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49601
 感恩惜福自在分享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突破觀禪-修行所知智觀禪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突破觀禪-智見清淨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突破觀禪
作者: 感恩惜福自在分享 日期: 2014.11.06  天氣:  心情:
生起審察智(patisankhanana )
  想要解脫三十一界三時諸行的禪修者再次以觀智觀照諸行的三相。
他知見諸行無常,因為它們是
(1)無法超越壞滅、(2)短暫地存在、(3)受到生滅限制、(4 ) 毀、(5)波動、
(6)壞、(7)不恒、(8)變易法、(9 ) 不實、(10)死法。

  他知見諸行苦,因為它們是
(1)不斷地遭受折磨、 ( 2)難以忍受、(3)苦因、(4)病、(5)瘡、
(6)箭、 ( 7)惡、(S)疾、(9)難、(10)禍、(11)怖畏、
(12 ) 非保護所、(13)非避難所、(14)非歸依處、(15)過患、 ( 16)惡之根、
(17)殺戮者、(18)有漏、(19)魔食、 ( 20)生法、(21)老法、(22)病法、
(23)愁法、(24 ) 悲法、(25)惱法、(26)雜染法等等。

  他知見諸行無我,因為它們是
(l)敵、(2)無靈魂、 ( 3)虛、(4)空、(5)無主、(6)無法控制、(7)依欲望而變易等等。

  他知兄諸行不淨,因為它們是
(1)應受抗拒、(2 ) 惡臭、(3)可厭、(4)不淨、(5)無法偽裝、(6)醜惡、 ( 7)厭惡等等。

  如此精進修行時,他心中生起了審察智。

  生起行舍智(sankharupekkhanana )
  他重複地、輪流地觀照三十一界諸行與因果的無常、苦、無我、不淨本質,一時觀內,一時觀外。
此時諸行的壞滅呈現得非常清晰且迅速。他繼續輪流地觀照諸行壞滅的三相。

  其禪修之心逐漸地去除了對諸行的怖畏與喜樂,而變得中舍。它寧靜地觀照諸行的壞滅。

  如果禪修之心保持寧靜地觀照內在諸行,他便繼續輪流觀照內在的色法與名法。
如果禪修之心保持寧靜地觀照外在諸行,他便繼續輪流觀照外在的色法與名法。
對於三相,他著重於觀照能夠觀得最好的相。

  在這個階段,特別需要以念來平衡信與慧、精進與定。所有五根必須達到平衡,以便能夠覺悟。

  禪修之心寧靜地觀照諸行的壞滅時,禪修者不會感到外在的聲音。
如果禪修之心寧靜地、固定地、不勤搖地觀照諸行的壞滅,其觀禪已變得特別的強大。
禪修者能夠持續地觀照他能夠觀得最好的行法,著重於觀照能夠觀得最好的相。
如果他只觀到名法的壞滅,而沒有見到色法的壞滅,他就應只是專注於觀照名法的壞滅。

   Bhayanca nandinca vippahaya, sabbasankharesu udasino hoti mijjhatto.
一一「清楚地知見諸行的過患、極欲解脫一切行法的禪修者觀照緒行壞滅時,他找不到任何可視為『我的、我、我的自我』之法。」

  捨棄了對諸行的「怖畏」與「喜樂」這兩個極端,他中舍地對待它們。
他不執取它們為「我」或「我的」或「我的自我」,他就像已經休掉不忠的妻子的男人。
使他這到如此中舍之境的智慧是行舍智。

  在行舍智的階段,如果心見到寧靜的涅槃一一寂靜之境一一它便捨棄諸行,投入涅槃。
如果沒有見到寧靜的涅槃,行舍智便一而再地緣取諸行為目標,就像水手的烏鴉在見不到陸地時會一而再地飛回船上。

  若此智還未成熟,禪修者繼續
( 1)觀現在行法一段時間, ( 2)觀過去行法一段時間, ( 3)觀未來行法一段時間, ( 4)觀內在行法一段時間,
( 5)觀外在行法一段時間 , ( 6)觀色法一段時間, ( 7)觀名法一段時間, ( 8 ) 觀因一段時間,
( 9)觀果一段時間, ( 10)觀無常一時間, ( 11)觀苦一段時間, ( 12)觀無我一段時間,以令其智成熟。

  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重複地修行與培育行舍智時,其信變得更加堅定,其精進更加強大,其念更穩固地建立,其心更加專注,其對諸行的中舍更加微細。
  在其禪修的智慧從稱為「轉起」。(pavatta)的諸行壞滅出來,知見稱為「無轉起」, ( apavatta)的無為不滅涅槃,以下的心路過程便會生起。

  純慧者(mandapanna)的道果心路過程
純慧者(mandapanna)的道果心路過程
有分波動 有分斷 意門轉向 遍作 近行 隨順 種姓 須陀洹道 須陀洹果 須陀洹果 有分

  利慧者(tikkhapanna)的道果心路過程
利慧者(tikkhapanna)的道果心路過程

有分波動 有分斷 意門轉向 近行 隨順 種姓 須陀洹道 須陀洹果 須陀洹果 須陀洹果 有分

  無常或苦或無我的行法所緣呈現于意門時,有分波動了兩次後就中斷。
接著生起意門轉向,把心流轉向該所緣,認知且確定它為無常,或苦,或無我。
接著生起的是四種欲界智相應大善心(nanasampayutta mahakusala citta)之一,生起四次為遍作、近行、隨順(amuloma )與種姓(gotrabhu)。
  「遍作」為道的生起做準備工作。
  「近行」的作用是作為趣向道的管道。
  「隨順」與(前後)兩者之真諦的作用一致,即前面的八種觀智及隨後生起的三十七菩提分。
  與(遍作、近行、隨順)這三種心相應的智是最高的觀智,稱為「隨順智」( anulomanana)。
  「種性」不緣取諸行為所緣,而是緣取涅槃為所緣,指出涅槃,以便同樣緣取涅槃為所緣的道心能夠隨後生起。
它便像水手的烏鴉指出陸地,以便船能夠航向陸地。
它稱為「轉換種姓」,因為它把禪修者的種性從凡夫 ( Puthujjana)轉換成聖者(ariya)。
直到 「種姓心」為止,禪修者還是凡夫(受到十結束縛)。然而一旦道心生起,禪修者就變成了聖者。

  雖然「隨順智」是緣取行法為所緣、導向出起的最後觀智,但是在導向出起的種種觀智當中,「種姓智」(gotrabhunana)是最後一個。
  道心只生起一次,執行四種作用,即:
( 1)澈知苦諦、(2)去除集諦(貪愛:苦的因)、(3)證悟滅諦(涅槃)及(4)圓滿培育道諦(八聖道分)。

  道心壞滅後,果心便毫無同隔地(akaliko)生起兩次,緣取涅槃為所緣緣。
這是純慧禪修者的心路過程。對於利慧禪修者,遍作不會生起,果心則生起三次。
一旦果心生起,禪修者就會成須陀洹聖者(sotapanna ) 。他想要享受涅槃的獨特寂樂多久便多久,而且肯定不會再墮入惡道。

  聖道心路過程結束後,會有一些有分心生滅,然後一般上會有五種省察心路過程生起。
透過這些心路過程,禪修者省察(1)道、(2)果、(3)涅槃、(4)已斷的煩惱(邪見和疑)、(5)還未斷的煩惱。
與這些速行心相應的智稱為「省察智」 ( paccavekkhana-nana)。
標籤:
瀏覽次數:28    人氣指數:28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突破觀禪-修行所知智觀禪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突破觀禪-智見清淨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