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69785
 張甜心(荷花)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 獻給所有未婚,將要結婚,和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朋友...珍惜你所擁有的吧!!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願你的心情也這般美麗
作者: 張甜心(荷花) 日期: 2011.03.27  天氣:  心情:
                                            








願你的心情也這般美麗


 


 生活一成不變,會比較快樂嗎?



有好一陣子,我迷失在忙碌中。


每天想的是:還有多少採訪沒做完、多少資料沒讀、還剩幾天就要截稿了……

跟朋友吃個飯,出門前,先預想「1小時就結束這場聚會吧」。


於是用餐時,心思常不自主地飄向工作,更有股想看錶的衝動。

  有個假日中午,開車送爸媽參加表哥的婚禮。


一到宴客會場,我把車停下,讓他們自己進去吃喜酒,並告知兩小時後再來接他們。


之間這段時間,我選擇進公司上網找資料。

  結果,那次喜宴我爸媽吃得很緊張。


一堆親戚在宴客後到表哥家聊天,我爸媽也不敢久坐,因為女兒的焦慮也讓他們戰戰兢兢了。


回程的車上,大家的心情都不太好。

  工作工作工作,忙碌忙碌忙碌……,我發現自己被「快」的節奏綁住,


不僅忘了怎麼生活,也影響與家人的互動。

  「這樣下去不行的,」後來我對自己說。


於是我做了件看似增加更多壓力的事──報名插花課,而且上的是講求「意境」的日本流派。

  不過去參觀上課情形時,我簡直快受不了。


看著同學一枝枝花、一根根草慢慢插,兩個多小時過去,還沒完成作品,我愈看愈著急,心裡想的是「天啊,我要這樣浪費時間嗎?我可以把它用來整理多少工作資料啊?」

  隔週硬著頭皮真正去上第一堂課時,我告訴自己「1小時內隨便插完,趕快離開」。


不幸地,那堂課我也花了兩個多小時,因為單單為了一枝花的位置,前挪後移,


我琢磨了一、二十分鐘,何況花材還不只那枝花而已。

  上課已超過半年,某種程度看來,時間是浪費了,事實上,卻給我一個暫時抽離工作的出口。


那一刻,專注想「怎麼把花插好」。


更重要的是,也有機會浸淫在「慢」的節奏裡,生活不再只是充斥著「快」的調性:


懂得停下腳步,欣賞路旁建築物一整面牆的爬牆虎、別人家的美麗盆栽……


打開生命新視窗



是的,一個改變可以打開新的生命窗口,也有益健康。

一味壓抑對現況的不滿,放縱自己桎梏於困境,


太多的負面情緒如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終將無情地對身體反撲,醫學界早已證實。

面對壓力,體內會分泌交感神經素與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等荷爾蒙,


幫助人因應危機。


其中,交感神經素會讓人心跳加快、血流上升。

但如果長期處在壓力下,交感神經長期太興奮,


心臟血管便首當其衝受害。


因為交感神經素太多,血液會較濃稠,易阻塞,易發生高血壓、


心血管疾病等。醫學研究也已證明,交感神經太興奮,會使人突然心律不整。


壓力也影響免疫功能的運作
一有壓力,身體所分泌的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會減少免疫系統淋巴球的數量,而使人的抵抗力減弱。

免疫力低落,等於身體內部的防衛軍力不足,生病的機率將增加,從小病到重症,都有可能發生。


另方面,憂鬱、焦慮的情緒,也是促使健康惡化的一把鐮刀。

美國疾病管制局一、兩年前曾做過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有諸多憂鬱症狀傾向的三十幾歲青壯年人,


和快樂的同儕相比,5年內得高血壓的機率高了2倍。

近幾年來,醫學界對預防心臟疾病的關注,部份鎖定在「對發生心疾的危險因子來說,


憂慮的重要性可能不亞於高血壓、缺乏運動等因素。」

更甚者,國外的研究人員正嘗試檢測「人如果學著藉由思考與行為方式上一些簡單的改變,


減低負面情緒,可以避免心疾問題」的概念。


讓自己更有彈性
改變,也是讓心靈更健康的一個活水源頭。

擁有多年心理輔導經驗、台北市佛教觀音線協會家庭關係服務中心主任李宗燁說,


許多人因為害怕不同、害怕「失控」而抗拒改變。



但當克服恐懼,願意改變時,「恐懼就變成信心,」同時伴隨改變而來的,是內心疆土的開拓,


「你的個性會愈來愈有彈性,心靈愈自由、健康,」李宗燁指出。

尤其無奈的是,大多數人忙於打拚事業、汲汲營生,對荒蕪的自我,


對該如何活得健康、活得自在與愉快,較不關注。


於是,大家的快樂指數愈來愈低,痛苦指數一路攀升。

《康健雜誌》曾做過一項「台灣民眾健康品質大調查」,結果發現有近半數的人覺得生活有壓力,


五分之一的人吸菸,五分之一的人睡眠不足,四成的人缺乏運動,六成的人戴眼鏡……


整體看來,美麗的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生活得不怎麼美麗。

當現有目標已經無法滿足你,現在做的事已經無法令你快樂時,就該擁抱改變。

「如果你不肯表達自己原本的想法,不肯傾聽自己內在的心聲,你就難免背叛自己,」


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羅洛.梅指出。

李宗燁有次應邀對扶輪社社員的太太們演講。


他要出席者自析「怎麼樣才會快樂?」


幾乎每個人都寫「如果我先生……、我小孩……,我就會快樂。」


很明顯地,較不會想到「自己」。

「要了解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覺察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何在,」


李宗燁提醒。

生命可以有成長的動力,允許更多的變化,


可以讓自己更有活力、更富熱情。

繪本《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中描述,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失落的一角,


總在尋尋覓覓缺了一角的圓,希望自己能填補別人的空缺。

但,或許正如書中所說:你為什麼不試著讓自己成為一個圓呢?

  「你肯不肯讓你自己自在、舒服一點?」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點出「改變」的意義。(見25頁「你本來就有快樂的能力」)

  「今年度,每個人都可以問自己,你真的對你自己慈悲過了嗎、真的愛過你自己嗎?」


許文耀說。


你準備好好愛自己了嗎?從改變開始,領會生命的喜悅吧!


你本來就有快樂的能力

人生下來就有「趨樂避苦」的行為動力,人一生的改變在於


「到底學到什麼,可以讓你從生活中得到快樂」。



但人愈長大,反而「趨苦避樂」,快樂是短暫的,痛苦居多,與人的特性漸行漸遠。

為什麼?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在整個社會化的過程都是有條件的成長,


什麼情況下可以得到別人贊同、欣賞,來達到自我肯定。


人一生最大的過程其實是認識自我、了解自我與自我實踐。


而一個趨樂避苦的人,就是能夠自我實踐的人。

自我實踐的人,不只積極地開發潛能,更重要的是,他不會後悔所做的事、勇於負責,不否定自己。


人的基本矛盾在於自我展現與壓制之間的拉扯,而有壓力、痛苦。

癥結出在「自我」這兩個字。


人的一生都在想:「我到底要幹嘛?我是誰?」


可是這是一個迷思,因為「我」是很模糊的概念,


但大家又想把它弄清楚,痛苦自然滋生,要怎麼去定義「我」?

於是,我們開始藉由某些條件去意識「我」。


可是依恃外在狀況或內在感受時,通常他們不變的現象就是「變」,


一旦外在條件起變化,「我」就跟著流失,因為掌握不住而痛苦。


改變看自己與外界的眼光
假如要改變,要去意識「我」是不是依恃在外在、不可靠的條件上,


去想:「世上有沒有什麼東西是可靠的?」


答案是「有」,而且處處都有,


只是你不熟悉,因為它太近或是因為你不相信有,而忽略掉。

那就是「舒服」的感覺。


我們人比較不習慣讓自己泡浸在美好的感受裡。


早上起床,你有沒有以「It'sanewday.It'sagoodday.


(今日是新的一天,是好日)的心境,


去看待一天遇到的每件事?還是讓自己泡在不好的情緒中?

要改變什麼?改變看自己與看外在世界的方式吧!


「改變」絕不是很大的奇蹟,而是在生活中的例子:


好聽的音樂、抓個癢、整理家務……,生活處處充滿讓你體會到美好感受的例子,


重點是:你肯不肯讓自己自在、舒服一下?

  要不斷去熟悉這個「美好」。


人的力量與改變,是因為發現那個「好」以後,開始改變,


如果嚐不到「好」,人還是惑迷於外在,習於平常。

  原本你就有跟這個世界,跟你自己貼近的那份感受,那就是生命的源頭。


要有信心、智慧,以及出於慈悲而非慾望的「捨棄」,


捨掉讓你痛苦的東西,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會快樂。




信心是起頭。


要有信心,相信你本來就有快樂的能力。





標籤:
瀏覽次數:105    人氣指數:1505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 獻給所有未婚,將要結婚,和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朋友...珍惜你所擁有的吧!!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3-29 10:19
他, 55歲,花蓮縣,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3-27 22:35
他, 60歲,屏東縣,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3-27 08:58
她, 61歲,花蓮縣,家管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