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05981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認識佛教-75 淨空法師講述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認識佛教-77 淨空法師講述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認識佛教-76 淨空法師講述
作者: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日期: 2010.12.26  天氣:  心情:

從前人有童年,像我長在農村,我從十三、四歲才懂事,很晚,所以我童年的時間很長。童年不懂事是真快樂,世間什麼苦樂我們都不知道,整天就曉得玩耍,到山野地方去玩耍,是真快樂,童年是真快樂。一懂事的時候就不快樂了,為什麼?會看人顏色,這就很難過了,就不快樂了。所以現在人沒有童年,人不能做了,從前的人可以來,現在的人不能做了,太苦了,所以這要認識清楚。


等到自己心地清淨了、智慧開了,這時候就參學,就是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什麼都可以接觸,因為你自己有定,不會被外面環境所轉,你自己有主宰,你見得愈多、聽得愈多,增長智慧,增長定力。定力是從哪個地方增長的?不為境界所動,這是增長定力,樣樣清楚明瞭是增長智慧,所以那個時候也是定慧更往上提升。這是古人教學的方法,先修戒定慧,先修根本智,然後參學再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先要修無知,先五年我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再一接觸社會的時候,什麼都知道,這是無所不知,是用這樣一個次第、這樣一個方法來達到的。


所以中國過去古大德不僅僅是遵守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這些規矩,更以儒家的基礎做為基本的修學。這是因為中國把小乘捨棄掉了,以儒家來代替小乘,特別以孔老夫子的德行做為我們入佛門的根基,就是《倫語》上講的夫子五德,「五德」是溫厚、善良、恭順、節儉、忍讓。《倫語》上講的夫子之德,「溫、良、恭、儉、讓」,以這做為基礎的基礎,在這上面再建設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樣達到一個真正究竟圓滿。這樣一個架構在整個大乘佛法,無論哪一宗,無論哪一個法門,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不能夠離開這個基礎,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換句話說,無論修學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成就的,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這一次在此地,跟諸位介紹的完全是原則性的,是適合於各宗各派的,都不能離開這一個修學的原則。所以教給我們從五德、六和上打基礎,這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


除此之外,佛法在教學上還有一個非常進步的做法,這一直到近代才被人找到,就是進修教育。佛當年在世,他的聲聞弟子,也就是說在身邊還沒有畢業的,還不能獨立的,這要跟佛在一起,不能離開佛。己經有成就的是菩薩,所以菩薩不常跟佛在一塊,菩薩要幫助佛教化一方,就是代佛去弘法,到各個地方建道埸,去講經說法來推廣佛教,但是每一年有一定的時間,又回到佛的面前來。這就好像我們今天講的暑假,放暑假了,學生放假了,老師沒放假,老師還要去進修再教育,不是老師也放假,老師再回到佛陀面前接受再教育,這三個月叫「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就是把佛在四方教化的這些學生,統統召集回來,聽佛講經說法,使他們自己定慧、德學更增長。而且還在一起研究討論,你在教學一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你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彼此互相提出來做為參考,做為改進。這一種教育方法在我們中國歷代是很少見的,暑期進修教育是非常值得稱歎的。


現在結夏安居在台灣還有這個形式,但是已經沒有這種精神了,精神、利益已經見不到了,只有少數地方有形式而已。但是與這個類似的,像許多寺院裡,或者是居士團體,辦夏令營、冬令營、佛學講座、打佛七、打禪七,這也很類似進修教育,所以這是值得普遍去提倡的。這樣的教學法,確確實實在我們這個世間,現在是非常非常的少見,說出來也不可能被人接受。實在說,他的教學法是非常非常的殊勝,非常有效果。


但是現在人由於觀念上不一樣,現在人總是一開始學,總覺得學得愈多愈好,殊不知這個結果的確是不一樣、不相同。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的,他真的是有他的長處,幾千年來用這種方法,不知道多少人成就。現在新的這些方法,充其量能幫助一個人得幾個佛學博士,得一點名聞利養,實在講與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恐怕很難很難,這是我們應當深深反省的。

標籤:
瀏覽次數:17    人氣指數:17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認識佛教-75 淨空法師講述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認識佛教-77 淨空法師講述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