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就年輕的法師,要照顧他這些。法師要讓他吃苦頭,不要說看到他吃苦,我們不忍心,你就害死他,他是要吃苦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有的弟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那麼苦的生活,你看了不忍心,一個個都把他拉回來,還得了!所以佛教給我們,經上講的「以苦為師」。常常生活在痛苦當中,他才有真正道心,才有念頭要超越這個世間,所以苦是好的。你們自己不願意吃苦,看到別人吃苦要生恭敬心,不要把他拉回來,這很重要很重要。所以你能夠栽培法師、成就法師,你才能請得到法師,才有真正好法師到這個地方來弘法利生。
「請轉法輪」主要的目的是宣傳佛教,把佛教普遍廣泛介紹給大眾,只能達到這個目的。如果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修學真正得到成就,請轉法輪是不夠的。諸位想想,哪一個人一生聽一次經、兩次經就開悟、就證果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佛陀以後沒有了,所以必須要「請佛住世」。我們要請好老師常住在我們這個地方,天天教導我們,我們要接受長時間的薰陶才能夠得到成就。
在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有一天要我們這些學生各言爾志,就像孔老夫子一樣說:你們每一個人的志願、願望,都說來給我聽聽,每一個人都說各人的志趣。他問到我,我就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我希望將來能夠到處去弘法利生。他聽了之後點點頭,他說:很好,但是你不能成就人。他說:你自己成就可以,你不能成就別人。我說:為什麼?他說:你只能做到宣傳的效果。所以他就告訴我,他老人家在台中住了四十多年,所以台中有不少人成就。他說:如果我到台中,一年來講個一天、兩天,不可能有一個成就,這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聽了明白這個道理,確實如此。但是這個事情要有緣分,佛家講緣分,「佛不度無緣之人」。到處去宣揚,這個緣淺,容易;住在這一個地方教化眾生,那個緣很深。
所以我是這麼多年來,統統都在外面遊化,對自己真的有很多的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對這個「家」(一般人有家的觀念),對這個完全冷淡了。天天旅行,天天住旅館,哪個地方有家?沒有,確實沒有家,到處都住旅館。雖然自己有個道場,一年也不過住個把月又要走了,統統像住旅館。這個觀念打破了,這對自己也是一個解脫,很不容易的一個解脫,自己真正能夠體驗得到。住在這個地方,要與這個地方有很深的緣分。
所以大眾要想成就,一定要請佛住世。佛不在了,佛的弟子,或者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這是居士身分),他真正是有修、有學、有德行,足夠給我們做榜樣,能夠指導我們修學,都應該請他在這個地方常住。常住,這一個地方得他常期的薰陶,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所以接著「請轉法輪」之後,有「請佛住世」,這是要想成就不能夠缺少,一定要真正發心。所以我們自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我們自己要帶頭,要請法師、大德常住在這個地方,盡心盡力來供養。供養真正大德,生活都非常簡單,很容易照顧,這是一定的道理。
道場的莊嚴是為了接引大眾。譬如說我們在這裡建一個道場,這個道場不莊嚴,人家一來看,這大概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這個道場建得富麗堂皇,人家一看,這個地方大概是不錯。一般人只看外表,不知道內容,所以外表也要做得像個樣子,才能夠接引廣大的眾生,這都很有道理。真正識貨的人不講求外表,但是對於接引一般大眾,莊嚴的道場就有必要了。道場雖然莊嚴,在道場裡面住的出家人,還是住得很簡陋。所以你到大陸去看就曉得了,大陸的寺廟是宮殿式的,非常莊嚴,你去看看出家人住的寮房就很簡單,方丈和尚,他們住的房子在旁邊,寺院的後院,很簡單,很樸素,可見得莊嚴的場面是接引大眾。這些我們都要細心把它觀察到,然後才知道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儀式,請佛住世,佛法真正在這個地方生根茁壯、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