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的結構就像我們今天學校跟博物館合在一起,他是這一種教學法。我們現在是博物館跟學校分開了,不在一起,它是博物館跟學校在一塊,是這一種特殊的結構。所有的一切藝術都是高度教學的藝術,所以你不能夠把它看作一個單純的藝術品,它含著有很深的教育意義,有很高的靈性智慧,這是我們平常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來的。譬如佛菩薩的造像,有很多人不了解,看到佛教這麼多的神像,以為這是低級宗教、泛神教,人家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哪裡搞得這麼亂七八糟的!他不知道佛教裡面所供養的諸佛菩薩不是神,是代表法門的。世間有無量無邊的事,有無量無邊的理,用一個形像、一種方法沒有辦法完全表達,所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藝術品來表達,它是這個意思,它是教育上的意思。所以這要認識清楚,它不是神教,真正搞清楚,你就不能不佩服了。
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就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佛是代表性德。所有一切菩薩、羅漢是代表修德,你不修,性德雖然有,不能夠顯現出來。換句話說,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顯現一定要靠修德。菩薩代表修,佛代表本性。因此佛門裡一般供養佛像,都是一佛二菩薩。這一尊佛代表本性,代表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性起用。本性是空的,本性什麼都沒有,所以「萬法皆空」是講本體。講一切都有,這是講「起用」。體、相、用,「體」是空寂的,從體能夠現相,現相就有作用。菩薩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體」。
所以在《華嚴經》裡面佛不說法,本體當然沒有話說的。菩薩就說法了,菩薩起作用就有得說了,從相上有得講,從作用上有得講,從「本體」上一句話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本體不但不能講,念頭都沒有,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是從本體上說的。所以佛代表「體」,供一尊佛。
「用」,為什麼用兩尊?「用」可以分兩大類,無量無邊的相用分為兩大類,一個是知,一個是行,就是一個是解,一個是行。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學說,就是從佛教裡來的。佛家講「解行相應」,他老人家把名字換一換,「知行合一」,他搞他的哲學去了,其實他的哲學完全從佛法裡頭脫胎過去的,這要知道。一個代表「解」,一個代表「行」,就是一個代表「理」,一個代表「事」。
通常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代表本體。釋迦佛的兩邊,在一般是供養兩個羅漢,一個是阿難尊者,一個是迦葉尊者,這兩個人供在旁邊。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葉尊者代表實行,他是禪宗初祖,他代表實行。也有地方將釋迦牟尼佛供在中間,旁邊是文殊、普賢。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賢菩薩代表行,一個代表解,一個代表行。換句話說,不管有多少,總而言之,不外乎「解、行」兩大類。淨土中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代表本體,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代表「行」,大勢至菩薩智慧第一,代表「解」。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意義的,不會供兩個佛三個菩薩,不是這樣供法的,一定是一佛二菩薩,所以你要知道它的意義。
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個部分,但是諸位要曉得,每一個部分都是究竟圓滿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釋迦牟尼佛都從名號上說的,諸佛菩薩都沒有名號,名號都是顯德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這是教我們對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對人。「牟尼」是清淨的意思,寂默就是清淨的意思。對自己是清淨。什麼人最有福?心清淨的人最有福。對人慈悲,對自己要求的是清淨,這是釋迦牟尼佛代表的,這是我們性德本來具足。像阿彌陀佛名號,這統統是梵音翻過來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什麼無量?一切都無量,沒有一樣不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壽命無量,樣樣都無量。無量的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要沒有壽命,一切的無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定要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
這無量的無量,我們要怎樣才能夠真正獲得?無量就是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一樣都不缺,什麼都有;「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就是無量的意思。用什麼方法得到這個無量?你就照觀音、勢至這兩個人的方法去修行就得到了,觀音教我們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一心念佛。大勢至教我們「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句佛號就能成就。但是單是一句佛號,就是小乘,加上觀音就變成大乘。觀音就是大慈大悲,對別人大慈大悲,對自己一句佛號專念,你就一定得到無量壽了。一定開發性德,無量無邊的功德統統都現前了。所以供佛是表這個意思,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代表佛教裡一種修行的方法,代表宇宙之間一種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