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常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這句話,來說明一些事情,勉勵自己和別人
這句話是至聖先師孔夫子說的,記錄在倫語裡面的一段話
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這句話,記錄了孔子的一生
也就是說這句話,是孔子在70歲之後才說的一段話
因為裡面說著70歲時的他
所以這句話必然是70歲之後,孔子回顧自己的一生,才跟弟子說的話
既然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其一生,必然有與平常人不同之處
但我們發現
他15歲才開始學習
他經過了15年的學習,在30歲時才立定他人生的志向
(這部分,我是這樣解釋的)
(我們現今從國小開始讀書到大學,也13年,讀完大學,有時我們自己的人生志向都還無法確立,仍需摸索修正,所以我把這解釋為立定他人生的志向)
再經過10年的時間,到了40 歲,孔子他才對人生不困惑
(當我們到社會工作,會遇到不同讀書的現實社會的人生百態,很多時候,那些人生百態是會讓自己已確立的志向與之相衝擊的,那衝擊,是會讓自己產生疑惑的,要修持自己到了解那些而不疑惑,不受影響,孔子花了10年的時間)
再經過10年的時間,到了50 歲,,才知天命,透徹大自然的道理
(孔子從開始學習,到立定人生的志向,再到現實社會打拼,整整經過了35年,才體會到屬於自己的智慧和了解一切大自然運作的道理,這是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在正確方向下,在自我奮鬥不斷的努力下,才有那一點點屬於自己的成果)
再經過10年的時間,到了60 歲,,才對好聽的不好聽的話不受影響
(順逆之音,由耳傳至心,心難免因外在這些順逆之音,而有了相對應的對待,孔子都已經知天命了,還要10年的功夫,才能耳順,可見要耳順,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再經過10年的時間,到了70 歲,才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從心所欲 不逾矩
(當一切都已完備的自己,此時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投足,孔子都還要經過了10年的努力修持,才能都合於規矩的隨心所欲,可見隨心所欲,不逾矩,也還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一般來說,我們都是平凡的人
孔子都必須費那麼多時間和功夫的【自修】,在70歲以後,才能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們平凡的人,如何能年紀輕輕就能隨心所欲
我們看到現今,很多的隨心所欲,其實都是自我的,沒那麼純淨的
過去網路不是有些照片,說現在在大陸富有的小孩很霸道的頤指氣使的驅使著人服務他
台灣過去也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所以隨心所欲,是人生生活最高的目標
但隨心所欲的內涵,引發的作為,不逾矩,卻是需要進一步透徹了解探究和修持的
否則有時隨心所欲是一種災難
為名,為錢,為利,為權,為地位,為女色,逾矩了都可能是災難的產生
聖人孔子一生兢兢業業都必須如此
妳(你)看他,從15歲開始學習,經過55年,到70歲以後,才敢說自己能隨心所欲
我們平凡人受很多貪嗔癡愛所縈繞,那所要花費的精神力氣,不就更應該不遑多讓才對
我自己也很平凡,所以有一些建言給我的,我都有在自我思量著
人能了解自己,本來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自省,自修,一天一天,我想有一天我這鐵杵,也是能磨變成有用的繡花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