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47,71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685835
黑咖啡不加糖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大悲咒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我這笨天秤這週運勢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作者:
黑咖啡不加糖
日期: 2009.04.09 天氣:
心情:
佛教教義,博大精深,每一卷每一字都含有極深的哲理。據統計,佛教遺留下來的佛經,其有三千零五十三部,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卷。
在佛祖的遺教中,共分四個階段:
(一)華嚴期──成佛後說了廿一天法,屬「華嚴經」部分;
(二)阿含期──跟著說了十年經,屬「阿含經」部分;
(三)維摩及勝鬘期──跟著說了八年經,屬「維摩」及「勝鬘經」時期;
(四)般若期──跟著的二十二年,屬「大般若經」時期。
因此以佛祖在世的演教,以「般若部」所說的經時間最長,亦最具代表性。
「大般若經」多達六百部,其精髓卻在一篇二百六十多字的「般若心經」之內。因此,「般若心經」被喻為領悟「般若經」的簡易法門,亦為領悟佛法的心法所在。
有大德說:「讀了心經,等如讀了六百卷『大般若經』。」
亦有大德說:「一切佛智,必須有其覺母,佛乃母所生,覺母乃般若也。以般若菩薩來象徵一切法之智門,心經乃般若菩薩之自內證,亦為此菩薩開智之心法。學心經是修般若菩薩法門也。」
「般若心經」有廣略本之分,譯本前後共有七種。在日本京都法隆寺,我曾多次參拜,就看過這部經最古老的梵文本。英國人馬克斯蜜勒將這經譯成英語。在外國出版,介紹此經到全世界。此後所有的英譯「心經」均以他的作品為藍本。
一九九五年,「般若心經」的英文版亦已「上網」。在電腦世界中,「般若心經」的信息,已成了電子媒介中的一個秘鍵,「心經」的種子已在未來世界開始發芽茁壯。
「般若心經」譯名稱作「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乃鳩摩羅什所譯成,是中國最早的漢譯「心經」。
另一版本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鳩摩羅什的翻譯本完全一樣,只是少了「摩訶」、「一切」等字,是唐三藏法師的譯本。據聞當年唐太宗曾經出榜昭若天下,徵求高明大德將「心經」再度刪改,如能刪一字而不失其義者,賞黃金百兩,結果無人可改此經一個字。可見「心經」所演說的佛理確是字字玄機,絕不簡單。
鳩摩羅什是顯宗的翻譯家,他一生翻譯的佛經,共三百餘卷。於圓寂前,發誠立誓,如所翻譯的佛經無謬誤的話,當使焚身火化之後,舌不焦爛。結果火滅之後,形體都化為灰燼,只有舌頭依舊不變。在「梁高僧傳」有詳細論及此事,「心經」有心咒,一般顯宗經文較少見,故「心經」亦被視為有密乘思想的佛經。
真言密宗祖師弘法大師著有「般若心經秘鍵」一書,以密宗的角度來解釋「般若心經」,開修行人的智慧視野。文中云:「文殊利劍絕諸戲,覺母梵文調御師。」繼法相宗慈恩大師及華嚴宗香象大師後,於「大般若經六百軸中之肝心」義外另樹一智,指出此經說「般若菩薩之心真言,揭諦等咒故名般若心經」。
現代都市人學習「般若心經」,因「心經」可以令我們在百忙之中找回自我,不會生活得焦慮和不安。
一般都市人都有「失心」的現象,一切的身體疾病及靈病亦隨之而來,因此,「心經」可說是幫助我們都市人找回自己的「心」的心經,使人類得以善發其所以為人的特性,擁有極其宏觀的智慧。
因此心經不愧為「心之經」,不單打破我們的迷情妄執,而且使人平心靜氣地來思索這一顆「心」。這絕不是簡單的。
「無邊生死何能斷,唯有禪那正思惟。」
為甚麼要修「心經」?因為心經能斷一切眾生的無邊生死苦。
憑兩個「字」!
「禪那」──「定」也。
「思惟」──「慧」也。
「般若心經」是一個教我們「定」「慧」的法門。
弘法大師云:「生生生生闇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終。」生死大關,必須靠般若及文殊兩位大菩薩的自內證來參。二菩薩以「定」「慧」法最勝。
「定」亦是胎藏界曼荼羅所宣講的心法,乃密法「大日經」義。
「慧」是金剛界曼荼羅所宣講的心法,乃「金剛頂經」義。
義淨法師云:「此經會破十惡五逆九十六種邪道,若欲供養十方諸佛,報十方諸佛之恩,當誦觀世音般若百遍千遍無間盡,夜常誦此經無願不果。」
要領悟心經的真義,令心經的精華在我們的潛意識紮根,最好還是先唸誦,後來解。將心經唸到滾瓜爛熟,喃喃上口,自然會感染經內的精華,然後才開始解透經中的真義,這種領悟方法最快,也最好。
佛法不講求學習,而講求開悟。
「學習」──是將人家的東西搬到自己腦袋裏。屬全盤接收式。問題是佛家認為每一個人的智慧本有,根本就不應埋沒自己的「天才」。因此不必要「學習」,而是用方法將自己的茅塞打開。
撥開心中的迷霧。
真智自然顯露。
智慧才能泉湧。
反對先求解者,亦有一主因,就是不應受解釋控制了自己的思維。任何人最厲害也不代表你不比他厲害,你可開發自己的腦細胞比別人強,因此心經應該用之來修,而不應用之來學!
「先修經,後求解。」這是重要心法!
「般若心經」其實是一篇哲學論文,是最高佛學的宇宙觀。
因此,心經沒有宗教色彩,任何教任何人士均可誦讀,體驗經中的智慧。
佛祖釋迦牟尼說修法共有八萬四千個法門,每一法門皆可渡人成佛,所謂「八萬四千個」,祇是比喻,謂方法極多,無以為數,祇要領悟箇中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可選擇的方法。所謂「皆可成佛」,亦是泛論一個人得到極大的快樂,非指死後可以成仙成佛,乃指今世能超脫「生老病死苦」,掙脫人世間總總不幸和痛苦,做一個快樂的人罷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甚麼?
最簡單而又最流行的說法,是說依照「般若」的奇妙方式修法,可使人脫離「生老病死苦」的煩惱,達到安樂平和的境界,得到永恒的幸福。
試從更深一層的意思,來淺解「般若心經」四字。
「般若」──心密也。
「心」──身密也。
「經」──語密也。
「般若心經」──三密(心、身、語)加持之意。
何謂「三密加持」?
一個人從苦難中轉變出來,由凡夫變聖人,由苦人變樂人,必須經歷一個「變身變心」的過程。
這過程稱為「三密加持」。
不要理宿世積下多少業蘊因果,由即時做起,以一個菩薩做模倣的代表,想他所想的東西(心密),結他的手印行他的善行(身密),並說他說的話,唸他唸的真言本誓,這樣便可以慢慢將你的本性,由業蘊處解放出來,投入一個新的模式之一,此乃「般若心經」四字的真髓也。
因此「般若心經」不是一篇死解死讀的經文,而是一篇行動的經文。
「般若」乃般若菩薩之心密,此菩薩成佛的心得,又稱「自內證」。
「心」是指干粟馱心,乃指物質的肉心,具地水火風空五大物質之肉心。亦泛論一個人的身體,無此肉身不能修行,此亦佛身也。
「經」乃演說的經文,通過言語來表達開悟之道。
摩訶
「摩訶」二字乃源於梵語MAHA的漢字譯音,代表了「大」、「多」、「勝」的意思。
「橫無邊際故云大;數量過剎塵故云多;最勝最上故云勝。」
「大」是「巨大」、「多」,但並非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大」,而是一個喻詞,意謂不拘時間空間均能充盈宇宙整體的一種存在力量。因此,無物可與這「摩訶」比較。
人的智慧是有一個限度,因此「摩訶」之多之大之勝,就非人的智慧所能量度。譯者既在中國文學中找不到一個名詞可代替「摩訶」,只好音譯。這是一種費煞心思的譯法。
其比喻之「圓滿」及「宏大」,乃宇宙之源的形容詞。
在吳承恩著的「西遊記」中,有一段妙絕的故事,正好解釋了「摩訶」的真義。
話說孫悟空要與如來佛祖比個高低。孫悟空自詡打一個觔斗可翻十萬八千里。佛祖指出無論他翻多遠,也難逃出他手掌之內。結果孫悟空翻了幾個觔斗,在一山上寫上「老孫在此一尿」六字,回來向佛祖逞強。怎料佛祖將手掌一伸開,只見那六字竟寫在佛祖的指間,可見孫悟空一直未跳出如來佛祖之掌心之內。
如來佛祖非施法術,只是在孫悟空一躍上天的剎那,將自身與大自然合一,達到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摩訶」的境界,任孫悟空怎樣飛,也飛不出這宇宙,也就是如來佛祖的手掌之內。如來那一剎,是體認了「摩訶」。
般若
「般若」一般的解釋,是「智慧」,但「智慧」祇能描寫「般若」的表面,不能完全透徹地解釋這二字的神髓,因此「般若」不直譯為「智慧」,而跟原梵語音(古時之印度音)直翻過來,其目的在說明,「般若」二字,在中國文字裏,無法找到二字可以代替。
「智慧」是指人類對世界萬物所知所解的能力,稱為「世間智」。人的智商有極限,所見所聞,祇是凡夫、凡眼分辨出來的一種見解,並非宇宙的真相。宇宙之大,非人類智商可隨可及,雖有科學家、哲學家參透宇宙,但站在佛家的眼光來看,還覺得未夠「真知灼見」,因人受六識而生感覺,這感覺是妄知妄見的,祇是人眼中「自以為是」的一種見解。
「般若」是指一個人非以肉體感覺器官所論定出來的真實智慧,而以人的靈性所體會的正智慧,稱之為「無漏智」,這包融的宇宙真理,這才是「般若」!
所以你我皆有「世間智」(智慧也),但不是一定有「無漏智」(般若也)。「世間智」你我易尋,人一出生不斷受教育,但這些教育,是人肉體所體會的智慧,有極大的局限性,非宇宙的全部!直至成長到一個階段,發覺肉體所感覺的世界外,還有非肉體以外的世界,物質世界有極大的局限,物慾使人窮一生之力追求而依然感到空虛、不快樂,於是開始發現人可藉另一途徑,得到離苦得樂,永遠幸福的方法,乃以「無漏智」(即般若)這無上智慧去體會。
但得到「般若」,非要你拋開一切世間智,就可以得到,反之,要盡得「世間智」才可達到「無漏智」。人要修習一切世間智慧,通過聞、思、修三個境界,才可以慢慢達到靈性的體會,亦即是「般若」境界。因此「世間智」乃造船之木,「無漏智」乃渡我們到快樂淨土之船,無木不能成船!無世間智亦即無「無漏智」。
人面對人生,經世間遭遇而深受體會,才可以達到「般若」的「無漏智境界」。人產生智慧,是要經人生體會而來。因此愈多經歷的人,愈易透徹「般若」,由看文字,到觀照,到實相的人生體驗,累積了多少感覺才到那「般若」的境界。
世間智要去領悟,才可以開竅!所以「般若心經」是加速我們看透萬物真像,而比別人更快地活得更快樂的無上方法。「般若心經」已被證實可以通過誦讀,令人精神集中腦活神通。人腦一活,所有的智慧都來了,決斷也英明了,自然選擇正確行起大運來。
「般若」就是佛性,「般若」通過覺悟世間智的真實面貌後,產生出來的一種人生觀。這人生觀,非源於肉體六識,普通人的智慧乃源於宇宙,悟徹來源的「般若」,故稱為般若的真相,這是真的智慧,永恒的智慧,消滅一切煩惱,永恒的「定」!永恒的「定」在快樂與幸福之境!
波羅蜜多
人是演員,來到這生要演這個角色,既是演員就應有演員道德,盡量將自己的戲演好!
但偏偏人是自找麻煩的動物,總在妒忌人家演的角色,自己出場演小兵,總在妒忌人家演皇帝的。
結果舞台亂了,因為小兵搶了皇帝的戲來演。
好的戲,要靠每個重視自己崗位戲份的演員,去演好自己的戲份。
人要將自己應做的事做好,獲得圓滿成就是最大的成功。
因此不要談宗教,也不要談到外太空去,將自己的本份做好就是人生了。
成就一件事,從開始向自己的目的地出發到完成,印度人就叫做「波羅蜜多」。
在這個過程中所用的方法,亦稱為「波羅蜜多」。
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說依照般若的方法,從茫茫苦海中解脫生老病死苦,到達永恒的快樂,這過程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了。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
每個人都有旅遊的經驗,請問,你上次旅行往哪處去?
打個比喻,當是台北吧!
還記得自己住在哪一個飯店,哪一間房間嗎?
相信很多人都不記得吧!
其實我們呱呱墜地,生在世上,就入住一間酒店一樣,我們的身體就如酒店一樣,給我們的靈體寄居,直至再要上路,又要住另一間酒店CHECK-IN吧了
人的生死,就如CHECK-IN和CHECK-OUT,由一家酒店到另一家酒店!
因此,不必太執著於這家酒店給你的東西,祇要住得舒舒服服就好了!
但偏有人一住入這家酒店,就痛苦得很。不但住得不快樂,還將自己住的那家酒店弄得奇形怪狀,地基斜歪、空氣絕不流通。住在這家酒店,苦極了!
「波羅蜜多」,就是指如何可以使你在這酒店住得快樂,直至CHECK-OUT搬到另一家為止。佛家認為,一共有六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叫做布施波羅蜜。 就是不斷的送東西給別人。
世間最奇妙是你怎樣對人,人自然怎樣對你,你恨一個人,不可能冀求別人會喜歡你對你笑,你必須先要向人家笑,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試看,遇到好朋友,不率先伸出你的手,人家不會伸出手來,一切以自己先做,一切事都會圓滿很多。 「施」比「受」偉大之處在這裏。
第二個方法是「持戒」。
很多人一見「戒」字就驚,因為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他們會說︰「江山易改,品性難移」。
一個「難」字,將自己不願改變性格的藉口都引來了,自己好不風騷!
其實江山易改,品性「可」移,「不」移,祇是自己不肯「移」罷了。
第三種是忍辱波羅蜜。
受人迫害,自然痛苦,要忍才會有爭,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但為甚麼要忍?這「忍辱」兩字,非一般的「忍」,而是將之看成另一種境界。
心
「般若心經」的「心」字,可作「心臟」解,意喻解經的心臟,比喻其重要性。
人有一顆「不動心」,埋於心靈深處,這是唯一真實的心。
以「水」喻「心」的話,「水」無論多麼驚濤駭浪,但在海底深處,水的本貌平靜無比。水之所以動,完全由於環境所造成。
波浪與水底之水不一樣,但大家都是水。水的本質為「不動」的。
同樣「心」,每個人的表面多麼變動都好,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寧靜的心,這心是不動心,一切眾生都有這顆心。
因此,「般若心經」是指每個人,都有這超越時空,永恒存在,超越實在的理性之心,因此「心經」這簡稱的另一真義,是說明這部經的精華實難以脫離此般若之智的不動心。這講法對「人」智慧的肯定,又跨了一大步。一再肯定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有不動心。
經
經,只是一道橋樑。
經的存在價值,只在使行者通過唸誦,得到引導,使己心與「佛心」緊密相連。
超越了物慾,搭通了人與宇宙脈搏的節奏。
誦經的目的,是要你借經文的節奏及內涵的宇宙觀,開發自己的心靈,使面臨困境時,能藉誦經激發起勇敢的活下去的力量,借取大自然的力,發動自己的不動心,以極高的智慧去破解問題。
因此,「經」要領悟,不在知道表面的意思也在此意。
為甚麼,有些人稱唸經為「修」經,用「修」字來形容,表示用「心」去參透佛理,不是用「眼」去看佛經。單靠文字怎可能掌握永恒的真理呢?因此太執迷於佛經字句的考證,大拋一批佛學專有名詞,這是錯誤的修經法。
故此「心經」不是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字經題的簡單意思,是說依照「般若」的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生死煩惱的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彼岸,證獲不生不滅的真心實相的境界,此乃般若菩薩的自心內證。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修行者如觀世音菩薩一樣,修行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時
「觀自在菩薩」有兩義,一是觀世音菩薩,二是凡能觀察真理,獲得解脫者的所有菩薩,均可稱之。
「觀自在菩薩」就是說觀照成就,深入實相,得大安樂,不為境界所轉,又能救度苦迷眾生,具有自覺覺他的精神的修行者,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行深」是修行到功力精深的時候。整句是說修行到甚深般若智慧的時候,亦即是開悟的時候,亦是三密加持自觀成菩薩剎那。此段主「度一切苦厄」為「法總通分」。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自己看到自己由五種組織堆積而成,且全是空的,隨即可使所有痛苦消除。
「照見」是「觀照」,「五蘊」是下文的色、受、想、行、識五種。「蘊」是積藏之意,這五蘊是我們受生死輪迴的元素。
「色蘊」不是顏色的「色」,也不是男女間的「色」,凡是有形質有障礙者叫做「色」,佔有空間及會變壞的,可說是物質。
「受蘊」就是領納外界所起的感覺,凡肚餓、煩惱、冷熱、頭痛、腿麻就是「受蘊」。
「想蘊」是思想,第六意識的思想。
「行蘊」是川流不息的第七末那識,是生命的本能活動,因緣和合、字宙運行、靜坐妄想等都是行蘊。
「識蘊」是第八意識,即阿賴耶識,永遠不會壞滅的根本識,本來真如佛性,因一念之差而自尋煩惱,成了輪迴因果。因為五蘊是一切眾生造業受苦的總根源,現在既空了它,自然一切苦厄不再存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修行者呀,形體與空無異,空與形體無異
舍利子有多個解釋。其一為屍體不爛的部分,叫「舍利子」。其二為佛陀的大弟子,他以智慧第一,此經談智慧,故以他名為代表,因此舍利子三字,實結論為所有的修行者。
「色」雖然是明顯現著,但它是因緣和合的虛妄假相,並無實體也無自性。
「空」是一些東西也沒有,故「色」與「空」沒有分別。此段開始主無所得故,為分別諸乘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形體就是空,空就是形體。感覺、想望、行動、知識,這些與空的情況,完全相同色蘊既是與空無異,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空的。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修行者呀!所有終極的的東西,都是空的模樣,既無所謂產生,無所謂污染,無所謂清淨,無所謂不足,無所謂滿足。
「諸法空相」那是說一切五蘊等妄相空去之後,就出現真心顯現也就是般若實相,也就是真如佛性。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因此空裏面沒有形體,也沒有感受,想望、行動及意識,更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心,也沒有形狀、聲音、氣味、味道,可觸摸的東西及心所認識的一切。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識知的世界。
這是重覆「五蘊皆空」的意思。
「無眼耳鼻舌身意」四句是說十八界皆是空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內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外六入」共十二入。由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內六入與外六入相接觸,生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入加六識為十八界,此乃彌勒菩薩之自內證。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認知的世界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六識都是虛妄的假相。「界」是界限,六根六識及六塵各有各的界限。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沒有迷失,也沒有迷失的窮盡,沒有衰老及死亡,也沒有衰老及死亡的窮盡。
這段語是說十二因緣也是空的。十二因緣是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五色、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這是眾生輪迴的由來。
因緣,因是起因,如種子,能生出東西。緣是助緣,幫助因成果者。避免惡緣惡因,促成善緣,才可完成菩提。「無明」是不了解真理,煩惱頓生。「盡」就是消滅,不但無無明至老死的流轉,也不必把無明至老死消滅去,因為這些本來是空的,若證得般若實相,自然不必消滅就消滅了。
無苦集滅道
──沒有痛苦的根源,也沒有消滅或達到痛苦的途徑。
「苦集滅道」叫四聖諦,諦是真實不顛倒的意思,四聖諦是四種真理。
以上四諦總說是這生死等苦實在是「苦」的,這個「苦」是從貪瞋癡等煩惱招「集」而來的,想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境界,應該要修「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沒有所知,亦沒有所得,因為一無所得之故。
眾生被無明迷惑住,才變成愚癡,本性是靈明的,故還有甚麼叫做智慧?縱使有智慧,又有甚麼用呢?故叫「無智」。
既然一切的法都是空的,甚麼五蘊、十八界、四聖諦都是空的,那有所得呢?
本來沒有的東西,現在忽然得到,才叫「得」!妙性真如是本性,個個都有的,還需要去得嗎?所以叫「無得」。你已具備了一切,還有甚麼再要得的?這是自性清淨如來(觀音異名)之自內證。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多故 心無罣礙
──才能使人達到菩薩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能不受思想蒙蔽而做成障礙。
「罣礙」是不得自在,我們凡夫因為不瞭解空的道理,生出種種的妄心,整天念頭動個不停,沒有一秒鐘的安息,所以有罣礙,不能自在。此段主「三藐三菩薩」為行人得益分。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不受思想蒙蔽的障礙,才可沒有驚恐之心,離開一切足可使人迷亂的東西,達到永恒的幸福彼岸。
凡夫沒有智慧,會常常生起不合道理的念頭,所以感覺有障礙。菩薩依般若波羅密多的妙法修行。
「究竟」是最徹底。「?槃」就是寂滅,圓寂之意。障礙屬「業」、「恐怖」屬「苦」、「顛倒夢想」屬「惑」,因為有惑就造業,因為造業才受苦。有了般若的智慧,可滅除惑業苦三種大病,到達究竟安樂的彼岸。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所有成功修行者,均憑此無上智慧,到達最高、最真、最完滿的開悟境界。
「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統稱,「阿」的意思是無,「耨多羅」的意思是上,「阿耨多羅」合起來就是無上。「三」的意思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三藐三菩提」加起來是正等正覺。整句加起來是無上正等正覺。
「正等」是真正平等,沒有邪見偏見。「正覺」是正確的覺悟,不為「惑業苦」所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因此,必須明白這無上智慧是宇宙的真言,是聲聞行者的真言,是光明的真言,是緣覺行者的真言,是最頂尖的真言,是大乘行者的真言,是無可比較的秘藏真言,可憑此消滅一切痛苦,絕不虛假,十分真實,此段稱為總歸持明分。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因此要達到無上智慧的話,就應誦那真言,真言是這樣的,(此段為秘藏真言分。)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波訶訶
──同行同行,與我一起同行到快樂的彼岸,全心全意地同行到彼岸,因覺悟而付上敬禮誦此真言,此乃般若菩薩的大心真言。
標籤:
瀏覽次數:
87
人氣指數:
3467
累積鼓勵:
16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2
大悲咒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我這笨天秤這週運勢
住戶回應
時間:2009-04-11 17:49
她, 41歲,彰化縣,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
[2009-04-11 17:52]:
哈哈 那就當我沒說好囉 哈哈哈
時間:2009-04-11 14:20
她, 41歲,彰化縣,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
[2009-04-11 15:31]:
妳真ㄉ要.我就找給妳阿.我開及時通等妳啦!
時間:2009-04-11 14:19
她, 41歲,彰化縣,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
[2009-04-11 15:16]:
妳要大悲咒.真ㄉ嗎? ㄅ嫌棄交ㄍ朋友. 聊聊天吧!
時間:2009-04-10 01:09
她, 49歲,桃園市,待業中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