輜重(老子26)之三 台灣白牡丹 2013/3/27(癸巳2/16)
接下來的經文: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前文末句說了:
一個有道的聖人既能時時的都不肯離開他的輜重,
所以他就能控制物慾之可與不可,
絕不能再為所蔽。
更能降伏氣質之不正發作,
絕不能再被所動。
如此,
雖有什麼榮華美觀之事物現於眼前,
他也能不受其惑不為所動,
而以平淡的心情自處,
這是不會被這些榮觀有所迷惑的。
再說,
古時一個明道知理的聖人,
因能不失其根不失其君,
所以他的行為便迥然異於世俗了。
那麼起用這樣能夠自持的聖人來治理天下,
必定能至公無私的化行美俗,
而天下是沒有不大治的道理的。
這雖是一個鐵定的事情,
但反觀當時之現實就不同了,
因老子之時代正在周末之失政時期,
當時因朝綱不立,
而人心亦習於反常,
社會上的正氣就早已蕩然無存,
老子認為這全是因國君之無道所致。
於是便喟然嘆道:
「為什麼一個身為國君之重要人物,
放著光明正大的大路不去走,
不知把先生之道統承繼起來
去開拓萬世之基業,
反致控制不了私慾降伏不住氣質,
因自己一身之任性,
而輕視了治天下之大事呢?
(或說:把自身自輕於天下人,叫人看不起呢?)
說到這裏,
可見這「重」「輕」「靜」「躁」的關係非常重要。
若把色身看重了-
就要喪失了道心,
這樣的結果必弄得本末不明罪惡叢生,
而又任你的氣質躁動不知降伏,
當然戕賊自己的自性了,
這樣的結果,
也必定弄得是非不分危難迭至,
像這樣失了根而又失了君,
這樣的一生就等於自殺一樣,
什麼都完了。
由此看來,
如欲不失根,
唯一方法是看淡色身,
色身既能看淡自然就沒有什麼私心,
自私心一無則一切物慾也就無孔可入了,
如此其根方可以常住。
其次,
如欲不失君,
最好方法就是降伏氣質,
氣質既能降伏,
則怨恨惱怒煩等的邪念自然無隙可乘,
如此
其君方可以當令了。
這就是君子修身的最上要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