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我和同學走在台大的校園內, 我們討論到幾個觀點。 其中一個觀點,是問到為什麼要學物理這件事情。 幾年後,當我跳脫學生的角度,從應用端的層面來看待這件事情, 突然覺得當初選擇了理工科,是個頗為正確的選擇。 當產業分工後,許多人總會覺得,現在的任何產品好像都屬於極度的高科技, 因此這樣的高科技總會用到很高難度的物理。 然而事實上,當真正踏入職場,許多工程師總會發現到, 真正產品用到的知識並不是最困難的物理, 尤其是所謂的許多產品的最初步,根本不是非常困難的。 舉個例子來說,在iphone裡用到陀螺儀,在某個程度上,用到的觀念只是單純在處理角動量的問題。 如果聽不懂什麼叫做角動量,簡單來說,就是高中物理中提到的觀念, 也就是說根本不必要讀到大學。 我並不是說大學不重要,我的意思是,在設計一個新產品開始, 用到的觀念都很單純,也很簡單。 但問題來了,並不是每個人懂得怎麼使用物理觀念。 事實上,不管任何產業,在專業上總可以分成分析與設計。 分析,也就是說,在某個程度上做的事情,就是把一個真實現象的問題點,想辦配合目前的理論進行解釋。 而設計,也就是說,設法整合理的方式使用現有的理論,做出一個實質的產品,商品,供人使用。 當然目前我所說的,只是很簡單的詮釋這個精神。 真正的定義,可能比我所說的更複雜。 但是我相信,如果拿掉理工人的定義。 我相信任何和人,對於分析與設計,經驗上,或多或少都有感覺其中的不同,箇中的差異。 比方說,電影是導演及一群人,透過某些電影的理論,找到適合的邏輯鋪成,然後攝影原理及技術 ( 比方說3D拍攝 ), 設計出供人欣賞的商品。當然,有些電影人,未必經過正統的訓練,但本質上,還是會或多或少用到理論, 就像你可能不知道槓桿原理,但是你還是會不小心用到筷子;和孩子玩翹翹板,你會故意往支點的方向座。 反之,影評會分析電影,他們可能會用心理學去詮釋劇中的角色的性格,然後試圖去判斷, 依循某個人格特質而產生的角色,是否合乎常理,是否合乎劇情,然後對於整齣電影給予一個科學、半客觀的評論。 因此,物理的世界也是如此,存在著分析與設計。 而在過去長達10幾年的歲月裡,我都是以分析的角度看待事物, 而當我現在試著用設計的角度看待物理後,我發現自己的世界其實不太一樣。 暫時寫到這,反正這篇大概也沒人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