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7,380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太平亂世/陳家帶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的能力/張錯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文學的傳奇 - 瘂弦/陳義芝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10.09 天氣:
心情:
文/陳義芝
瘂弦認為「不管你寫什麼,點的或面的,局部的或全體的,個人的或民族的,只要寫得好,都有社會意義」。
這一見解,消融了倫理觀與美學觀的對立,社會意識納入抒情本質中,是純粹而博大的批評……
1.怎能說他詩不多
1970年晨鐘版《深淵》詩集,是我最初接觸的瘂弦讀本,書頁空白處且留下不少零星的註記,
或用鉛筆或用原子筆,間雜畫線、畫圈的標示,證明讀過多遍。一本書能引你多次閱讀,自然是極其偏愛的書。
到了1980年代,我又買了洪範版的《瘂弦詩集》。為《國語日報.古今文選》註釋賞析,
及撰寫數篇研究論文,用的都是這個版本。2011年余光中在《聯合副刊》發表〈天鵝上岸,選手改行──淺析瘂弦的詩藝〉,
說瘂弦詩可稱傑作的,至少應包括下列十首:〈紅玉米〉、〈土地祠〉、〈印度〉、〈船中之鼠〉、〈馬戲的小丑〉、
〈深淵〉、〈坤伶〉、〈上校〉、〈給橋〉、〈如歌的行板〉,識者無疑贊同。
但「至少」一詞,留有空間,說明實不止此數。如果增列,我想還可舉示:〈鹽〉、〈巴黎〉、〈下午〉、〈復活節〉、
〈一般之歌〉、〈赫魯雪夫〉、〈水手.羅曼斯〉、〈戰時〉、〈乞丐〉、〈遠洋感覺〉等十首。
有這麼多傑作,當然可以說是一種風格的創造者。
四十年後的今天,我讀《瘂弦詩集》,沉融於他那特殊音色、特殊聲腔、特殊語法──
令人驚奇的心思趣味,詭譎又樸實,家常又戲劇──
難以定義其告解或控訴的詩,感受豐繁,確信那不止是單純的偏愛,是因唯讀好詩的欣喜。
論者常說瘂弦詩作不多。多或不多,究竟如何判定?說他不多,因為只存一本《瘂弦詩集》(1981)。
這本詩集連同序詩,共八十八首,它的前身是收錄七十首詩的晨鐘版《深淵》(1970);
再往前是收六十一首詩的眾人版《深淵》(1968);
最早則是在香港國際圖書公司出版,收三十二首詩的《苦苓林的一夜》(1959)。
當代詩人發表詩作數量超過瘂弦的何止一二百人,但論詩質,瘂弦又遠超當代,能與比肩者二三人而已。
陶淵明詩作一百餘首,杜甫詩作多達一千餘,後世同稱偉大,豈是論其百千之數可證!
像瘂弦付梓八十八首,而深印人心、可傳可誦者,竟達四分之一,傑作如許多,我們怎能說他的詩不多?
瘂弦精於把關,不產平庸之作,1953年起步,不到五年就已塑造出「瘂弦風」。
即使不說是天才型,也絕對要讚嘆他那嚴謹的自我審視、自我篩選的能力!
1958年他榮獲藍星詩獎,同輩的余光中評論道:「瘂弦的抒情詩幾乎都是戲劇性的」,
「瘂弦的另一特點便是善用重疊的句法」,「瘂弦的第三個特色是他的異域精神」。
老師輩的覃子豪也讚賞他的詩是「古老中國和現代西洋混合的產品」,「他的歌謠風格,是攫著了歌謠的神韻」。
異國情調的塑造與對新奇陌生事物的渴望,是當年許多不甘於保守固舊的詩人的共同方向,
造化不同,結果各異,瘂弦接收了西方技法的衝擊,成功轉化出屬於他的現代詩風。
2.稱他詩學領袖,也恰當
1966年以後,瘂弦最重要的筆耕,在理論研究與批評實作。他談新詩殿堂的建造、對現代詩的省思、台灣詩的薪傳……
既宏觀詩史,又逐一掃描詩人,縱橫燭照,筆力壯闊,完成《中國新詩研究》、《聚繖花序》(I、II冊)
及《記哈客詩想》,共計五十萬言,稱他為當代詩學領袖人物,也很恰當。
1981年出版的《中國新詩研究》最大的貢獻是:在兩岸對峙、新文學發展斷裂、史料極度缺乏的年代,
瘂弦率先引介廢名(1901-1967)、朱湘(1904-1933)、王獨清(1898-1940)、孫大雨(1905-1997)、
辛笛(1912-2004)、綠原(1922-2009)、李金髮(1900-1976)、劉半農(1891-1934)、戴望舒(1905-1950)、
劉大白(1880-1932)、康白情(1895-1959)等十一位詩人,成為台灣詩壇讀物。
談劉半農一文,引出「方言文學」創作的觀點,強調「我們母親說過的言語」能產生最動人的文學。
此文發表於1973年,在這同時,台灣的方言詩(台語詩)接續日據時期賴和、楊華的火苗,由林宗源、向陽重新嘗試。
以當時的時代氛圍,瘂弦這一認知算得上寬廣、前衛。
論劉大白,著意於傳統、傳承。論康白情,必須具備歷史感。論朱湘,推崇詩體試驗。論王獨清,稱道異國情調美。
論廢名,肯定其幽玄現代,預言身價將愈來愈高。論綠原,分析文學影響、創作師承。論戴望舒,評說中西語言的融合。
論李金髮,關注詩素與表現開拓。論孫大雨,提出長篇巨製的期許,既彌縫了新文學的斷裂,也分別深入不同的課題發明。
上述篇章最早的三篇寫於1966年,在台灣,那是雷震入獄、《文星》雜誌被迫停刊、思想箝制嚴厲的時代。
這些史料的取得,固然得力於機緣,也必賴史識、眼光和接續文學史的使命感。
遲至2004年才結集的《聚繖花序》,雖是各自成篇的書序,彙總來看,分明呈現瘂弦的當代文學史意識,讀者可自行查考。
我在〈詩人批評家〉一文曾談過這本論著揭示的詩美學,有關實質與形式深具意義者,約可分四點:
(一)「詩的抒情本質,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瘂弦說,有抒小我、大我、無我之情,無論哪一層界,必須通過一個情字。
「情」是詩的本質,離此則不成其為詩。
(二)新詩的語言,要由內在藝術需求激引,
不要變成末流的文字遊戲,不要以拗句偽裝深刻、以模稜語意故示神祕。
為了激發語言的生命力,增強中文的表達功能,他主張重鑄古典詩詞語彙,吸納外國語法,
並從民間歌謠、俗文學中吸取養分。任何字詞都可入詩,但看詩人有沒有「文字的感覺」。
(三)好的新詩,不覺其格律,實則其格律已融入詩人的情感。
「新詩句子的長短是不確定的,句裡的節奏乃是根據內容意義與文法邏輯區分的,
所謂『新的聲調既在骨子裡』,也就是一種內在的音樂性的講求。」
(四)有關社會性的省思,瘂弦認為
「不管你寫什麼,點的或面的,局部的或全體的,個人的或民族的,只要寫得好,都有社會意義」。
這一見解,消融了倫理觀與美學觀的對立,將社會意識納入抒情本質中,是純粹而博大的批評。
3.是怎樣的眼光與胸懷
尚未將眼光及於海外的年代,瘂弦選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詩》,獨能兼顧海外華僑、華裔詩人作品,
收錄的範圍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香港及英國、美國,
為「華人文壇」插旗,預示了「世界華文文學一盤棋」的新時代思維。
查相關資料,他的這一思維行動,溯自1960年代後期,於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研習那兩年,
勤跑圖書館,勤作筆記。返國後出任當年頗負盛譽的文學期刊《幼獅文藝》主編,多方聯繫海外學人,邀稿、闢專欄,
眼界更為開闊。1980年代他主持「聯合報文學獎」,附設「中國大陸短篇小說獎」,獎勵海峽對岸長期不相往來的作家。
也源於這一跨界思維,關注全球華文創作態勢,遙想瘂弦當年,不能不佩服他的眼光與胸懷。
說到他在媒體傳播方面的貢獻──提攜年輕有潛力或因故停筆的創作者,關懷變遷中的社會現實,
解構舊思維,塑造新情境,最具有獨特里程碑意義的要屬:邀請光復前台灣作家再出發的《寶刀集》,
及溝通融合不同階層價值觀的「第三類接觸」專題設計。我寫過一篇論文〈副刊轉型之思考〉,
收在文建會出版的《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中,此處不多贅述。
余光中說,瘂弦對台灣文藝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最大的貢獻「仍應推現代詩之創作」。
是的,編輯志業雖可敬,作品更是詩人紙上風雲的憑藉,
談瘂弦傳奇,終究要聚焦在他以其詩篇「對民族母語的貢獻永不磨滅」這一點上。
●2014/10/09 聯合報
..................................《臺灣詩人瘂弦:詩人永遠和痛苦纏繞在一起》..................................
人生實苦。
這種苦不是戰爭帶來的苦,個人的精神沒有出路,寂寞感,很抽象的説不清楚為什麼不快樂,種種痛苦都在纏繞著我們。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苦,詩人和痛苦是永遠纏繞在一起的。
瘂 弦>>
本名王慶麟,1932年生于河南南陽,後移居臺灣,19歲開始發表詩作,1965年停筆,為“創世紀”詩派開創者之一,
詩歌富有獨創性與高度想像力,民謠寫實與心靈探索相結合的風格渾然天成,從之者眾,影響深遠。
詩評家張漢良曾評價說:“甜是他的語言,苦是他的精神,他是既矛盾又和諧的統一體。
他透過美而獨特的意象,把詩轉化為一支溫柔而具震撼力的戀歌”。
瘂弦出版詩集有《瘂弦詩抄》《深淵》《鹽》《瘂弦自選集》《瘂弦詩集》等,
另有《中國新詩研究》《記哈客詩想》《聚散花序Ⅰ》《聚散花序Ⅱ》《於無聲處》等出版。
宣統那年的風吹著
吹著那串紅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掛著
好像整個北方
整個北方的憂鬱
都掛在那兒
……
——瘂弦《紅玉米》
這是瘂弦的詩。作為臺灣《創世紀》詩刊的“三駕馬車”之一,瘂弦的詩並不多,從上世紀50年代發表詩作,到1965年停筆,
瘂弦的詩歌寫作生涯只有十幾年,留下的詩作也不到90首。然而,瘂弦憑藉這不多的詩贏得了一代又一代詩人們的尊重,
詩不在多,而在於精,近日,他與波蘭詩人亞當·扎加耶夫斯基同獲中坤國際詩歌獎,
這一目前國內影響力最為廣泛的面向國際的民間詩歌大獎,成為繼翟永明、綠原、北島、牛漢等人之後獲獎的又一位中國詩人。
“一日詩人,一世詩人。詩人的最高完成也就是詩的完成。”在頒獎現場,他並沒有按書面既定的獲獎辭來講。
雖然只留有不到90首詩作,他也曾被稱為“多產作家”,在“飆詩”的歲月裏,幾乎每個月都有新作,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不讓讀者有喘息時間,最多曾一天之內寫下六首。
他也曾扮演過“盜火者”的角色,兩岸曾一度斷絕來往,瘂弦則將大陸上世紀30年代的文學作品“引渡”到臺灣,
影響了一代作家詩人,慢慢地興趣也從創作轉向了編輯工作。
作為編輯的瘂弦,並不認為編輯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在近四十年的編輯生涯中,“我從未背叛詩神!”
他的話錚錚有聲。他稱自己為“失敗的詩人,成功的編輯”,時間久了擁有了一種能力,可以聞到天才的香味,
電影界有星探,而自己是“文探”、“詩探”,林懷民、蔣勳、簡幀等都曾受過他的影響和幫助。
瘂弦與謝冕是老朋友,兩人對兩岸詩壇分別産生過重要影響。多年前謝冕讀到瘂弦《紅玉米》第一句時就認出了瘂弦的鄉心,
覺得心是相通的,認定了瘂弦是他的兄弟、親人、朋友。在與北大學子交流座談中,兩人合影時瘂弦還調侃道:
我們現在見面正是時候,早幾十年見我們就打起來了!
在頒獎典禮後由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主辦的瘂弦詩歌對話中,杜維明、謝冕、王家新、計璧瑞等與瘂弦進行交談,
瘂弦也與眾詩歌愛好者進行了交流。
>>關於國家和個人寫作的關係:我思故我苦,有永遠也寫不完的詩
人常云“國家不幸詩家幸”,確實如此嗎?倘若如此在我們當下的和平昌盛的年代如何寫詩?
國家與個人寫作之間的關係如何?瘂弦答:臺靜農先生說,人生實苦。這種苦不是戰爭帶來的苦,
個人的精神沒有出路,寂寞感,很抽象的說不清楚為什麼不快樂,種種痛苦都在纏繞著我們。
詩人和痛苦是永遠纏繞在一起的。詩人把自己的痛苦加以誇張而表現之、享受之,詩人的痛苦永遠是值得一寫的,
這種痛苦是廣義的、深刻的、多樣的,詩正是在解決這個問題,詩乃成。
瘂弦說,不是說太平盛世就沒法寫詩了,還是有痛苦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苦,有永遠也寫不完的詩。
>>關於詩與其他藝術門類的關係:所有的藝術門類都大量地從詩中偷東西
詩歌曾盛極一時,如今,詩歌好像是小眾的,不過,瘂弦倒不一定這麼看,他指出,詩已經進入小說,很多小說詩化了。
詩也已經進入劇場,瘂弦曾出演過話劇,認為現在的話劇大量地使用詩語了,將來不懂詩歌就會看不懂話劇。
原來其他門類很多人是看不起詩人的,而現在“所有的藝術門類都大量地從詩中偷東西,都在佔詩的便宜”。
很多名家的作品中的語言都是詩的語言,瘂弦曾學習過何其芳的寫法,指出早在何其芳的散文集《畫夢錄》中
就將散文和詩結合在一起了。瘂弦認為將來文類界限模糊化是大的趨勢,一本書可能有散文有小說有詩,
但是通篇可能會以詩的形象出現。
>>關於華語文壇:華語文壇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文壇
“兩岸三地、多岸多地應該是一盤棋,文壇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瘂弦眼中的華語文壇是一個整體,
他指出,不論是在英國、美國還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幾乎世界每個地方都有華人在用華語寫作,
所有文壇加在一起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文壇。有人大概會反駁說英語、西班牙語等用的人也很多,
瘂弦認為那些都不算,因為那些語言是靠著殖民主義傳出去的,如西班牙語之於拉美,不見得是心甘情願的使用,
而只是一種工具性的使用,而中文則不是被工具性的使用的,只要用中文,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倫理、
中國的趣味等整個都在裏面了,中文有這種魅力。英語則不是這樣,印度用英語,但是跟英國或英國文化卻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我們擁有唯一可以形成世界最大文壇的條件並且已經形成了”,
瘂弦認為,將來可以做一個類似於諾貝爾文學獎一樣的大的統一的獎項。
>>關於詩歌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矛盾:以古為師,用中文把西方的東西吃掉
由於中西方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漢語詩歌自五四之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形成一種外在形式上的斷裂,
那麼,詩歌的傳統性與現代性之間的矛盾如何調和?瘂弦強調,作為寫作者先要訓練自己能寫出很好的中文,
使你的文章符合純正的漢語傳統,然後再做改變。他認為,中文不是落伍的,應對新的世界局面綽綽有餘,
比如詞曲裏有多少關於離別的描述,我們都沒有用到,所以我們要宗古,以古為師,不要一開始就以古為敵,
西方的東西我們接受了,可以慢慢拿中文把它吃掉、消化掉,中文還是中文,也有了新的營養。
瘂弦說:“作為中國作家,要用最好的中國文字來表達。”
>>關於女兒寫詩:為“詩二代”自豪
瘂弦的女兒也寫詩。洛夫説,瘂弦女兒的詩寫得跟誰都不一樣,是個特別的孩子。
女兒4歲的時候,有一次瘂弦親了她一下,她用手去抹嘴巴,瘂弦說:啊,你嫌棄爸爸呀?
女兒乖巧地回答:不是,我要把它(吻)抹大。又一次,在瘂弦親了她之後,她大概是不好意思再抹,只用小手按了按嘴巴,
瘂弦又說:你還是嫌棄爸爸呀。女兒回答:不是,我要把它(吻)按進去。瘂弦那時候意識到,這樣的人將來可以寫詩。
後來瘂弦的女兒真的寫詩了,寫了十幾年瘂弦都不知道。知道了之後,瘂弦很感動,因為有官二代、富二代,
而臺灣的“詩二代”卻很少,很多詩人的孩子都不寫詩,比如余光中的女兒就不寫詩,因而他很為此得意。
不過,瘂弦的女兒並不讀他的詩,也不讀瘂弦讀過的做過注記的書,一本好書要買兩本父女倆各看各的。
>>關於讀書:建議青年寫作者多讀童話
要寫出好詩,應該讀什麼書呢?與很多作家詩人推薦經典名著不同,瘂弦建議青年寫作者多讀童話,
“童話、兒童的歌謠特別重要,是訓練想像力的最好的東西”。瘂弦就對小時候閱讀過的陳伯吹的童話故事印象深刻,
他認為,童話在西方可不是用來騙小孩子的,很多大作家在收山之前都會寫一兩本童話給小朋友讀。
瘂弦的父親曾在民眾教育館做事,1931年趕著牛車拉著書到鄉下去,幼年瘂弦跟著負責打鑼,到一個村莊就開始敲鑼,
小孩子們以為是賣糖人兒的來了,出來一看,原來是很多畫本書,不認識字也可以看,
瘂弦也跟著看,這鍛鍊了他的想像,為以後的寫詩生涯埋下了伏筆。
(中國文藝網編輯:曉婧)
標籤:
瀏覽次數:
587
人氣指數:
5767
累積鼓勵:
259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1
5
3
1
太平亂世/陳家帶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的能力/張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