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哈里窗】模式與人格特質有些關聯,我的書本上次整理房子時通通拿去回收囉。這是網路找的,妳看一下吧! 周哈里窗分為以下四格: 1.開放我:別人知道,自己知道 2.隱私我: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 3.盲目我: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 4.潛在我: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 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了「周哈里窗模式」,說明一個人的內在可以 分成「自己瞭解,他人也瞭解」、「自己瞭解,他人不瞭解」、「自己不瞭 解,而他人瞭解」及「自己與他人都不瞭解」四個部分。 開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稱為「開放我」,這個部份指的是我們自己知道而別人也知道的部份。例如:我們的長相、身高、體重及某些屬於公開性質的資料,例如:性別、籍貫、特別的習慣…等。 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稱為「盲目我」,這個部份是指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卻知道的部份。例如:個人的口頭禪或一些小動作或特定的作事方法,而這是自己平常不自覺的,除非別人告訴你。盲目我的大小與個人自我觀察、自我省察的能力有關,通常內省特質比較強的人,則可能他的盲目我會比較小。 隱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稱為「隱藏我」,這個部份指的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份。例如:許多童年往事、痛苦辛酸的經驗、身體上的隱疾…等。 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稱為「未知我」,這個部份是指自己不知道而別人也不知道的部份。例如:若未經某種因綠際會的經驗,可能從來也不知道自己會演說、口才一級棒,若沒有當過班級幹部,不知道原來自己領導統御的能力還不錯…等,通常是指一些尚待開發的能力或特性,當然也包含佛洛依德所提出的潛意識層面,默默影響著我們的喜怒哀樂。 周哈里窗的概念提出是希望人們能清楚掌握自己的四個部份,並且透過自我省察、自我坦誠、他人的回饋…等方式,使開放我能越來越大,而其他三部份越來越小。 你瞭解自己嗎? 你了解自己嗎?影響一個人做決定的自我因素不外乎「我能夠做什麼?」、「我喜歡做什麼?」、「我願意做什麼?」三個主要考量因素。 「能做什麼」是「喜歡做什麼」的後盾,我們常從能力與性向兩方面來了解自己能做什麼。能力是一個人從學習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性向是指潛在能力,是一個人如果經過訓練或學習後,可能會有的知識與技能。衡量自己能做什麼,避免眼高手低,考慮自己的未來是很重要的。 「喜歡做什麼」是與個人的興趣有關,一個人的喜愛會隨著時空而有所改變,但影響生涯決定的通常不是「幻想式的喜歡」,像小孩子喜歡當影片中的英雄一般,也不是休閒活動的喜愛,就像李遠哲博士和朱隸文博士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都愛打網球,但網球只能說是他們喜愛的休閒活動。興趣是能夠以此為志業、終生樂此不疲的,如同朱隸文博士到台灣訪問時,只要是參觀科學相關設備和機構,即使不是他所熟悉的研究領域,依然興趣盎然,不斷地請教發問,展現出對科學研究的熱情。這就是所謂的興趣,它反映出我們喜歡或不喜歡一件活動或工作的經驗。 「願意做什麼」就是「你看重什麼」。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的反映,價值是一種有系統的內在標準,可以反映出你對事物的重視或排斥的程度,間接影響你處理事情時的取捨標準。相信透過以下的各項測驗,能協助你再次檢視自己,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據此做的選擇必定會更合理,更適合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