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70935
 Prinz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頭痛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守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伴雨行
作者: Prinz 日期: 2010.12.05  天氣:  心情:

警探克萊恩為了追捕變態殺人魔差點丟了性命。殺人魔殺了二十四個人,還將被害者支解拼裝做成怪異的藝術品。在追捕了二十七個月後,克萊恩終於掌握到殺人魔的行蹤,兩人之間也似乎有了某種微妙的理解。克萊恩獨自來到殺人魔的住處。他先遭到棍棒攻擊受傷,然後殺人魔又在他手臂上用力咬了一口。殺人魔在克萊恩面前展示他的變態作品────就是他用人體製作的具有抽象藝術風格的雕塑,最後,他自願讓克萊恩開槍擊斃。

事件結束的同時克萊恩陷入了瘋狂,被迫接受精神治療也失去了警察工作。康復後他成為一名私家偵探,並且接受了一宗委託。委託人是世界最大藥廠的老闆,他的兒子石濤某日忽然離家出走,音訊全無,過了很久才寄信回家說自己在菲律賓的某個窮鄉僻壤,同時向父親要錢。可是錢匯過去之後又是沒消沒息。大老闆派偵探瓦格斯前往菲律賓查訪。瓦格斯查出石濤原來是在當地經營孤兒院,然而向大老闆報告這件事之後,瓦格斯自己也失蹤了。

克萊恩接受了委託前往菲律賓調查。他在偏僻落後的鄉下找到了瓦格斯。瓦格斯告訴他石濤被人殺了,但因為沒有直接的證據所以他不能向雇主回報這個訊息。克萊恩不相信石濤死了。他得到消息石濤可能出現在香港,於是又前往香港調查。

克萊恩在香港有個警探朋友,名叫鄒孟子,他協助克萊恩尋人。鄒孟子有個死對頭叫蘇東坡,是個黑幫頭目。某次毒品交易時,一個名叫米芾的毒販突然脅持蘇東坡的愛人莉莉,目的是搶走販毒的錢。米芾帶著錢與莉莉逃亡,途中與蘇東坡的手下發生槍戰。米芾雖然受了重傷卻還是逃過蘇東坡手下的追擊,堅持把錢送到石濤面前才死去。

石濤很需要錢,因為他要救濟窮苦的人們。之前在菲律賓得到父親的資助還不夠,又向當地的土豪要錢。土豪不勝其擾於是把他殺了。但石濤有超能力,能死而復活,還能徒手醫治病患。石濤每次幫人醫治時身上都會自動產生可怕的傷痕,因為治療的人太多了,他經常全身傷痕累累血流如注,非常痛苦,然而他還是堅持救人。

石濤發現被米芾挾持的莉莉患有嚴重的毒癮,於是他將莉莉帶回自己住處治療。經過許多日子的痛苦掙扎,莉莉終於脫離毒癮恢復了健康,回到蘇東坡身邊。可是莉莉發現自己已經愛上石濤,第二天又回去找石濤。

蘇東坡追蹤發現了石濤的住處,同時看見莉莉睡在石濤身邊。他槍殺了石濤,又將石濤釘在木板上。可是石濤不會死,只是非常痛苦。他甚至原諒了蘇東坡。最後,克萊恩從蘇東坡那兒得知了石濤的下落,將他救出並且送回他父親的懷抱。





以上故事,就是電影《伴雨行》(I Come with the Rain)的全部情節。這是一部美國電影,導演是法國人陳英雄,演員有喬許哈奈特、木村拓哉、余文樂、李秉憲等等,可以說是多國籍參與的作品。多國籍參與是一件困難的事,尤其要取得橫越不同語言文化的深入理解,沒有相當功力很難做到。例如演員,除了喬許哈奈特以外,其他幾個重要角色的母語都不是英語,因此表演的重心不能置於對白,也因此本片的對白不多。再者每個演員的表演風格差異甚大,如何統攝在一個主題下好演繹出導演要表達的深度內涵,也很困難。電影的靈魂是導演,這位越南裔法國導演顯然迴避了這些困難,因為他製造了一篇以現實為背景的超現實神話。

雖然劇情出現了美國、菲律賓、香港,但完全不帶有現實意義,沒有任何時代、地域、背景的意義,完全可以用其他類似風格的場景置換。換句話說,這個故事其實是抽象的,是一個放在任何時間空間都能成立的故事。這故事表達了救世主的受難過程和精神意涵,每個角色都只是象徵,甚至只是符號。導演還故意給人物取了石濤、蘇東坡、米芾、孟子之類的名字。這些古人的名字毫無意義(也許導演偏愛中國藝術吧),只是強調人物的虛構性和符號意義。

木村拓哉飾演的石濤象徵耶穌,很明顯。他雖然有個超級有錢的父親,但從來沒有親眼見過,與父親聯繫靠的是視訊設備。現實世界如果有這種家庭,那個缺乏親情的富家子通常會性格扭曲,形成反社會人格吧。不過他象徵的是救世主耶穌,所以那個只在訊號中存在的父親,顯然是天父上帝。

上帝對肉身的耶穌是很殘忍的,讓他在俗世掙扎好理解世人的苦難;也只有充分理解苦難,才能背負苦難完成救贖。因此石濤明明是個富家子,卻放棄享樂的生活,隻身前往落後髒亂貧病交集的鄉下。這裡不但有救世的意義,更帶有自虐自棄的味道。尊貴的救世主降生為人────有錢的大少爺自願過流浪漢生活。所以第一個要解開的符號,就是基督教式的自虐精神────透過苦難才能成就救贖。

自虐之後,接著就是背負他人苦難。所以石濤每次「行神蹟」之後都會遍體鱗傷,似乎將病人的痛苦「轉移」到自己身上。這與傳統的耶穌不同,耶穌行神蹟是直接將對象從痛苦中釋放,而不是代他人痛苦。但考慮到耶穌的終極任務────上十字架流血洗淨世人的罪,那麼石濤的代苦也有為世人贖罪的意義了。

不過石濤的形象與耶穌畢竟還是有所不同的。耶穌除了拯救苦難之外,還發表許多訓示,透露智慧的光芒,然而石濤這個角色從頭到尾就是一整個「苦難」。他的對白極少,登場總是傷痕累累血跡斑斑,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我覺得,導演要表達的不是「整個」耶穌,而是十字架上的耶穌,也就是「代罪羔羊」。

在古希伯來傳統中,一個人犯了罪,要殺一隻羔羊在神壇上焚燒,表示那隻羔羊已經代替自己受到處罰,因此人可以得到赦免。這就是耶穌上十字架的意義。為甚麼耶穌的死能代替世人贖罪呢?因為耶穌就是那隻替罪羔羊,而上帝對罪的處置是死,必須有人死亡才能滿足上的對「公義」的要求。所以表面上是治療、是痛苦的轉移、是救濟貧苦百姓,內在的精神卻是對原罪的救贖。

耶穌上十字架其實是非常可憐的,幾乎沒有人支持他,徒弟都跑光了,周圍都是嗤笑他折磨他的羅馬士兵。耶穌受刑時沒有縱聲長笑視死如歸的豪情,也沒有引刀成一快的英雄氣魄。他既痛苦又害怕,他甚至哀求天父讓他不要受這些苦。有一部電影《基督的最後誘惑》,就是演耶穌在十字架受苦時,冒充天使的魔鬼謊稱天父要來解放他,說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不必死,讓耶穌從十字架下來去過凡人的幸福生活。過了幾十年的幸福生活,耶穌老了,兒孫成群,臨死前他的門徒來告訴他說大家都在為信仰拼命奮鬥,只有你在家裡安樂苟且,耶穌這才發現自己上當了。最後他求天父讓他死在十字架上,終於完成了救贖的使命。

本片對於人性與救贖意義的刻畫深度當然比不上《基督的最後誘惑》,然而它描寫一個軟弱的凡人,獨自扛起救贖使命的痛苦掙扎與堅持,仍是相當精彩的。木村拓哉一向擅長表演執著、專注的角色,這次他也將那種「一點也不想卻必須撐到底」的苦處,詮釋得相當到位。

喬許哈奈特演的偵探克萊恩,在象徵的意義上是一個「接引者」的角色。他的任務是受「父親」之託將受盡苦難的「兒子」接回家。這個角色在聖經裡是沒有的,所以他象徵的不是某個人物,而是某種「過程」。換句話說,代世人贖罪的救世主,如何才能功德圓滿回到天上?這個答案恐怕見仁見智,導演給的答案則是────認識苦難的本質。

克萊恩為了偵查殺人魔,於是模擬殺人魔的思考模式,學習他的生活方式,到後來漸漸受到影響,最後發瘋了。因此要了解克萊恩,必須先解明那個殺人魔究竟給他帶來了甚麼。

飾演殺人魔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美國演員────伊萊亞斯‧寇蒂斯(Elias Koteas),小時候我看過一部電影《暫時停止接觸》(Fallen),寇帝斯在片中飾演的變態殺人魔就非常吸引我,我覺得他那張臉和氣質真的太適當了,雖然出場時間不多但印象深刻。他演殺人魔真的比安東尼霍普金斯還到位。

本片的殺人魔雖然也有暴力動作,但流露更多的優雅與藝術氣息。他一開始用球棒襲擊克萊恩,揮棒與聲響乾淨俐落,只敲了三棒左右克萊恩就重傷倒地。他沒有說些殘暴的狠話,也沒有露出狂態;他攻擊克萊恩的目的只是想讓他品嘗「痛」這件事。他用幾近「深情款款」的眼神望著克萊恩說:「耶穌正在受難,直到世界末日。」然後他「咬」克萊恩。他咬的位置也很奇妙,是在手臂的「下側」接近腋下,也就是胖子會長蝴蝶袖的那個位置。要咬那個位置非把人整條手臂舉高不可。於是寇帝斯把哈奈特的上衣撕破,把他強按在地板上,壓住手臂,咬他。這一幕實在有點「腐」,兩個身材健美的熟男光著上身疊在一起,還咬人………

撇開BL的想像,導演在片中置入許多肉體美的元素(尤其是男性美)。三個主要角色────喬許哈奈特、木村拓哉、李秉憲,都有裸露的鏡頭,而且身材一個比一個好,讓人口水直流。此外,三個人都留鬍鬚。為何導演要強調男性肉體美呢?我想應該不是導演本身有特殊癖好吧。我大膽猜測,男性的肉體美在本片中象徵撒旦,因為傳統撒旦的形象通常都是健美男性,是帶著邪惡特徵(例如羊角)的大天使。到了片子的後段,殺人魔呈現他的「人體藝術品」,也是充滿「肉感」的。在基督教義中,肉體與魔鬼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首先,魔鬼一向推崇肉體的享樂,貶低靈性的昇華,而且最容易受到魔鬼誘惑的往往也是肉體慾望。亞當夏娃吃了禁果之後,「原罪」留在肉體一代一代遺傳下來;若不是藉著肉體遺傳,就很難解釋亞當夏娃以外的人類為何也有原罪。耶穌上了十字架清洗了世人的罪,只是潔淨了靈魂,再虔誠的信徒想要進入天國也必須等到肉體死亡才行。這是基督教式的精神肉體二元論,因此精神總是象徵屬靈方面的,肉體往往象徵邪惡、魔鬼。

本片用色相當強烈,帶有原始風味,畫面呈現圖畫般的美感,這也有象徵意味。強烈的對比色,裸露的男女肉體,血、汗、污泥與蛆蟲,這些元素組成一幅墮落景觀,象徵墮落又精彩的世界,如此景觀中有一個受苦受難的救世主,更顯出戲劇張力。

回到殺人魔的作品。那些用人肉組裝的塑形作品,除了表現出扭曲的肉慾外,更帶著強烈的痛苦。扭曲的肉塊中分不出手腳軀幹,卻裂了一張血盆大口突出於最前端,怎麼看都像是在吶喊。殺人魔先讓克萊恩體會自身肉體的痛苦(毆打),再讓他見識肉體痛苦所形成的美,最後他說:「人類的痛苦,宇宙的奧秘,還有比這更美的嗎?」由此揭示出基督教式的救贖觀。

基督教認為整個宇宙都是神的計畫。然而盡善盡美的神為何要設計如此多苦多難的不完美世界呢?答案是,藉由苦難才能彰顯神的至善。在這個神聖的計畫中,完美→墮落→苦難→救贖,然後再回復完美,唯有經歷這整個過程神的完美才得以彰顯榮耀。因此,苦難的存在是為了救贖,因為要彰顯拯救的善,所以創造需要被拯救的惡,這就是基督教式的邏輯。在這個邏輯中苦難是必須的,也唯有認識到苦難是整個神聖計畫不可或缺的一環,才能體會到救贖的重要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苦難也具有了神聖性甚至具有審美性,呈現出神的「創造之美」。這就是「人體藝術品」所要傳達的終極意義,也是殺人魔要傳達給克萊恩的理念。對於作為「接引者」的克萊恩而言,殺人魔可說是「導師」。導師的任務完畢,欣然接受死亡,而克萊恩見識到苦難的終極意義,也因為心靈無法承受而瘋狂。

回到前面的提問:代世人贖罪的救世主,如何才能功德圓滿回到天上?答案就是徹底體認苦難的本質,換言之,真正理解苦難才能真正理解救贖。於是乎,導演要闡明基督教的救贖觀,通過克萊恩這個角色是必須的。

此外,李秉憲飾演的蘇東坡也是這幅救贖圖畫中必要的一筆。蘇東坡是個邪惡的毒販,他雖然冷酷殘暴但他象徵的卻不是撒旦,也不是處死耶穌的彼拉多,而是世人的「自我意識」。這又涉及到基督教神學。

前面提到肉體與撒旦的關係,但必須澄清的是,肉體不等於撒旦。基督教相信男人的肉體是神用土壤所造,女人的肉體是男人的肋骨所造,靈魂則是神吹的一口氣。因此人類的肉體靈魂全是神造的,本身並不帶有任何「罪性」。那麼罪從何而來?罪其實來自「自我意識」,也就是驕傲。當人過於看重自己的時候,產生了主體意識,否認自己的「工具性」────作為神聖計畫的一項工具────以自己為目的,於是罪就來了。在基督教的觀念中,罪的本質意義就是「背離神」,撒旦因為自身的美好而背叛了神,亞當夏娃受到魔鬼誘惑想做自己的主人,因此產生了罪性。罪性進入肉體中又產生了許多罪行。神可以赦免人的罪行,可以用獨生子的血洗淨罪性,但世界依然墮落,撒旦依舊存在,正是由於人的自我意識無法免除,所以必須信靠耶穌,讓耶穌成為個人的救主,如此才能徹底否認自我恢復成神的工具。換言之,人類從背叛神到與神復歸和諧的關鍵在於屏棄自我,重新以神為主體。

回到電影。蘇東坡這個黑幫頭子一直是以自己為主的,他無論做甚麼事目的都在滿足自己的慾望。這裡說的慾望不只是單純的私慾,還包括人性裡的「私愛」。蘇東坡深愛著莉莉,她的失蹤讓他傷心欲絕,甚至用殘忍手段處死失職的手下。當莉莉回來的時候,蘇東坡那種難以置信忐忑不安的悸動,雖然沒有台詞,彷彿說著:「這是真的嗎?我是不是在做夢?她會不會下一秒就消失了?」那樣的惶恐,讓人覺得他的愛是純真的。而當他看見莉莉睡在石濤身邊,他憤怒,他忌妒,他想殺人,這都是人之常情,但他沒有責怪莉莉背叛,他只殺掉石濤。蘇東坡這個角色不是與救世主對抗的大反派,他只是沉溺在俗世中的罪人的一個代表。罪人不認識耶穌,反而以自己的私慾為重,以自己為主,耶穌要拯救的正是這些人。

耶穌在十字架上快死的時候向天祈禱:「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章34節)石濤被釘在木板上的時候也說:「我原諒你………你不知道自己做了甚麼。」蘇東坡聽了這話,流下眼淚,但還是硬著心腸說:「我不要你的原諒。」這說明了世人即使明知耶穌為贖罪而流血,即使心裡感動,還是拒絕神的救恩。人一旦選擇了以自我為主的道路,縱然沿途荊棘滿布,甚至在面對神聖之光照亮自己的罪孽時,猶然無法回頭。人對自我的執著是多麼深哪!相較於醫病時的痛苦轉移或者殺身之禍,真正阻礙石濤救世任務的其實是世人的自我意識,導演以一個強大的黑幫頭子來象徵。

黑幫頭子固然強大,流浪漢救世主固然軟弱不堪,但石濤卻說:「你們這種人總是怕我。」雖然蘇東坡嘴硬說我不怕你,但他的表情顯然充滿恐懼。他怕甚麼呢?他怕的其實不是面前軟弱的石濤,而是石濤的聖潔之光照亮自己的黑暗罪孽。在菲律賓槍殺石濤的三個男人,開槍前也有類似的恐懼表情。

最後,蘇東坡將石濤的地點告訴克萊恩,在接引救世主的任務上也出了一份力(很關鍵的),表示蘇東坡也有某種程度的悔悟。至此,石濤代表的救贖、克萊恩代表的苦難的認知、與蘇東坡代表的自我意識的對抗與抑制,各自完成了這幅圖畫的三個視角,完成了導演所要傳達的理念。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基督教傳教片,沒興趣的人可能會看到睡著。有人說木村拓哉演的角色跟耶穌差很多,所以這部電影跟基督教沒多大關係,這真是誤會了。有些傳教片是比較隱晦的,並不都像梅爾吉勃遜的《受難記》那樣搞成紀錄片似的。如果能仔細一點看這部片,你會發現他傳達的基督教理念甚至神學議題,比《受難記》還多出許多。

總之,這部片的鏡頭很美,內涵又有深度,是一部難得的宗教電影。當然,觀賞者最好對基督教有點興趣。









標籤:
瀏覽次數:134    人氣指數:1934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頭痛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守屋
 
住戶回應
 
時間:2012-06-17 21:25
她, 51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6-17 19:40
她, 51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7-18 08:34
她, 45歲,台北市,法律相關行業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7-14 15:38
她, 45歲,台北市,法律相關行業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