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109259
 佇足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風中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忘記吧!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關於蒙古長調
作者: 佇足 日期: 2007.03.21  天氣:  心情:

以下是節錄一位民歌教授關於蒙古長調的感觸:
====================================================================================
草原的綠是極致,可極致一生有時只須一次,因為"不可言說,至此足矣。"
但草原卻一次次地召喚著我,不因為綠,更因為那風中的歌唱。 
  蒙古人善歌是出名的,但善歌到什麼程度?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歌唱家,
而他們更是無時不歌、無地不歌,於是就把無垠的草原唱成了"歌之海洋"。 
  到蒙古朋友家作客,他邊唱著迎賓歌,邊獻著哈達,
草原的帳房、質樸的臉龐、悠揚的旋律、撲鼻的酒香,早已令人心醉,
而當你被迎入房中,你會發現,似乎每件事物、每種食物,他們都可以為它歌唱。
端上了全羊,發下了刀子,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更重要的是彼此呼應的歌聲,
於是,在蒙古包裡你成為被引出熱情的旅人,
出了蒙古包,躺在草上看著滿天的星斗,聽著帳房裡宏亮又遙遠的歌聲,
霎時,你又成了風中摘星的賓客。
  蒙古音樂美,旋律總有無比的浪漫,這是"短調",詠的是草原的美、男女的情,
一曲情人相約的"敖包相會",即使沒到過草原的人聽了,也會興起無盡的情思。 
  但蒙古音樂的美更在"長調",相對於短調固定的節奏,
長調是自由回繞在草原、蒼穹,散不掉的一縷線條,
他不只開闊、豪邁,由真嗓轉入假聲的唱法更帶你深入天際,
而獨有的三度顫音就像馬嘶,也讓人直接感受到馬與草原的連結。 
  長調是別族學不來的,學不來是因為獨有的技巧,
學不來也因為獨有的風格,學不來更因為你不生長在草原,
也不是那創建歐亞帝國的大汗後代,所以當蒙古人穿著他們華麗的袍子,
以最宏亮的聲音,高聳入雲地唱出長調時,
一片草原、一個帝國、一陣陣連綿的馬蹄、一種別人難企的驕傲,
也就自然地出現下你面前,除了贊嘆、除了那對壯闊史詩的感動,你怎能還有其它? 
  談史詩,就不得不談建基在長調上的"潮爾",這是宮廷的頌歌,
它在男女聲的長調上,加入了一個低如藏語咒音般的聲部,
又以喉音--一種聽起來像金屬振動,
卻又連綿不斷的聲音構成了與低音在音高、音色上對應的聲部,
於是奇跡出現了,當西方音樂只長於縱向的和聲,
中國音樂只長於橫向的旋律時,
蒙古人卻創造了一個既有縱向濃度、又有橫向線條的歌唱形式,
他讓你感覺既寬廣又綿長、既崇高又深情,
我就曾兩度聽蒙古歌神哈札布與其弟子的演唱,
僅僅六、七人就勝過一個合唱團,
而聽者熱淚盈眶正如同見到草原那極致的綠。 
  聽長調、聽潮爾,再不熟蒙古的人也會被它瞬間深度地感染,
而大家也都從雄闊、豪邁、綿長來看它,我跟蒙古的深深因緣也與此有關,
可這有關卻不又只因為它的綿長、它的崇高、它那草原的特質。
也許緣於對音樂的敏感,也許最終得歸因於那不可思議的因緣,
第一次聽到長調時,儘管也見到了那豪邁、那深情,
卻隱隱然又覺得另有一更深的東西在吸引著我,可就一時也說不出。 
  答案的揭曉在我一九九三年的蒙古行裡,
一個蒙古歌舞團"烏蘭木旗"的女團長在我要離去時,為我獻上了長調,
她站的地方離我只有十五公尺遠,作為歌唱家的她音量當然是足夠的,
但她的音色,她歌唱中旋律的來去,卻讓我覺得自己就像獨坐在草原深處,
聽一縷從遠處傳來的歌聲般,頓然之間,我明白了在長調中深深吸引我的是什麼。 
  答案能揭曉也跟我第一次的內蒙之行有關。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我到了內外蒙的邊界,漫天大雪,
戶外的氣溫零下二十幾度,加上強風,讓人就如處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溫般,
"水寒風似刀",可即使在這般嚴酷的環境裡,
牧戶家卻仍洋溢著待客的熱誠與醉人的歌聲。
那次與我同行的三人,一位是民歌教授,一位是蒙古歌唱家,一位則是臉有刀疤,
歌卻唱得很好的司機,主人循例端上了煮全羊,三位歌唱家邊喝酒邊對歌,
就這樣一路喝將唱將下去,一夜無睡,而我呢?因為是他們所見的第一個台灣人,
所以破例給了我葡萄酒,但儘管是象徵性地小酌,
我卻仍"數度來去",醉了睡,睡了醒,卻發覺他們仍在吃肉、飲酒與唱歌,
而這時我也看到了一個胖嘟嘟的典型蒙古女孩拿著錄音機在錄著歌唱--也包含他們的對話。 
  難忘的一晚後,隔天早晨我們將踏入另一個草原,
上車時,我眼尖看到了這姑娘躲在屋後擦拭著眼淚,
一夜相處,如此感傷,未免奇怪,於是我問了她蒙古歌唱家的表哥,
他平實的臉上平靜地道出了真相︰
"林老師,在我們離開後這兩、三個月裡,除了家人、羊群,
她再也見不到其它東西了,所以昨晚她將我們發過的種種聲音都錄了下來,
整個冬季裡會不時地放出來聽,想像與我們相處在一起的情形",
平常的語調卻讓我全身震慄起來,原來最美的草原也有最嚴酷的一面,
在人煙稀少的地理中,人與人之間本就更容易彼此相親,
再加上這份孤單寂寞,也難怪蒙古朋友總以兄弟之姿擁抱著你。
可是,他們又如何對沒有在草原生活過的人道出自己的這份寂寞?
於是,多少個沒有訪客的日子,多難說清楚的這份寂寞,
乃使得他們只能將心聲唱給自己聽,唱給羊群聽、唱給天地聽。 
  也難怪蒙古人會那么善歌,外表豪邁的背後,
長調其實深藏著蒙人的寂寞,這才真是蒙古音樂最吸引我的地方,
而處於人煙稠密的我們,不也只有在這最深的寂寞中才能映照出生命的真實嗎?
=============================================================================
看完這篇關於蒙古長調的感觸,
應是到過草原感受歌曲後才有的,
相對照之下,在我們生活的周遭,
其實並不是那麼孤獨的世界,
現在與我們有共同的環境的人們,
好似常常覺得孤單,
我以前認識一個加拿大魁北克的朋友,
他說:
「在台灣感覺好熱鬧,在魁北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好遠,
總要開車走上半個小時才看得到另一戶人家。」
我想他所說的「遠」應該是比蒙古的「遠」來得稍近些,
這「遠」是單純的距離,
其實在台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是很遠,
我們總是吝嗇地給予別人關懷,總是擺著一付漠然的冷眼,
總是忙得昏天暗地,總是累得不想出家門,
好多好多不自覺中孤獨的習慣,
造就些無由嘆息著孤獨的愁緒,
這惡性循環的結果,常導致憂鬱、焦燥等等負面的心理,
緩緩腳步,下班回家的時候,
不妨繞過前面那個巷子,看看認識的那個大媽,今天是否快樂,
不妨走過橋頭邊的小攤,看看擺攤的老爹,今天是否豐收,
小吃店門口常有流連忘返的狗兒,去跟牠們打聲招呼,
久未聯絡的朋友,也許正無聊著,
這零零總總的,該是現代人應思索的生活常態,
在台灣,距離真的不遠,為與不為而已~~~~
=============================================================================
一位96歲來自法國的以馬內利修女,
在他2004年出版的書「活著,為了什麼?」中所寫下的:
「物質的消費無法解除生命的焦慮,精神的思惟也無法克服存在的孤寂。
生命最終極的答案,並不在科學進展和理性之中;
唯有愛的行動,在關切、付出和分享當中,
每一個生命才得以完整,人類靈性的光芒才得以晶瑩綻放。」
====================================================================與大家分享~~

標籤:
瀏覽次數:246    人氣指數:846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風中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忘記吧!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