轉移性骨癌兩大類。青少年的骨癌以原發性骨肉癌(Osteosarcoma)為主;而四十五歲以上的年齡層,則以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及轉移性骨癌較為常見。
十至十九歲是骨肉癌的好發年齡層,發生部位多於膝關節及肩關節附近,初期症狀為痠痛不己,尤其夜間常更為不適,中後期症狀是關節附近的腫塊發生。不過,骨肉癌的誤診率相當高,患者經常被診斷為「生長痛」或肌腱炎,而延誤病情,家有成長中的青少年的父母應提高警覺,尤其發現關節附近的不明腫塊,必須即刻延醫治療。
骨肉癌(Osteosarcoma)在六十年代絕大多數要行截肢手術治療,而且五年存活率也相當低,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所以在過去,骨肉癌為一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所幸,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來,隨著化學治療的長足發展,配合放射診斷學的進步及手術技術的提升,目前骨肉癌的五年存活率己大幅提高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國外知名醫學中心更可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左右。不僅如此,骨肉癌的手術治療也己進步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病患不必行截肢手術,減低對患者的身心衝擊。取而代之的手術趨勢為「肢體保留手術」,術後存活率不遜於截肢手術,局部復發率也不高。
至於轉移性骨癌較常發生於四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最常由肺癌、乳癌、攝護腺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轉移而來。但是認真說來,任何一種癌症均可能轉移至骨骼,骨骼是僅次於肺臟及肝臟容易被癌細胞轉移侵犯的器官。在台灣地區由於有相當多的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及與之息息相關的肝癌病例,所以我們也發現為數相當多的轉移性骨癌是源自肝癌。如果癌症患者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軀幹或肢體疼痛,最好能儘早就醫檢查,如果確定是由癌症轉移所致,藥物、放射線照射或手術治療,可以有效減輕病患疼痛或預防病灶繼續擴大導致病理性骨折。此外,如果早期發現只是單一骨骼轉移,甚至還可視同原發性骨癌予以廣泛性切除,提高病患之存活率。根據榮總經驗及文獻報告,我們也發現為數不少的病例是先查出轉移性骨癌,才繼而診斷出乳癌、肝癌、肺癌等癌症。所以年長者如常覺得軀幹或四肢長期疼痛,千萬勿等閒視之,以為只是肌肉扭傷或關節老化而已,最好還是能延醫治療,百分之九十以上病灶靠一張,普通的X光片即可得到初步的診斷。
骨癌的成因在目前仍不清楚,所以也沒有有效的預防之道。但是,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熬過化療的不適,度過手術的苦痛,只要有信心與醫師配合,骨癌併非絕症,人生仍是美麗而光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