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上跟我們把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為什麼禪定這麼重要?為什麼一定教給我們外要離相,內要不動心?這些話都是最真實的開導,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法?這個說起來就很麻煩。如果諸位念過唯識就很好懂,《百法明門論》裡面,佛將一切法(就是我們講的萬事萬法),歸納為一百大類。這一百類裡面,前八個是心法,接著五十一個心所法(是心理作用),再有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還有十一個色法,十一個色法是講物質,要用現在話來講就是精神和物質,統統是有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質是夢幻泡影,我們起心動念、打妄想也是夢幻泡影。
所以佛真正明瞭事實真相,教我們對這些境界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的真心就恢復了,對於宇宙之間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來一模一樣。那個時候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正知正見,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前面的五度。這就教給我們,我們要學菩薩行,就是菩薩的生活,我們對於一切法明瞭、通達,於一切法不執著,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
為什麼幫助別人?這是諸佛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因為只有佛菩薩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跟我是同一個體,同一個體去幫助他,還要談什麼條件!我的手一癢,替它抓抓,這還談條件嗎?右手,我這裡癢,你替我抓抓,我們談談條件,不需要談條件了,為什麼?同一體。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一體,同一個真如本性,不曉得才迷惑了,所以在這裡分自分他、迷惑顛倒、起惑造業,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就是把這些迷惑顛倒統統打破,才看到事實真相。所以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沒有兩樣,慈悲心、愛心是從這裡發出來的,沒有任何條件。
所以一切作為都有方法、都有程序,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這是「忍辱」。能夠專精不懈,這是「精進」。心地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動,這是「禪定」。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透徹,沒有一樣不明瞭,這是「般若」。佛教給我們,這六條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薩行了。絕對不是說受了菩薩戒,就當了菩薩,迷惑顛倒的菩薩。你要不懂得六度,日常生活當中,不能把這六條應用在生活裡面,受了菩薩戒也是泥菩薩。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想到前幾天跟大家介紹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全部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才叫學佛,這才叫學菩薩,才有一點像菩薩。菩薩要成佛,單單修六度還不行,六度只能成菩薩,還不能成佛。要用這種方法來修學念佛求生淨土,給諸位說,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理一心達不到。換句話說,從六波羅蜜的基礎再往上提升一層,是什麼法門?是《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法門,是成佛的法門,是理一心不亂的法門,法身大士的境界,所以這是最後修學的,這是不能夠躐等,它都有按次序的。六波羅蜜沒有修成功的話,這十大願王實在講是連邊都沾不上。
普賢行的特色就是心量之廣大,就像虛空法界一樣,所以他這十願,願願都是究竟圓滿。第一個是「禮敬諸佛」。諸佛到底是哪些諸佛?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告訴我們哪些是諸佛。「情」是一切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所有一切動物。「無情」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植物、礦物,這就是把所有一切統統都包括了,這些統統是諸佛。我們對佛的恭敬心,要能夠轉變對一切眾生,這是普賢的行,所以它跟一般菩薩行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