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bumbler」一詞,曾為馬核心幕僚的學者游梓翔說,《經濟學人》用了《Ma the Bumbler》為標題。子題是“A former heart-throb lose his shine”,中文翻譯應該是《頻頻犯錯的馬:昔日明星失去光芒》。《自由時報》帶頭翻成“馬是笨蛋”顯然過重,還有其他媒體連標題都翻錯。《經濟學人》文中對馬失去支持的觀察倒是頗能反映台灣多數民意。
他說,《經濟學人》報導敘述了馬連任後滿意度低、房價高漲、勞工抗議、決策反覆、年金改革、要員涉貪、丐幫爭議,都是事實。它提到經濟問題相當程度來自大環境,並分析了直接挑戰馬的人因不想承擔責任短期不會出現,也夠中肯。能抗議的只有“The country appears to agree on one thing: Ma is an ieffectual bumbler”,以及因這句而下的“Ma the bumbler“標題。台灣人是否「似乎同意馬無能笨拙」呢?
游梓翔說,吳伯雄說的「孩子罵笨」、王建煊說的「無能」,對馬施政不滿的6、7成選民也常用類似語言批他,要抗議有難度。那就剩標題了。可惡的《經濟學人》竟然用台灣人自己(包括監察院長和前主席轉述)對元首的批評下標題,所以馬的更正函應該要求標題改為“Many Taiwanese: Ma is a Bumbler”。至於抗議記者沒有署名,那更好笑,那整段對中國、日本、尼泊爾、印度的報導也都沒署名,代表署名的就是《經濟學人》,要抗議這個嗎?第一天迅速決定四平八穩回應,第二天看民意有人吞不下去就又要求抗議,不正印證了《經濟學人》說的馬決策「indeci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