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命,今年尾牙由我們這間分校定調。吃呢,大概還是要訂老闆喜歡的那間飯店的BUFFET,只是去年規定入場的DRESS CODE是「紅」,為了擔心有人犯規,入口還安排了人拿著大把紅絲巾紅圍巾預備著,結果還是有人球鞋牛仔褲前來,搞得預備的配飾不敷使用、弄得一開始就賓不樂主不歡的。對於這種好玩的事我向來很認真的,去年那雙紅靴也是因此而購入,末了還得個造型獎勵抱了臺濾水器回家。老闆今天特別交代能不能有點別的規劃,不要像往年老是吃喝一頓抽獎一陣就算了,呵,如果真要按照我的心意來盤算,最好連什麼飯店也不要訂,租個場地讓人各自帶吃食來交流聯誼就好,大吃大喝的錢要不就捐出去要不就留做福利基金不是更實惠些?
西方人比較習慣將這種人與人之間交際的活動視之為生活的一部份般自然。像電影「沒問題先生」(YES MAN),金凱瑞的朋友要辦個哈利波特趴,他帶著剛認識的女孩全副霍格華茲的斗篷制服就去了,騎著小綿羊在路上跑也沒人覺得奇怪。我記得在我高一那年,認識了一個在老家附近的美國學校讀書的女生,聖誕節當晚她便邀我到他們辦的PARTY玩,我拉了幾個同學帶著份小禮物抱著嘗鮮的態度去了,一間大教室被妝點的溫馨繽紛,每個人都會熱情的來互相介紹並招呼妳,飲料好喝點心好吃、音樂時而舒緩時而輕快,臨到午夜大夥認識不認識的都會彼此擁抱互道祝福,這般不特別激情卻溫暖的經驗一直到後來都深留在我與同學的腦海中,可惜就學就業後再有機會碰上類似於這般的PARTY,不是煙霧瀰漫的黑暗中被 DON-CHA DON-CHA 的節奏震得耳膜刺痛、就是一群本來不認識也沒有打算真正認識的陌生人彼此磨蹭之後,皮笑心不笑的虛應一陣罷了。
我理解老闆的意思,是希望不要老是一撮一撮已經熟悉的人際關係聚成一塊塊的在那兒取暖,虧得咱們還是英語教學機構呢,所以這趟丟給我來腦力激盪,看看能不能有個打破疆域好互相交流的巧妙安排。我在想,是不是不要再規定什麼DRESS CODE,只要在公告上言明Dressed to the nines,請按照各人的風格做出適宜的裝扮即可,把它當成正式社交的一部份,至於打破界線的方法....我這兒手工果醬還有些,若有好的建議當然就值得好禮相酬囉!