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3年,著名的生物學之父卡爾.林奈(Carl von Linné)於其著作《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中首次發表了鳳仙花屬及中國鳳仙花 Impatiens balsamina ,同時鳳仙花科的學名 Balsaminaceae 也是依該花作命名。中國鳳仙花在許多亞洲地區已經被廣為栽培了幾個世紀。撇除其觀賞價值,她擁有許多醫學上的用途,另外古時提煉出來的萃取物有滋潤香膏(balm, balsam)的用途,所以才被名為 I. balsamina 而鳳仙花屬的植物也通常叫 Balsam 。
所有的鳳仙花屬植物遍及非洲、馬達加斯加和亞洲的熱帶、亞熱帶至溫帶地區。亞洲的華南、西南地區至印度及東南亞的鳳仙花資源相當豐富。歐洲跟北美洲亦有少量分佈。不過,鳳仙花屬植物的分佈非常受限於地理因素。例如只有很少喜馬拉雅原種可以同時分佈於東西兩側的山麓;除了 I. balsamina 外,只有很少喜馬拉雅原種分佈於南印度。此外,沒有非洲產的鳳仙會天然生長於亞洲區,反之亦然。
鳳仙花屬植物充分地展現出可與蘭科植物比擬的多樣性,於植株大小、形狀、花色,以至生存於不同環境、土壤介質。有些鳳仙花可以有三米的身高如 I. tinctoria,也有矮叢型迷你型等等,有半水生、附生、石生迎接大自然的嚴峻環境。連多肉型的鳳仙花也有紀錄如 I. mirabilis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種間雜交的現象在鳳仙花屬中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