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冬天吃火鍋如何避免發胖?環保署今天舉行「替地球降溫,幫自己減重」推廣活動,邀請料理老師示範二味《冬季戀鍋》:「清甜水果鍋」及「元氣養生鍋」,讓美食也助減重,更為地球減碳盡心力。
冬天到,民眾常愛吃熱騰騰的火鍋,但是好吃不一定健康。環保署為了幫助民眾減少身體負擔及推廣低碳愛地球,特別示範低卡低碳火鍋,鼓勵民眾從「吃」開始減碳。
環保署表示,火鍋店或販售的火鍋料多以肉類、內臟類為主要材料,以一個女性一天只需要1500卡的熱量來看,保守估計1人份薑母鴨就至少有500卡以上,光一餐就等於吃了將近2碗白飯。使得原本普遍營養過剩的現代人,冬季結束,就有一大票人要減重,實在傷身又傷財。
活動推薦的「清甜水果鍋」是使用番茄、水梨等水果,加上當令時蔬為湯底,而「元氣養生鍋」是用牛蒡、紅棗、腰果為湯底,火鍋配料則大量使用根莖類、菇菌類、豆製品與海藻類。
健康蔬食料理專家張翡珊老師表示,店家的火鍋動輒超過1500大卡,今天示範的兩種低卡火鍋一個人的份量大約500大卡,對身體都非常有益。
輔仁大學營養料理學系曾明淑教授則建議民眾多多使用當令的食材,可以降低進口時的碳足跡,減少烹煮的時間,也有助節約能源。
另外,環保署也特別根據國人的飲食習慣、主要食材及烹調方式,彙整編撰一本「國民低碳飲食選擇參考手冊」,民眾可在環保署綠網的低碳活動平台下載參考。
國人愛吃火鍋,環保署昨天推動「低碳火鍋」,呼籲國人少吃肉多吃蔬果,養生又愛護地球。根據美國環保署與能源部統計,吃掉半磅(二二五克)牛肉會製造三二五○克二氧化碳,是等重豬肉的四倍、雞肉的十三倍、蘋果的四十八倍、馬鈴薯的五十四倍。
環保署溫減管理室執行秘書蕭慧娟指出,肉類以牛隻飼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牛在反芻、排泄、放屁時都會產生甲烷,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能力更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五倍。雞肉、魚肉碳排放量較少,建議也可改以豆腐、豆類補充蛋白質。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主任曾明淑更分享低碳飲食四大訣竅:食材選購,多鮮食少加工、多本土少進口、多當季少保存;烹調則以多拌煮、少燉炸為佳。
蔬食料理專家張翡珊說,「煮一下就有味道」的食材,可減少燉煮造成的碳排放量,像新鮮鳳梨、蘋果,提味效果好。她並示範「清甜水果鍋」,以番茄、水梨、黃豆芽、紅蘿蔔、高麗菜、腰果做湯底;「元氣養生鍋」則以牛蒡、紅棗、當歸、紅蘿蔔、高麗菜、腰果做湯底。
曾明淑提醒,加工餃類大都以絞肉做成,含肥肉多,不宜多吃;若不習慣沒有涮肉的鍋,可漸進式減少肉類攝取。官網ecolife.epa.gov.tw/cooler/有相關食譜供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